烟火气里飘出“幸福味”!郫都这个村食堂, 直播间涌动“致富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6:21 1

摘要:食堂内,几位村民笑呵呵地聊着家常等待用餐;直播间里,数百名观众正通过镜头围观这场“舌尖上的直播”,弹幕不断刷过“看着就香!”“想买你们村的萝卜!”……这座以“公益+市场”模式运营的社区食堂,不仅成了村民的“幸福厨房”,更通过创新直播方式,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搭上

上午10点,阳光洒在唐昌镇留驾村社区食堂的玻璃窗上,干净明亮的厨房里,厨师李师傅正熟练地颠着锅铲,青椒与土鸡蛋在热油中翻飞出诱人的香气。

食堂内,几位村民笑呵呵地聊着家常等待用餐;直播间里,数百名观众正通过镜头围观这场“舌尖上的直播”,弹幕不断刷过“看着就香!”“想买你们村的萝卜!”……这座以“公益+市场”模式运营的社区食堂,不仅成了村民的“幸福厨房”,更通过创新直播方式,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搭上了“云快车”,走出了一条“舌尖带动指尖”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10元热饭暖人心

从“微心愿”到用餐便利

“纪书记,我们村能不能整个吃饭的地方?”去年网格员走访日志里,这样的“微心愿”写了满满3页。留驾村属于农业村,农忙时节大多数村民的午餐都是随便将就,年轻人白天上班也没时间下厨,“找个放心吃饭的地儿”成了村民最迫切的需求。

“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得想办法。”留驾村党委书记纪利亚把这事记在了心上。村里没有闲置场地,便盘活柏木河园区产业发展中心的空余空间;缺乏运营经验,就引入社会企业,创新采用“公益+市场”模式,村民10元便可享用两荤两素一汤的午餐。

“比家里做饭还划算!”上午11点30分,68岁的王俊龙端着刚打好的饭菜,在靠窗的餐桌坐下。餐盘里,红烧豆腐吸饱了酱汁,清炒时蔬还带着脆嫩的水汽,一碗玉米排骨汤冒着热气。“我老伴腿脚不方便,以前中午就煮点面条对付,现在我每天来打两份饭,10块钱管饱,省事又暖胃。”王俊龙扒了口饭,眼角弯起笑:“你看这菜多新鲜,都是我们村自己种的,比超市买的还水灵。”

这份“新鲜”,正是10元低价餐的底气所在。食堂后厨的采购清单上,青菜、萝卜、辣椒等食材后都标注着“本地直供”——清晨5点,农户们到自家菜地里采摘当季蔬菜,六点前就能送到食堂,省去中间商层层加价,食材成本比外购低了近三成。“以前种的菜得等小贩上门,遇着雨天就烂在地里,现在蔬菜直接卖给食堂,我种的两亩地根本不够供。”农户王福贵算着账,光是给食堂供货,每月就能多赚1000多元。

如今的社区食堂,早已不是简单的“吃饭地儿”。饭点过后,这里成了老人下棋聊天的“活动室”、主妇们交流厨艺的“分享站”、网格员收集民意的“议事点”,真正兑现了当初“让群众吃得省心、吃得安心”的承诺。

直播做菜带好货

镜头里的“田间产业链”

上午10点,留驾村社区食堂的操作间里,厨师李师傅系着白围裙站在镜头前,手里的铁锅“滋啦”一声溅起油花。“家人们看过来,这刚切的萝卜丝!”他一边颠勺翻炒,一边对着手机镜头介绍,屏幕上“看着就香”“想买萝卜”的评论刷个不停。

把厨房变成“直播间”,是留驾村盘活食堂价值的又一巧思。“食堂用的都是本地食材,味道好、新鲜度高,为啥不借着这个优势,帮农户多卖点货?”纪利亚的想法,得到了运营企业和村民的一致赞同。

说干就干,随后食堂在操作间角落架起手机支架,由厨艺好、口才佳的李师傅当主播,每天上午直播做菜全过程,从食材清洗到出锅装盘,每一步都展现在镜头前。“通过直播,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用本地食材做出好吃的饭菜,我也特别有成就感。”李师傅笑着说,直播过程中,会详细介绍蔬菜的种植过程、调味料的特色和制作工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和传统作坊。

这样的“沉浸式直播”,成了农产品外销的“快车道”。如今,食堂直播已形成固定模式:早上直播做菜吸粉,下午在直播间上架当日食材,从时令蔬菜到本地企业生产的郫县豆瓣、菜籽油、醪糟等特色产品,品种达20多种。截至目前,食堂直播已带动农户销售农产品超2.5万公斤,帮助农户实现增收,真正把“厨房”与“田间”连在了一起,让一碗热饭串起了“农户+食堂+电商”的产业链。

从满足“微心愿”的便民食堂,到带动增收的直播厨房,留驾村的方寸食堂里,藏着乡村治理的温度与产业发展的智慧。如今,每当饭点来临,食堂的暖光依旧亮着,镜头前的烟火气依旧浓着,而村民的笑容,也在这热气腾腾的日子里,愈发灿烂。

来源:天府郫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