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位列全国第四!《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发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6:02 1

摘要:这些深入人心的IP角色从线上走向线下,通过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限定商品和联动活动,深度融入城市商业、旅游与体育赛事,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打开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展现了数字文创赋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

金秋十月,一场由“王者荣耀”、“哪吒”等28个本土顶级IP联袂掀起的数字文创消费浪潮,为成都创造了全国首个“数字文创黄金周”。

这些深入人心的IP角色从线上走向线下,通过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限定商品和联动活动,深度融入城市商业、旅游与体育赛事,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打开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展现了数字文创赋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

延续国庆中秋双节的数字文创消费热潮,10月23日,作为整个系列活动的重磅主体与产业引擎——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生态伙伴大会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创生态岛召开。

《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发布

成都位列全国第四

会上,上合组织协同创新工委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联合发布了《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该《指数》建立全国首个城市级数字文创数据评价模型,系统分析全国主要城市数字文创领域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发展绩效、环境支持、人才储备、技术应用、IP开发、产业集聚、国际影响、成长性、生态韧性、城市活力、媒体传播等13个一级指标,关联52个二级指标,关注180个三级指标,以科学数据衡量城市数字创意生态成熟度与增长潜力,成为中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传统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局限于经济产出指标,无法全面反映数字时代文创产业的复杂生态。本研究突破传统局限,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实现了评估范式的创新。

毫米级诊断体系:180项三级指标实现对产业生态的精细化测量。以“城市活力”指标为例,传统评估通常使用文化场所数量等宏观数据,而本体系将其细分为“街头艺术频次”、“24小时商业密度”、“低成本工作室占比”等12项具体指标。作为大众感知生活“便利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无论是便利店总数、24小时营业的门店数还是24小时营业的门店占比均位列全国首位。饿了么数据显示,上海每3家便利店中,就有2家提供24小时服务,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幻文学产业成熟度指数创新:首次构建针对垂直文学门类的产业级评估框架。该指标突破传统“纯文学创作”的评估范式,通过整合国际奖项数据库、版权交易区块链存证、AIGC应用监测等多源数据,将科幻文学的“创作-技术融合-国际传播-产业转化”全链条进行量化,为观测未来内容产业(Future Content Industry)的成长性提供了前瞻性视角。

烟火气指数创新:首次引入卫星夜光遥感数据量化城市文化活力。通过国家遥感中心的高分辨率夜光影像,结合地面传感器校准,精确测量文化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延续性,这种数据化的“烟火气”指标为城市文化生态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动态权重机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指标权重的实时调整。该系统能够识别区域发展短板并自动调整权重分配——如技术基础薄弱地区,技术应用类指标权重提升20%;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增加15%。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技术渗透率较低,系统可能自动将“AIGC应用率”、“数字渲染算力供给”等指标权重上调20%,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区域发展需求。

理论框架层面,本研究融合产业经济学、文化地理学与数据科学方法论,构建了“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三维评估模型。该模型突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研究的线性思维,将数字文创视为复杂适应系统,关注系统内各要素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对国内16个重点城市进行评估排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州、杭州、成都、武汉、西安、南京、苏州、长沙、厦门、青岛、宁波。

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综合排名

在此次评估中,成都以人才储备、产业生态稳定、城市活力等方面指标的优良表现,在2025中国数字文创城市指数综合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国第四。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

实力持续巩固

据了解,成都市通过“立园满园”提能级、“强链补链”优生态、“进解优促”激活力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亿元,同比增长11.7%;数字文创核心产业营收达3819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实现1872亿元,同比增长7.4%;数字文创核心产业营收2121亿元,同比增长7.3%,规上企业数量已近900家。

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今年5月,成都市还发布了《成都市关于培育发展数字文创初创企业的若干政策》,成为全国首个精准聚焦数字文创初创企业培育的专项支持政策。该政策提供“开办即享”创业扶持、“拎包入住”创业空间、“投贷联动”金融服务、“立投立补”研发激励、“政企联动”场景开放、“跟踪陪跑”项目孵化等全链条扶持,为初创企业从空间、资金到场景、人才提供系统性助力。

记者 昌娟

摄影 王勤

来源:爱看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