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以其独特的高山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一种珍贵的豆类食材——岩豆。这种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悬崖峭壁间的豆科植物,不仅是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食疗佳品,更承载着大巴山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态智慧。
万源岩豆
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以其独特的高山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一种珍贵的豆类食材——岩豆。这种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悬崖峭壁间的豆科植物,不仅是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食疗佳品,更承载着大巴山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态智慧。
一、自然属性与特殊生长环境
在万源市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带,有一种豆科植物顽强地攀附生长于岩石缝隙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岩豆”。岩豆外形椭圆,豆身墨黑并缀有淡紫斑点,颗粒饱满,大小介于普通蚕豆与豌豆之间。与人工栽培的豆类相比,野生岩豆颗粒虽小但质地更为紧实,口感糯香,层次丰富。
岩豆的生长环境极为特殊。它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南麓万源市的蜂桶乡、井溪镇、官渡镇等高海拔地区,偏爱陡峭的山坡,尤其以高海拔的蜂桶乡产量最盛。蜂桶乡1700米的平均海拔和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为岩豆的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
土壤特性是决定岩豆品质的另一关键因素。万源市位于中国三大天然富硒区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富硒地带。经万源市富硒产品检验中心检测,岩豆每100克含蛋白质15.4克,每公斤富含硒元素0.021毫克。这种“高山、生态、富硒、绿色”的特质,使其在市场中极具竞争力。
岩豆的生物学特性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一种野生豆科植物,岩豆展现出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但其生长条件也有严格要求。万源属于喀斯特地貌,多高山峡谷。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使岩豆形成了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据蜂桶乡新房子村岩豆规范化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岩豆对生长环境‘挑得很’,1500米以下只开花不结果”。这种特殊的生长习性,使得高品质岩豆的产出区域相对有限。
二、历史渊源与地方饮食文化
岩豆在大巴山区的食用历史源远流长。在蜂桶乡很早就有人种植,新房子村成片种植已有50余年,村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易于采集、营养丰富的野生豆类成为山区居民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祛湿行血、补虚健体的药用功效更让其成为食药同源的珍贵食材。
在万源传统饮食体系中,岩豆占据着独特位置。当地流传着“岩豆不上席,宴客少滋味”的俗语,反映出其在民间宴席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高山地区,岩豆加工制作的各类菜肴更是招待贵客的必备菜品,象征着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重。
岩豆的传统加工技艺体现了大巴山民众的智慧结晶。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先将干岩豆洗净浸泡后焖煮至熟透,再用煎炒的方式制作成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菜品是“葱香尖椒炒岩豆”——将煮熟的岩豆与葱白、尖椒一同爆炒,简单调味后即可出锅,成品绵软香脆,风味独特。若加入农家腊肉粒一起爆炒,则更显大巴山特色,被当地人誉为“各种酒类佐菜绝配”。
随着时间推移,岩豆的食用方式不断丰富。在万源城区的一些餐馆,岩豆已被开发出多种烹饪方式:炖汤、凉拌、油炸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这种从民间家庭餐桌到商业化餐饮的转变,反映了岩豆作为地方特色食材的价值提升和文化传播。
三、经济价值与产业发展现状
岩豆作为万源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实现了从“深山野豆”到“致富金豆”的华丽转身。去年,万源岩豆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万源岩豆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从零散野生采挖到规范化种植的转变过程。为让岩豆产业“走得远”,蜂桶乡以集体经济为抓手,整合分散土地统一管理,从源头筑牢品质防线: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建立“种植档案”实现全程可追溯;同时拓宽销售渠道,让岩豆顺利从“田间”走向“市场”。
数据显示,蜂桶乡岩豆种植面积已发展到如今的150余亩,年产量达90吨,产值超100万元。当地通过种子保护、精细化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措施,进一步稳住了岩豆的品质与产能。岩豆的生长周期固定,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6月底7月初开花,8月初迎来首次采收,一年可收获2至3次。
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万源岩豆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已在蜂桶、井溪、官渡等适宜乡镇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岩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这颗承载大巴山灵秀的“硒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万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从悬崖峭壁上的“野珍”,到撑起乡亲“钱袋子”的“致富豆”,万源岩豆正以独特价值,在大巴山区奏响乡村振兴的嘹亮乐章。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更展示了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
来源:方志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