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逼宫,李世民怒问为何反,答案让帝王失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5:35 1

摘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的长安,太极殿的金砖地缝里还残留着春雨的湿冷,太子李承乾被禁军押解着跪在殿中,玄色朝服上的泥污与血迹格外刺目。李世民手持三司会审的供状,声音颤抖:“朕待你不薄,皇位迟早是你的,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是等不及了吗?”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的长安,太极殿的金砖地缝里还残留着春雨的湿冷,太子李承乾被禁军押解着跪在殿中,玄色朝服上的泥污与血迹格外刺目。李世民手持三司会审的供状,声音颤抖:“朕待你不薄,皇位迟早是你的,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是等不及了吗?”

阶下的李承乾突然仰头大笑,笑声里满是悲凉与嘲讽,他盯着李世民的眼睛一字一句道:“父皇何必装糊涂?我若不反,迟早要落得前太子李建成的下场!”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在殿中,李世民的脸色瞬间由红转白,踉跄着后退半步,扶住龙椅的手指不住颤抖。满朝文武皆噤若寒蝉,无人敢接话。谁都知道,“李建成”三个字是李世民毕生的禁忌,更是这场储君谋反案最隐秘的根源。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刻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个名字承载着李世民的殷切期望:“承继皇业,乾坤在握”。为了培养这位未来的帝王,李世民几乎倾尽所有。

李承乾早年确实没辜负这份厚爱,史书记载他“性聪敏,丰姿峻嶷”,8岁便能通读《论语》,12岁就开始在尚书省听政,协助处理政务。李世民特意挑选了最顶尖的臣子做他的老师:房玄龄负责教他政务谋略,魏征执掌东宫经史讲学,甚至让名将李勣传授兵法武艺。

每次李承乾监国,李世民回宫后都会仔细审阅他的奏章,若有疏漏便耐心教导,若处置得当则大加赞赏,还多次在朝臣面前夸耀:“此子类我,将来必能守成兴业。”

那时的东宫一派祥和,李承乾每次送老师出宫,都会亲自扶着老臣的腰步行至宫门,面对劝谏也总能虚心接受。魏征曾因他沉迷游猎而犯颜直谏,李承乾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将魏征的谏言写在屏风上时时自省,一时间“贤名满朝野”。

李世民见太子如此长进,更是放心放权,自己多次巡游洛阳时,都让李承乾留京监国,将大唐的核心权力交给他历练。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君臣父子的和谐图景,会在短短几年内彻底崩塌。改变的开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贞观十年(636年),李承乾意外患上足疾,虽经医治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跛足的后遗症。

这个生理缺陷成了他心理扭曲的导火索,原本开朗自信的太子变得敏感自卑,尤其在容貌俊朗、才华横溢的弟弟李泰面前,更是抬不起头。

就在李承乾因足疾自我封闭时,魏王李泰开始崭露头角。作为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少善属文”,尤其擅长编撰典籍,他主持编纂的《括地志》耗时四年完成,内容详实考据严谨,李世民看后龙颜大悦,不仅赏赐了大量金银绸缎,还破格允许李泰留在京城不必前往封地。要知道,按照唐朝制度,藩王成年后必须就藩,不得滞留京师。

更让李承乾不安的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渐渐超出了礼制。他不仅把李泰的府邸修缮得比东宫还要奢华,每次召见李泰时都“恩宠逾制”,甚至在群臣面前说:“人之修短,不在老幼。设无太子,则母弟次立。”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李承乾心里,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储位的威胁。

李泰读懂了父亲的暗示,开始明目张胆地争夺储位。他凭借李世民的宠爱,在朝中大肆结交官员,形成了以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为首的“魏王党”,这些人时常在李世民面前称赞李泰的才华,同时隐晦地提及李承乾的“失德之举”。为了抹黑太子,李泰甚至派人监视李承乾的行踪,将他偶尔的宴饮游乐添油加醋地汇报给李世民。

而李世民的态度,更是加剧了兄弟间的矛盾。面对李泰的夺嫡动作,他没有及时制止,反而一味纵容;对于李承乾的过错,他则变得异常严厉。贞观十三年(639年),李承乾宠幸太常乐童称心,两人同食同寝形影不离。这件事被李泰告发后,李世民勃然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就下令处死了称心,还将李承乾召到殿前痛斥半日。

称心之死成了李承乾心态彻底失控的转折点,他认定是李泰告密导致心爱之人惨死,在东宫内偷偷为称心立碑筑坟,早晚祭奠痛哭不止,甚至谎称生病数月不上朝,与李世民的关系降到冰点。

更极端的是,他开始用荒诞的行为发泄不满:模仿突厥人的习俗,让手下披甲持矛互相厮杀取乐,有侍从稍有不从就用树枝抽打,甚至活活打死;面对老师张玄素的劝谏,他直接派刺客伏击,导致张玄素重伤濒死。

此时的李承乾,早已不是那个温润如玉的太子,而是变成了一个活在恐惧与怨恨中的复仇者。他曾对心腹说:“我要是做了皇帝,定要纵情享乐,谁敢劝阻就杀谁,杀够五百人,自然没人再敢多嘴。”这话虽属气话,却暴露了他内心的绝望。

随着李泰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堂上“易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李承乾明白,一旦被废,等待自己的绝不会是善终。他想起了父亲当年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的往事,越想越怕。前太子的结局,会不会就是自己的宿命?

为了自保,李承乾首先想到的是除掉李泰。贞观十六年(642年),他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潜入魏王府行刺,可李泰早有防备,府中护卫森严,刺客连续潜伏数日都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只能无功而返。

刺杀失败后,李承乾又想了个办法,假冒魏王府典签官上书诬告李泰谋反,结果被李世民识破,还下令搜捕造假者,闹得长安满城风雨。

两次出手都以失败告终,李承乾彻底慌了。他意识到,只要李泰还在,自己就永无宁日,而父亲的态度早已说明一切,靠正常途径根本无法保住太子之位。绝望之下,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迫李世民退位。

要发动政变,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李承乾首先找到了吏部尚书侯君集,侯君集曾是凌烟阁功臣,因灭高昌国时私吞财宝被李世民斥责,一直心怀不满。两人一拍即合,侯君集向李承乾保证:“我手中有部分京畿兵权,只要殿下一声令下,我立刻率兵入宫。”

随后,更多对李世民不满的人加入了进来: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因多次犯错被斥责,想通过政变夺权;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掌管部分禁军,能随时掌握李世民的行踪;驸马都尉杜荷,是名臣杜如晦的儿子,为了攀附太子主动献计献策。几人在东宫密室里割破手臂,将血滴入酒中一饮而尽,立下“同生共死”的血誓。

杜荷为李承乾制定了详细的政变计划:由李安俨摸清李世民的起居规律,趁他在宫中设宴时发动突袭;侯君集率领禁军控制宫门,断绝内外联系;李元昌负责安抚京中百官,杜荷则带人保护东宫安全。计划的最后一步,是逼迫李世民下诏退位,拥立李承乾登基,之后再除掉李泰以绝后患。

万事俱备,只待时机。李承乾选定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五日动手,这一天是李世民的生日,按照惯例会在太极宫举办寿宴,防卫相对松懈。可他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乱了所有部署。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叛乱。李祐素来骄横跋扈,因不满李世民派去的长史权万纪管教,竟派人杀死权万纪,扯起反旗。不过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李祐被押回长安处死。

在审讯李祐同党时,办案人员意外发现,太子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与李祐有过书信往来。纥干承基本就因刺杀李泰失败心有余悸,得知事情败露后吓得魂飞魄散,为了活命,他主动供出了李承乾密谋政变的全部计划。

李世民接到奏报时,正在宫中翻阅《括地志》,看到“太子与侯君集等割臂为盟,欲于四月十五日作乱”的字样,手中的玉杯“哐当”一声摔在地上。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倾注了半生心血培养的太子,竟然要效仿自己发动政变。震惊之余,他立刻下令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联合审讯。

面对确凿的证据,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很快认罪,李承乾也无从抵赖。当李世民亲自提审他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面对李世民的质问,李承乾没有辩解,只是冷冷地抛出那句戳中要害的话:“我不想落得和前太子李建成一样的下场!”

这句话像一把尖刀,剖开了李世民最不愿面对的过往。武德九年(626年),他正是在玄武门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才登上皇位。如今自己的儿子因为担心重蹈李建成的覆辙而谋反,这简直是命运的讽刺。

李世民看着阶下跛足的儿子,想起他幼年时绕膝撒娇的模样,又想起李建成倒在血泊中的场景,心如刀绞,当场痛哭失声。

按照唐朝律法,谋反是灭族大罪,李承乾及其同党理应全部处死。但李世民始终狠不下心,他对群臣说:“朕身为天子,却教不好自己的儿子,这是朕的过错。若杀了承乾,朕百年之后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最终,李世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废黜李承乾为庶人,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汉王李元昌赐死;侯君集处斩,念其有功,赦免妻儿流放岭南;杜荷、李安俨等参与者全部处死。这个判决既维护了律法尊严,又保全了李承乾的性命。

而储位之争的另一位主角李泰,本以为李承乾被废后自己就能顺利继位,他跑到李世民面前撒娇,甚至许诺:“若父皇立我为太子,我百年之后必杀子传弟,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

这番话起初打动了李世民,但褚遂良当即戳破:“陛下难道真的相信魏王会杀子传弟吗?若立魏王,李承乾和李治都性命难保;若立李治,两人尚可保全。”

李世民这才幡然醒悟,他意识到,自己对李泰的过度宠爱,才是引发储位之争的根源。若立李泰为太子,等于默认“储君之位可通过谋划得来”,将来必然会引发更多兄弟相残。为了避免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他最终决定立性格仁厚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并将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逐出京城。

贞观十八年(644年),被流放黔州的李承乾在抑郁中病逝,年仅26岁。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罢朝三日,下令以国公之礼安葬。或许在他心中,始终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愧疚。如果自己当年能平衡对李泰的宠爱,如果能及时化解李承乾的疑虑,如果没有那场玄武门之变留下的阴影,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李承乾谋反案是贞观盛世中一道刺眼的伤疤,它暴露了封建皇权下储位之争的残酷,也折射出李世民作为帝王与父亲的矛盾与无奈。这场风波后,李世民更加注重对李治的教育,时常告诫他:“兄弟同心则家国安定,手足相残则社稷危亡。”

而李治继位后,虽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却也守住了贞观盛世的基业,只是他或许不会知道,自己能成为太子,竟是一场谋反案与帝王愧疚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昫等. 《旧唐书·李承乾传》. 中华书局,1975年.

2.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太宗诸子传》. 中华书局,1975年.

3.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中华书局,1956年.

来源:嗔痴历史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