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封我,我就自己造!”整个中国都在以这样的精神前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2:02 1

摘要:“美国对高端芯片搞封锁,到头来倒成了中国企业的兴奋剂。”法国《世界报》最近的报道里,就这么总结的。报道里还说,美国本来想靠封锁压垮中国AI,没成想反而把大家自主研发的劲头给激发出来了。

法国《世界报》的报道,其实点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中国现象——封锁这事儿,反倒成了中国技术突破的催化剂。

“美国对高端芯片搞封锁,到头来倒成了中国企业的兴奋剂。”法国《世界报》最近的报道里,就这么总结的。报道里还说,美国本来想靠封锁压垮中国AI,没成想反而把大家自主研发的劲头给激发出来了。

“现在整个中国,都透着股‘你封我,我就自己造’的劲儿,一步步往前冲呢。”

法媒看得很明白,自从今年年初“深度求索”(DeepSeek)一下子让全世界眼前一亮之后,中国就开始卯足了劲儿,想把和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给缩小。

单说技术层面,美国设下的坎儿真不少,实实在在拖慢了中国技术进步的脚步。但咨询公司Plenum的分析师Bo Zhengyuan跟法媒聊的时候提到,现在中国国内早有共识了——就算眼前的阻碍再多,中国推进技术突破的速度也没慢下来,反而在加快。

中国的工程师们有个本事,就是能在难事儿里找出创新的法子。就像DeepSeek的工程师,他们用了MoE架构,就算手里的算力不够多,也照样达到了想要的效果。而且DeepSeek还选了开源模式,谁想把它的技术拿去整合、再开发都可以,就因为这个决定,市场上越来越多人认可它了。

《世界报》还提到,中国敢对那些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芯片巨头出手,底气其实就来自中国科技产业整体的突破。这么做,一方面是中方想“不要过时产品”的策略,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中国在技术上越来越有自信了。中国心里清楚,美国进口的芯片性能也就“入门级”水平,这会儿选本土产品才更靠谱。

这份自信,从英伟达的遭遇里就能看出来。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在纽约说过一段话,听着就挺无奈——英伟达在中国先进芯片市场的份额,从以前的95%掉到零了。“现在我们已经100%退出中国市场了,”黄仁勋脸上满是沮丧,“真没法儿想,哪个决策者会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还提醒说,美国决策者想让美国在AI竞赛里赢,但得记住,要是做了伤害中国的事,说不定也会伤到美国,甚至伤得更重。

《世界报》还写了,中方一直把AI当成“追上甚至超过美国实力的核心领域”,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投入,都在往AI上倾斜,就是想让AI能用到社会各个领域里去。现在AI确实渗透得挺广,制造业、港口物流就不说了,连政府管理里都有它的影子。你看广州那些小工厂,都开始用AI设计衣服了;武汉那边,AI自动驾驶的测试也搞得热火朝天。

面对光刻技术这个难关,中国企业也没闲着,一个劲儿地想实现自给自足。有了国家战略托底,中国企业还定下了个挺大气的目标——到2030年,要拿下全球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晶圆代工产能。法媒也注意到了,“DeepSeek效应”让整个中国都更有信心了。就因为这个,那些被认为“能帮中国在这个领域追上别人”的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比如做国产AI芯片的龙头寒武纪,2024年股价一下子翻了四倍,今年夏天到现在又翻了一倍,成了上海股市里回报率最高的股票;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说要在AI基础设施上投3800亿元,消息一出来,它的股价也跟着涨了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自主创新”的风刮得这么猛,也有些现象得好好琢磨琢磨。之前有个“红芯浏览器事件”就挺典型——有家叫“红芯时代”的公司,说自己搞出了“打破美国垄断、自主研发的国产浏览器内核”,还靠这个“红芯浏览器”拿到了2.5亿元的C轮融资。结果没过多久就被揭穿了,所谓的“自主研发”,根本就是把开源浏览器内核包装了一下,套了个壳而已。最后红芯公司也没办法,只能公开道歉,承认自己之前的宣传太夸张了。

这个事儿一出来,大家就开始热议“自主可控”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搞出国产软硬件的自主创新,解决信息产业里“卡脖子”的难题,一直是科技圈最关心的事。红芯浏览器这种夸大宣传的做法,其实就是科技圈里“自主可控”的想法走了歪路的集中体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就说过,尊重开源精神得做到两点:“第一,要明明白白承认原始开源软件的价值,还得感谢人家,代码里也得把对应的开源协议和致谢内容留着;第二,要是有些开源协议有要求,那二次开发出来的代码也得公开。”就像红帽公司,它一直照着开源协议把代码公开,所以大家既认可红帽这个公司,也认可它的商业模式。

虽然国内自主创新的势头很足,但技术上依赖别人的现实难题还没解决。有报道说,像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些中国科技巨头,还在想办法拿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就算政府一直强调要自给自足,他们也没停下。为啥呢?因为国内能替代的产品太少了,所以他们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还是很明显,这也能看出来,想实现半导体自主有多难。这些中国科技公司也挺难的,一边是政府推着要自给自足,另一边国内替代品的性能又比不上英伟达,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华为和寒武纪也在努力做,但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没法满足高性能AI处理需要的需求和质量。黄仁勋还亲自跟中国客户保证,会供应H20芯片,同时也跟供应商说,现在对H20的需求还很旺。英伟达手里现在有60万到70万颗H20芯片的库存,还打算接着生产更多。很明显,就算有复杂的政治因素搅局,英伟达也没打算放弃中国这个能赚钱的市场。

关于“自主可控”这个概念,专家们也有更深的思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佩珩就说过,要是从软件源代码开不开放来看,现在的软件主要就分两种:闭源系统和开源系统。“开源系统只要遵守了开源协议,大部分功能都是可以共享的,所以完全能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搭建起‘共享可控’的系统。”张佩珩是这么说的。360PC浏览器事业部总经理梁志辉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啊,要是一个开发者能把一个开源项目彻底搞懂、摸透,还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使用体验,能把原项目里的bug和漏洞解决掉,还能及时把项目里的新功能整合进来,那他其实就有能力在原项目的基础上搞创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则觉得,要判断一个网信产品或者服务算不算自主可控,要考虑的方面太多了,不是随便就能下结论的。而且据了解,现在有关部门在帮政府和重要部门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的时候,还搞了“多维度测评”——除了常规的“质量测评”“安全测评”,专门加了个“自主可控测评”。

黄仁勋上个月在一档播客节目里还评价过中国的芯片发展,他说中国在芯片领域也就比美国落后“几纳秒”而已,不管是研发还是制造芯片,中国的潜力都很大。他还呼吁美国政府,应该让美国的科技企业去中国这些市场竞争,这样才能“提高美国的影响力”。

法媒最后也说了,这场从政府到企业、覆盖中国各个领域的AI热潮,已经能说明问题了:虽然DeepSeek的崛起还没动摇硅谷的领先地位,但从之后的各种情况来看,AI这场关乎未来的世纪竞赛,早就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独角戏”了。

来源:禾下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