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局势稍稳,可对外关系,尤其是和苏联的博弈,却悄悄进入了另一种更隐蔽的状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60年春天,莫斯科的气温刚刚回暖。
法国大使馆的走廊里却突然变得异常安静。
那天早上,武官路易·吉博上校没有按时出现在例会上。
他的办公室门,从里面反锁。
几个小时后,门被强行打开,里面传来一声低沉的叹息。
他倒在办公桌旁,手边是一把军用手枪和一张便条。
上面写着:“我不能出卖我的国家。”
没人敢声张。
大使馆内部立刻封锁消息。
可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抑郁或突发事件。
这背后,藏着更大的东西。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往前推两年。1958年,法国刚刚走过一场政治危机。
戴高乐重新出山,组建第五共和国。
国内局势稍稳,可对外关系,尤其是和苏联的博弈,却悄悄进入了另一种更隐蔽的状态。
那会儿的苏联,赫鲁晓夫掌权,对西方的渗透越来越系统。
克格勃,不再只是秘密监控机构,更成了一套庞大的情报机器。
他们要的不仅是军事机密,还要影响力,要能在对手政府内部安插亲苏声音。
法国,是重点目标之一。
莫里斯·德让,这位驻苏大使,资历很老,是戴高乐的老部下,在外事圈里口碑一向不错。
说话慢条斯理,穿着讲究,喜欢古典音乐和艺术电影。
苏联人一开始对他没太大把握,觉得他不是那种容易“撬动”的人。
可克格勃一向有耐心。
他们没直接找德让下手,而是从他夫人开始。
那年夏天,德让夫妇在黑海度假。
海滩、阳光、香槟音乐会,全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夫人“偶遇”了一位歌唱家和一个自称电影编剧的文化界人士。
其实,这些人全是克格勃安排的。
慢慢地,夫人被带入了一个“社交圈”。
德让自然也跟着见了些人。
其中一个叫莉季娅的女人,法语说得一口地道,举止优雅,说自己是电影制片人圈子里的翻译。
她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每次都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一次文化沙龙后。
那天莫斯科下了点雪,莉季娅穿着一件灰蓝色呢大衣,围着白围巾,站在剧院门口等他。
德让后来说,那一刻他“觉得她不像个苏联人”。
这话听上去有点傻。
但那时候的人,特别是长期驻外的外交官,心里都有一套“判断体系”。
哪怕再谨慎,也避免不了有时会被情绪带偏。
两人开始频繁见面。
莉季娅似乎什么都懂,从法国诗歌到波德莱尔的信件。
德让说:“她懂得太多了,连我年轻时在里昂读书的事她都知道。”听到这句,法国情报人员后来只说了一句:“那当然。”
克格勃没有急着动手。
他们等,大概等了将近一年。
直到另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洛拉,出现。
洛拉的风格和莉季娅完全不同。
更热烈,也更主动。
她是那种很快能让人失去防备的人。
德让以为是自己“偶遇”的她,其实一切都在剧本里。
房间、摄影机、假扮丈夫和兄弟的人,全都准备好了。
那天晚上,德让被“丈夫”和“兄弟”堵在公寓里。
当场被打了一顿。
演得很像真的,打得也不轻。
墙上有血迹,衣服撕破,现场乱七八糟。
照片拍了不少,视频也有。
第二天,克格勃的格利巴诺夫中将找上门,说可以“帮他处理”,只要他“愿意配合一些工作”。
德让犹豫过。
可他太清楚,如果这事传出去,不只是他完了,整个法国在苏联的外交形象也会塌。
那会儿戴高乐刚刚重整军政,如果这位最亲近的外交代表出了丑闻,后果难以想象。
他答应了。
之后的几年里,法国驻苏使馆的部分电报被“提前”拦截,部分外交活动被“安排”得出奇顺利。
德让并没有直接出卖核心机密,但他提供的“情绪判断”、内部动向、戴高乐的思路走向,这些东西,对苏联来说,比一份军事图纸还值钱。
而同时被盯上的,还有那位武官吉博。
他比德让更刚。
他也和一位“燕子”走得很近,被拍了照片。
克格勃找上门时,给了他两个选择:合作,或者被曝光。
吉博没有选。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写了那句“我不能出卖我的国家”,然后开枪。
这事法国方面一直压着。
包括德让的事,也是在1963年才彻底曝光。
那年,曾参与“德让行动”的一名克格勃间谍叛逃英国,带走了大批资料。
法国情报部门才真的知道,这位大使已经“被利用”多年。
德让被紧急召回。
戴高乐见了他一次,据说气得不行,只说了一句:“你跟那些女人睡觉的时候,就没想过是谁在看着?”
德让没有被起诉,也没有被曝光。
他主动辞职,回到法国乡下过退休生活。
媒体没报道,只在一档内部简报上提了几句:“德让大使因健康原因结束外交工作”。
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再也没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
参考资料:
闻敏,《“德让行动”——克格勃针对法国驻苏联大使的情色谍战》,《保密工作》,2014年第10期。
彭华,《中了“美人计”的法国大使》,《环球军事》,2009年第8期。
Christopher Andrew,《The Sword and the Shield: The Mitrokhin Archiv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KGB》,Basic Books,1999年。
Vasili Mitrokhin,《The KGB in Europe and the Wes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来源: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