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全球器官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的困境,异种移植成为备受期待的解决方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孙倍成与云南农业大学的魏红江团队在该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到活体人类的移植手术,为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患者术后存活时间
脑科学动态
世界首例活人基因编辑猪肝移植成功,患者存活近半年
“肛门呼吸”人体试验成功
更年期如何重塑女性大脑
每周数千美金的儿童神经康复疗法被指无效
光学设备可区分来自大脑和头皮的血流信号
定制化声学神经调节可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压力
同时吸食大麻和烟草或改变大脑“幸福分子”水平,加剧负面情绪
AI行业动态
OpenAI发布ChatGPT Atlas:不只是浏览器,而是超级AI助理
Claude 正式发布桌面应用,深度集成操作系统
ICCV 2025大奖揭晓:CMU独揽最佳论文,何恺明十年经典再封神
AI驱动科学
Nature:全面拥抱AI,大学生会变得更聪明,还是停止思考?
BiDoRA:更高效的大模型微调新方法,降低数据和算力需求
纸薄磁性肌肉问世,赋能折纸机器人医疗应用
Refashion软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可重构的环保服装
AI分析揭示健身应用的负面心理影响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系统性地违反心理健康伦理标准
脑科学动态
世界首例活人基因编辑猪肝移植成功,患者存活近半年
面对全球器官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的困境,异种移植成为备受期待的解决方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孙倍成与云南农业大学的魏红江团队在该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到活体人类的移植手术,为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患者术后存活时间长达171天。
▷ Credit:Journal of Hepatology
该研究为一名71岁的巨大肝细胞癌患者移植了一个经过10处基因编辑的猪肝脏作为辅助器官。供体猪由云南农业大学团队培育,通过敲除3个猪的异种抗原基因并引入7个人类基因,以最大程度避免免疫排斥和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初期结果令人鼓舞,移植的猪肝脏在31天内未出现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并表现出正常的代谢功能,能分泌胆汁、合成猪白蛋白。然而,在术后第38天,患者出现了异种移植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xeno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xTMA),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为控制病情,医生移除了辅助猪肝。尽管xTMA得到成功处理,但患者最终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在术后第171天不幸去世。这项研究不仅证明了辅助性猪肝异种移植作为等待人类供体“生命之桥”的可行性,也首次揭示了xTMA是阻碍长期成功的关键挑战,为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范例和研究方向。研究发表在 Journal of Hepatology 上。
#疾病与健康 #个性化医疗 #异种移植 #基因编辑
阅读更多:
Zhang, Wenjie, et 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ig-to-Human Liver Xeno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Hepatology, vol. 0, no. 0, Oct. 2025. www.journal-of-hepatology.eu, https://doi.org/10.1016/j.jhep.2025.08.044
“肛门呼吸”人体试验成功:肠道通气疗法有望成呼吸衰竭患者救命稻草
为应对呼吸机短缺和机械通气引发的肺损伤,科学家探索通过肠道为身体供氧的新方法。受水生生物肠道呼吸的启发,东京理科大学的武部贵则(Takanori Takebe)团队在成功完成哺乳动物实验后,开展了全球首例人体临床试验,验证了经肛门肠内通气(EVA)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 Credit:Med
该研究是一项1期、单中心、开放标签的剂量递增临床试验,招募了27名健康成年男性。研究人员通过直肠向参与者单次注入不同剂量的非氧合全氟萘烷(perfluorodecalin, PFD),这是一种已获临床批准、具有高氧气溶解度的液体,并让其在体内保留60分钟。此次试验使用未额外加载高浓度氧气的PFD,旨在单纯评估该液体及给药方式的安全性。团队通过监测不良事件、生命体征和血液检测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所有参与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观察到的副作用仅为轻微、短暂的腹胀和腹痛,无需干预即可自行缓解。血液检测未发现PFD被全身吸收。此外,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该方法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氧合效应,与高剂量组观察到的外周血氧饱和度适度增加现象相符。这一结果为后续使用完全氧合PFD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关键安全基础。研究发表在 Med 上。
#疾病与健康 #健康管理与寿命延长 #临床试验 #呼吸衰竭
阅读更多:
Fujii, Tasuku,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ntrarectal Perfluorodecalin for Enteral Ventilation in a First-in-Human Trial.” Med, vol. 0, no. 0, Oct. 2025. www.cell.com, 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5.100887
更年期如何重塑女性大脑
许多女性在更年期饱受“脑雾”困扰,其背后的脑结构变化机制是什么?波多黎各庞塞健康科学大学的 Angélica Rodríguez、Andrea Pereira 在 Bárbara Barros 和 Karla Martínez 的指导下,进行了一项文献综述,系统性地总结了更年期如何重塑大脑,并揭示了这些变化与认知、情绪症状的关联。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发现,更年期与大脑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密切相关。首先,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关键区域,如额叶皮质、颞叶皮质和海马体,其灰质体积会减少,这直接导致了言语记忆和视觉空间记忆能力的下降。其次,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通常指因血流减少导致的微小组织损伤)增多,尤其是在过早绝经或频繁经历潮热的女性中更为普遍,这些病变会增加未来患中风和痴呆症的风险。不过,研究也带来了一些希望:部分证据显示,绝经后灰质体积可能部分恢复,这表明大脑具备一定的神经可塑性来进行自我修复和补偿。此外,脑血管反应性和能量代谢的改变也进一步证实了更年期对神经系统的深远影响。研究成果在 2025 年北美更年期协会(The Menopause Society)年会上公布。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更年期 #脑健康
阅读更多:
每周数千美金的儿童神经康复疗法被指无效
针对神经系统残疾儿童的物理疗法 Cuevas Medek Exercises 和 Dynamic Movement Intervention 日益流行,但其科学依据何在?由耶鲁大学的 David Frumberg 及国际合作者 Ginny Paleg 等人组成的团队通过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出,这两种疗法不仅缺乏可靠的科学支持,还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与伦理负担。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回顾文献发现,这两种康复方法存在严重的证据缺陷。Cuevas Medek Exercises(CME)虽已应用数十年,但支持其有效性的仅有少数个案报告和存在高度偏见的小型研究。而2021年才推出的 Dynamic Movement Intervention(DMI)证据基础更为薄弱,仅有一篇会议摘要可查。因此,这两种疗法在循证医学评级中均被列为 Sackett 5级(Sackett Level 5,即无有效证据)。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理论根植于过时的反射层级模型(reflex-hierarchical models),与现代运动学习科学所倡导的、以儿童主动参与和功能目标为导向的原则背道而驰。研究者强调,推广这些未经证实的疗法是不道德的,家庭常为此支付高昂费用,同时还可能牺牲孩子宝贵的教育和社交机会。他们呼吁治疗师、专业机构和保险公司坚守职业伦理,推广基于现代神经可塑性原理的循证干预措施。研究发表在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上。
#疾病与健康 #个性化医疗 #神经康复 #循证医学
阅读更多:
Paleg, Ginny, et al. “Where’s the Evidence? Challenging Therapists to Stop Legitimizing Dynamic Movement Intervention and Cuevas Medek Exercises.”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p. 10.1097/PEP.0000000000001261. journals.lww.com, https://doi.org/10.1097/PEP.0000000000001261
光学设备可区分来自大脑和头皮的血流信号
如何准确无创地测量大脑血流,同时排除头皮信号的干扰,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南加州大学神经修复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的Charles Liu、Jonathan Russin、Simon Mahler等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创新实验,成功验证了一种名为散斑对比光谱的光学技术能够可靠地“看穿”头皮,为中风、脑损伤等疾病的监测带来了新希望。
▷ 激光散斑对比光谱系统装置,用于监测太阳穴附近主要头皮动脉暂时阻塞时头皮和脑血流。Credit: Huang et al.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散斑对比光谱(speckle contrast optical spectroscopy, SCOS)的非侵入性技术,通过捕捉散射的激光来测量血流。为了解决长期困扰该领域的头皮信号干扰问题,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方案。他们在20名参与者身上,通过暂时性地阻断仅为头皮供血的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同时保持大脑血流不变。在此期间,他们利用一个多通道SCOS设备,在不同距离上采集光信号。结果清晰地表明,当探测器与激光源的距离小于2.3厘米时,信号会因头皮血流受阻而显著减弱;而当距离大于等于2.3厘米时,信号几乎不受影响,证明了这部分信号主要来自大脑深处。这项研究首次在人类身上通过直接实验证据,证实了SCOS技术探测大脑血流的有效性,并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如评估中风风险和检测创伤性脑损伤)提供了关键的优化参数。研究发表在 APL Bioengineering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脑成像 #光学技术
阅读更多:
Huang, Yu Xi, et al. “Assessing Human Scalp and Brain Blood Flow Sensitivities via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Occlusion Using Speckle Contrast Optical Spectroscopy.” APL Bioengineering, vol. 9, no. 4, Dec. 2025. pubs.aip.org, https://doi.org/10.1063/5.0263953
定制化声学神经调节可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压力
医护人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危机,迫切需要有效的干预措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 Charles H. Tegeler, Catherine L. Tegeler 等研究人员,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一种根据个人脑电波定制的闭环声学神经调节技术,能够安全、快速地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焦虑和失眠症状。
▷ 自 2011 年以来,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大脑身体研究项目”一直在评估一项闭环听觉神经调节技术(Cereset Research),该技术能够近乎实时地将脑电波转化为个性化音调。这些回响的音调能够促使大脑协调、平衡和平静,从而摆脱僵硬的压力模式。Credit: 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Cereset Research的非侵入性神经技术,它能够近乎实时地监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个性化音调。研究团队招募了144名承受中度至重度压力的医护人员,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候补对照组。干预组在两周内接受了四次治疗,每次约36分钟,参与者只需闭眼放松,聆听由自身脑电波产生的“回响”音调,引导大脑恢复平衡。六至八周后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感知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一种衡量个体压力感受的心理学工具)得分平均下降7.8分,而对照组仅下降1.2分,差异显著。此外,干预组在焦虑、失眠、抑郁和疲劳等方面的症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项简短的干预措施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为支持高压人群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新方案。研究发表在 Global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Health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调控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压力管理
阅读更多:
Tegeler, Catherine L.,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coustic Neuromodulation to Enhance Well-Being in Healthcare Workers.” Global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Health, vol. 14, Oct. 2025, p. 27536130251388984. SAGE Journals, https://doi.org/10.1177/27536130251388984
同时吸食大麻和烟草或改变大脑“幸福分子”水平,加剧负面情绪
为何同时吸食大麻和烟草的人群往往报告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麦吉尔大学道格拉斯研究中心的 Rachel A. Rabin 和 Romina Mizrahi 等人领导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发现混合使用会显著改变大脑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关键酶水平。
研究团队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对13名年轻大麻使用者的大脑进行了分析。参与者被分为两组:8名仅吸食大麻者,以及5名同时吸食大麻和香烟者。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 FAAH)的物质,这种酶负责分解大脑中的“幸福分子”——花生四烯乙醇胺(anandamide),后者在情绪和压力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结果发现,与仅吸食大麻的群体相比,混合使用者的黑质和小脑脑区的FAAH水平显著更高。这意味着混合使用者的“幸福分子”被更快地降解,导致其水平偏低,而此前的研究已证实低水平的花生四烯乙醇胺与焦虑、抑郁以及戒断困难等不良后果密切相关。这项初步发现为理解混合使用为何加剧负面健康影响提供了首个直接的人类神经生物学证据,并为未来开发针对大麻使用障碍的药物疗法指明了新的靶点。研究发表在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Reports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成瘾
阅读更多: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obacco Co-Use on Endocannabinoid Activity in People with Cannabis Use.”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Reports, vol. 16, Sept. 2025, p. 100369. www.sciencedirect.com, https://doi.org/10.1016/j.dadr.2025.100369
AI 行业动态
OpenAI发布ChatGPT Atlas:不只是浏览器,而是超级AI助理
OpenAI 近日正式发布了其人工智能浏览器 ChatGPT Atlas,基于 Chromium内核,Atlas 的推出旨在与现有的主流浏览器,特别是谷歌的 Chrome 和微软的 Edge,形成直接竞争。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曾多次表达对浏览器领域的浓厚兴趣,甚至在谷歌可能被迫出售 Chrome 时表达过潜在的收购意愿。目前,ChatGPT Atlas 率先发布了 macOS 版本,并向 Free、Plus、Pro 和 Go 等所有用户免费开放,同时预告了 Windows、iOS 和 Android 版本的开发计划。Atlas 的核心能力在于将强大的 ChatGPT 模型深度集成到用户的浏览体验中,通过“Ask ChatGPT”侧边栏,AI 能够“看到”用户当前浏览的页面上下文,并直接提供问答支持或执行任务,OpenAI 表示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的超级助理,也就是能理解用户世界并帮助其实现目标的智能伙伴。
Atlas 集成了多项增强用户效率的先进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内置的 ChatGPT 记忆功能,它能够调用过往的对话记录、细节以及任务上下文,从而协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新的目标。此外,Atlas 还引入了浏览器记忆,允许 AI 记住用户访问过的网站内容并在需要时重新调用,例如帮助用户总结行业趋势或查找历史招聘信息。OpenAI 强调,用户对所有记忆功能拥有完全控制权,可以随时在设置中查看、清除或使用无痕模式来避免数据记录。对于 Plus、Pro 和 Business 用户,Atlas 还提供了智能体模式(Agent Mode)的预览功能,该模式赋予了 AI 执行复杂、多步骤任务的能力,如在线购物或整理报告。鉴于智能体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OpenAI 特别部署了严格的安全措施:包括禁止在浏览器内运行代码、下载文件或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尽管研究人员已经针对潜在攻击进行了数千小时的安全测试,但 OpenAI 仍提醒用户保持警惕,谨慎提供敏感信息,并在处理重要任务时关注 ChatGPT 的执行行为。
#ChatGPT Atlas #AI 浏览器 #Chromium #智能体模式 #超级助理
阅读更多:
Claude 正式发布桌面应用,深度集成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公司 Anthropic 近日正式发布了其大型语言模型 Claude 的官方桌面应用程序,旨在将 AI 能力深度集成到用户的日常操作系统层面。这一战略举措标志着主流 AI 助手服务正从传统的浏览器驱动模式(Browser-Driven Model)向原生应用集成模式(Nativ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Model)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与竞争对手在用户工作流程中的核心竞争。初期发布的版本主要针对 macOS 系统用户,重点突破了 AI 模型在复杂、跨应用任务处理中的效率瓶颈。该桌面客户端被设计为可常驻后台,并可通过预设的全局热键调用机制快速唤出,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切换窗口、不中断当前工作流的情况下,即时获取 Claude 的支持和分析。
新应用的核心功能围绕增强上下文感知计算(Contextual Awareness Computing)和视觉输入处理(Visual Input Processing)展开。其中,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截屏或共享窗口的方式,让 Claude “实时查看”用户正在处理的内容,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代码建议、文档摘要或数据分析。此外,文件拖放功能的强化,允许模型直接与本地文件、代码编辑器、或数据库等进行高效连接与交互。这意味着 Claude 不再仅仅是一个纯文本聊天界面,而成为了一个嵌入在操作系统内部的智能辅助工具。通过这种深度整合,Anthropic 极大地提升了模型处理涉及本地数据和即时视觉信息的复杂任务的能力,有望为专业用户和开发者提供更高效、更直观的人机交互体验。
#Anthropic #Claude #桌面应用 #AI集成 #效率工具
阅读更多:
ICCV 2025大奖揭晓:CMU独揽最佳论文,何恺明十年经典再封神
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2025于夏威夷檀香山圆满落幕,本届大会规模空前,共收到超过1.1万篇投稿,录用论文超过2500篇,且超过一半的作者来自中国。大会的最高荣誉——最佳论文奖(Marr Prize)授予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团队,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BrickGPT(文本到3D生成技术),该方法能首次从文本描述直接生成物理稳定、可实际建造的「积木结构模型」。研究人员为此构建了StableText2Brick数据集,并利用物理感知回滚机制,确保生成设计的稳定性。此外,CMU团队还获得了最佳论文荣誉提名,因其提出了一种由Lohmann透镜和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了空间可变自动对焦,打破了传统镜头一次只能对一个平面清晰对焦的限制。在学生论文方面,以色列理工学院团队凭借FlowEdit(用于文本图像编辑的流模型)斩获最佳学生论文奖,该方法实现了免反演、模型无关的文本图像编辑。
两年一度、表彰十年经典贡献的Helmholtz Prize(表彰对计算机视觉做出基础性贡献的十年经典论文的奖项)在今年被授予两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其中,何恺明、张祥雨、任少卿和孙剑在十年前发表的论文因提出PReLU(Parametric Rectified Linear Unit,参数化的修正线性单元,一种提升深度学习模型拟合效果的激活函数)而获奖,该研究使PReLU网络在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分类数据集上的识别错误率首次超越了人类水平。同期获奖的还有Ross Girshick的Fast R-CNN(快速区域卷积网络,一种用于目标检测的高效算法)。其他重要奖项方面,Azriel Rosenfeld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对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Rama Chellappa教授。本届ICCV显示出在「图像和视频合成和生成」等领域投稿量和录用量均居榜首,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
#ICCV2025 #计算机视觉 #BrickGPT #Helmholtz奖 #何恺明
阅读更多:
AI 驱动科学
Nature:大学全面拥抱AI:大学生会变得更聪明,还是停止思考?
全球大学正被AI浪潮席卷,学生是应该拥抱技术变得更聪明,还是会因此停止思考?Nature的特写文章探讨了这一教育领域的重大挑战。该文由Helen Pearson撰写,综合了包括清华大学王帅国和麻省理工学院Nataliya Kosmyna在内的多位专家的研究与观点,揭示了AI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及其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潜在影响。
AI在校园已无处不在,一项全球调查显示86%的大学生在学业中频繁使用AI。AI的价值与风险并存,构成了一把双刃剑。哈佛大学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使用定制AI导师的物理专业学生比仅由人类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然而,令人担忧的证据也随之浮出水面。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利用脑电图监测发现,完全依靠自己知识写作的学生大脑区域连接模式最强,而使用ChatGPT辅助写作的学生大脑连接性最弱,这表明他们的思维参与度较低,并且之后几乎无法回忆起所写内容。清华大学的初步研究也亮起红灯:使用AI工具的学生虽然在课后即时测试中得分更高,但在几周后的测试中成绩反而落后,这暗示了AI可能带来一种“虚假的理解感”。面对AI的冲击,全球高校对策不一:中国将其视为国家战略,清华大学已构建系统的AI教学架构;而美国校园则普遍缺乏统一指导。文章发表在 Nature 上。
#认知科学 #跨学科整合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阅读更多:
Pearson, Helen. “Universities Are Embracing AI: Will Students Get Smarter or Stop Thinking?” Nature, vol. 646, no. 8086, Oct. 2025, pp. 788–91.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3340-w
BiDoRA:一种更高效的大模型微调新方法,显著降低数据和算力需求
为解决大型语言模型微调成本高昂且易于过拟合的难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Peijia Qin、Ruiyi Zhang 和 Pengtao Xie 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 BiDoRA 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创新的双层优化框架,能够使用极少的数据和算力高效定制AI模型,向着“AI民主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 BiDoRA 概述。BiDoRA 使用 BLO 框架执行 PEFT。在底层,BiDoRA 使用下游数据集的训练集分割来学习更新矩阵的方向分量 ∆V。在上层,BiDoRA 使用数据集的验证集分割,利用底层优化后的 ∆V 来优化幅度分量 m。确定最佳幅度后,方向分量会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联合训练集上进行进一步微调,以最大化整体性能。Credit: Transactions on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25).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 BiDoRA(基于双层优化的权重分解低秩自适应)的新型参数高效微调(Parameter-efficient fine-tuning, PEFT)方法。与现有技术如权重分解低秩自适应(DoRA)同步优化权重矩阵的幅度和方向不同,BiDoRA 创新地采用双层优化框架将二者解耦。具体而言,它在底层循环中使用训练数据学习权重的“方向”,在上层循环中使用验证数据优化权重的“幅度”。这种独立的异步优化机制有效缓解了过拟合风险,使模型的更新方式更接近理想的完全微调。实验结果表现优异,在预测蛋白质性质等任务中,BiDoRA 仅用几百分之一的参数量就达到甚至超越了传统方法的性能。例如,在预测肽能否穿过血脑屏障时,其参数量减少了326倍;在预测蛋白质热稳定性时,参数量减少了408倍,效果却与完全微调相当。这项研究发表在 Transactions on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上。
#大模型技术 #预测模型构建 #参数高效微调 #人工智能
阅读更多:
Qin, Peijia, et al. “BiDoRA: Bi-Level Optimization-Based Weight-Decomposed Low-Rank Adaptation.” Transactions on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May 2025. openreview.net,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v2xCm3VYl4
纸薄磁性肌肉问世,赋能折纸机器人医疗应用
如何让软体机器人灵活运动且不受线缆束缚,是机器人领域的一大挑战。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 Xiaomeng Fang、Sen Zhang 及同事,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了一种创新的3D打印技术,能够制造出纸一样薄的“磁性肌肉”。这项技术将高浓度的磁性颗粒与弹性体结合,为微型折纸机器人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突破。
▷ 用 Miura-Ori 折纸图案制作的爬行机器人。深色区域覆盖一层磁性橡胶薄膜,使机器人能够移动。Credit: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包含高达75%重量比铁磁颗粒的特殊打印墨水,并定制了一套结合紫外光与加热平台的双重固化3D打印系统。该系统克服了高浓度磁性颗粒会阻挡固化光线的技术难题,成功打印出既柔韧又具备强大磁力的薄膜。研究人员将这种薄膜作为“肌肉”贴附在一种名为三浦折叠(Miura-Ori,一种能将大面积平面压缩成极小体积的折纸技术)的结构上,构建了两款原型机器人。第一款是用于治疗胃溃疡的药物输送机器人。在模拟胃部的实验中,它能通过外部磁场被精确引导至溃疡点,随后展开以覆盖病灶并持续释放药物。第二款是爬行机器人,通过磁场的开关使其身体交替收缩和舒展,从而实现前进,甚至能穿越高达7毫米的障碍物和在沙地等复杂地形上移动。这项研究展示了软体驱动器和折纸结构结合的巨大潜力。研究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疾病与健康 #机器人及其进展 #软体机器人 #3D打印
阅读更多:
Zhang, Sen, et al. “3D-Printed Soft Magnetoactive Origami Actuato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 no. n/a, p. e16404. Wiley Online Library,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6404
Refashion软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可重构的环保服装
为应对快时尚带来的惊人浪费,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的 Rebecca Lin 与 Adobe 研究院的 Michal Lukáč 和 Mackenzie Leake 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Refashion 的创新软件。该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理念,让用户能像搭积木一样设计可轻松重组、调整和修复的环保服装,旨在从源头解决衣物浪费问题。
▷ 使用 Refashion,用户只需绘制形状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即可构建出可灵活调整的时尚单品的轮廓。它以可视化的图表形式演示了如何裁剪服装,为设计诸如裤子之类的可重新组合成连衣裙的单品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法。Credit: Alex Shipps/MIT CSAIL and Rebecca Lin
研究团队的核心贡献是一款名为 Refashion 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它将复杂的服装设计简化为标准化的模块操作。用户无需专业缝纫技能,只需在软件界面上绘制简单的几何形状,或使用内置的T恤、裤子等模板,就能构建服装的基本框架。该工具提供褶皱(pleat)、抽褶(gather)等多种塑形功能,用户设计的模块可以通过金属按扣或魔术贴等可逆连接件进行组装,而非永久性的缝合。这意味着一条裤子可以轻松拆解并重组成一条连衣裙。为了实现材料的最优利用,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基于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一种数学优化技术)的算法,能自动将设计图分解为最少的模块组合。用户完成设计后,还可以在不同体型的3D模型上进行虚拟试穿。初步用户研究证实,即便是新手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一件可变换形态的服装设计。
#AI驱动科学 #跨学科整合 #可持续发展 #人机交互
阅读更多:
Lin, Rebecca, et al. “Refashion: Reconfigurable Garments via Modular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2025, pp. 1–18. arXiv.org, https://doi.org/10.1145/3746059.3747632
AI分析揭示健身应用的负面心理影响
健身应用旨在促进健康,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却鲜为人知。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 Florence Sheen、Lucy Porter、Paulina Bondaronek 等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了数万条社交媒体帖子,揭示了这些广受欢迎的应用可能给用户带来的羞愧、失望和动力丧失等意想不到的心理后果。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名为机器辅助主题分析(Machine-Assisted Topic Analysis, MATA)的创新方法,该方法结合了AI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与人类的深度定性分析。他们收集了社交平台X上关于五款最盈利健身应用的58,881条帖子,并筛选出其中13,799条表达负面情绪的内容。AI首先自动将这些海量数据归纳为六个核心主题,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发现,用户的负面体验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应用通过过于简化的算法量化现实世界的活动,导致数据不准确;频繁的技术故障和令人厌烦的通知也引发了用户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当用户无法达到算法设定的僵化目标时,会产生强烈的羞愧感、失望感,并最终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导致他们不仅放弃了应用,也放弃了本应坚持的健康行为。研究结果呼吁,应用开发者应超越单纯的数字追踪,转向更注重心理学和用户内在动机的设计。研究发表在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上。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AI驱动科学 #数字健康
阅读更多:
Sheen, Florence, et al. “Living Well?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ighly Popular Commercial Fitness Apps through Social Listening Using Machine-Assisted Topic Analysis: Evidence from X.”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vol. 30, no. 4, 2025, p. e70026. Wiley Online Library, https://doi.org/10.1111/bjhp.70026
新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系统性地违反心理健康伦理标准
当人们日益依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获取心理健康支持时,其行为是否符合专业伦理规范?由布朗大学的 Zainab Iftikhar 领导,并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合作,一项新研究系统地评估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心理咨询中的表现。结果显示,这些AI即使在特定指令下,仍会系统性地违反伦理标准,团队据此构建了一个包含15项风险的伦理框架。
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民族志研究,合作方包括三位持证临床心理学家和七位同伴咨询师。研究人员首先让咨询师与多个主流大型语言模型(包括GPT系列、Claude和Llama)进行模拟咨询,并要求AI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循证技术。随后,临床心理学家对137个聊天会话记录进行评估,识别出系统性的伦理违规行为。研究发现AI咨询师存在五大类问题:缺乏情境适应性,提供“一刀切”的建议;治疗协作不佳,过度主导对话并可能强化用户的负面信念;营造欺骗性同理心,使用“我理解”等话术制造虚假连接;存在不公平歧视,对边缘化群体表现出偏见;缺乏安全与危机管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等危机情况反应冷漠。研究者强调,与人类治疗师不同,目前尚无针对AI的问责机制,这可能对用户造成实际伤害。该研究成果将在 AAAI/ACM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and Society 上发表。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大模型技术 #人工智能伦理
阅读更多:
Iftikhar, Zainab, et al. “How LLM Counselors Violate Ethical Standard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 Practitioner-Informed Framework.” Proceedings of the AAAI/ACM Conference on AI, Ethics, and Society, vol. 8, no. 2, Oct. 2025, pp. 1311–23. ojs.aaai.org, https://doi.org/10.1609/aies.v8i2.36632
来源:博识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