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V600E BRAF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持续挑战与前沿治疗策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5:22 2

摘要:BRAF作为RAS-RAF-MEK-ERK信号级联(MAPK通路)中的关键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约10%的结直肠癌(CRC)中发生突变。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突破,罕见BRAF突变(占CRC所有BRAF突变的22%~30%)得以精准识别与系统表征。这类突变展现出独

BRAF作为RAS-RAF-MEK-ERK信号级联(MAPK通路)中的关键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约10%的结直肠癌(CRC)中发生突变。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突破,罕见BRAF突变(占CRC所有BRAF突变的22%~30%)得以精准识别与系统表征。这类突变展现出独特的分子异质性、临床特征谱系及差异化的治疗响应模式,构成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群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携带非V600E BRAF突变的转移性CRC亚群,其呈现三重核心特征:独特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差异化的治疗反应谱及多样的预后结局。由于RAF激酶存在组成性二聚化特性,该类肿瘤对传统BRAF单体抑制剂疗效有限。尽管第三代BRAF抑制剂的研发为非V600E BRAF突变肿瘤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可能,但目前临床证据仍显不足,CRC的最佳联合治疗策略亟需深入探索。

近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李健教授及许婷教授受邀于ASCO Daily News就非V600E BRAF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持续挑战与前沿治疗策略进行权威综述。本文现将该综述核心内容整理成文,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以飨读者,期待推动临床实践与转化研究的协同发展。

从左至又依次为许婷博士、沈琳教授、李健教授

非V600E BRAF突变的异质性

通过全面的生化及细胞分析,依据其激酶活性和治疗相关性分类,BRAF突变被划分为3个功能亚型(表1)。Ⅰ类突变以经典BRAF V600突变为代表,具有强激酶活性,通过单体形式激活MEK-ERK信号通路。Ⅱ类突变(如K601、G464、G466错义突变、框内缺失、融合及剪接变异)具有中等激酶活性,通过RAS非依赖性组成性BRAF二聚体传递信号,因此对BRAF单体抑制剂耐药。Ⅲ类突变(如D594、D596、G466)与Ⅰ、Ⅱ类不同,表现为低/无激酶活性,但通过增强与CRAF和RAS的结合,在上游EGFR-RAS信号依赖模式下维持MAPK通路激活。约1/3的Ⅲ类BRAF突变CRC同时存在MAPK通路共突变(如RAS、MAP2K1、NF1突变)。非V600 BRAF突变的分子功能异质性强调了需要基于具体突变的精准治疗策略,而非统一方案。

表1. BRAF突变的分类

非V600E BRAF突变CRC的预后与预测意义

BRAF突变CR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BRAF V600E突变型CRC多见于老年女性,好发于右半结肠,常伴低分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相比之下,非V600突变型肿瘤更常见于年轻患者,多位于左半结肠。与V600E突变肿瘤的侵袭性病程不同,非V600突变病例通常病程更惰性、预后更好。在RAS野生型肿瘤患者中,Ⅱ类BRAF突变转移性CRC(mCRC)患者的生存期短于Ⅲ类突变患者。

由于Ⅱ类BRAF突变发生率低,因此尚无法就其对EGFR抗体耐药性的预测价值得出明确结论。然而,由于Ⅱ类突变同样会诱导MAPK通路过度激活,因此理论上它们可能类似于RAS或Ⅰ类BRAF突变,导致对 EGFR单克隆抗体产生耐药性。Ⅲ类BRAF突变肿瘤依赖RTK信号介导的RAS激活维持致癌性,因此无上游RAS激活共突变时,可能保留对RTK-RAS抑制剂的敏感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Yaeger等对40例非V600E BRAF突变mCRC患者(12例Ⅱ类、28例Ⅲ类)进行了一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Ⅲ类突变对EGFR单抗治疗反应率高,而Ⅱ类突变几乎无反应。

非典型BRAF突变的靶向治疗前景

第二代ATP竞争性RAF抑制剂(维莫非尼、达拉非尼、恩考芬尼)在Ⅰ类BRAF突变肿瘤中疗效显著,但非V600 BRAF突变肿瘤因RAF激酶的组成性二聚化(RAS依赖或独立机制)获益有限。Ⅱ期BEAVER试验评估了恩考芬尼联合比美替尼在21例Ⅱ/Ⅲ类BRAF突变实体瘤中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仅13%,CRC患者无临床获益。BIG BANG研究中,5例Ⅱ类和25例Ⅲ类BRAF突变mCRC患者接受比美替尼、恩考芬尼和西妥昔单抗治疗,ORR分别为20%和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3个月。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基于BRAF抑制剂的联合方案在非V600E BRAF突变CRC中疗效有限。

非V600E BRAF突变的异质性激活机制及RAF抑制剂的结构特性是当前药物开发的关键考量。新兴的第三代BRAF抑制剂可根据其结构和生化特性分为两类:RAF单体-二聚体双靶点抑制剂和“悖论破解剂”。双靶点抑制剂对单体型和二聚体型RAF构象具有等效活性,可能解决Ⅱ、Ⅲ类突变的治疗挑战。Belvarafenib(一种新型泛RAF同源二聚体抑制剂)在BRAF融合及Ⅲ类突变的黑色素瘤中显示出临床获益。Elkholi等发现,Belvarafenib联合比美替尼在Ⅱ、Ⅲ类BRAF突变细胞系中的生长抑制作用是恩考芬尼联合比美替尼的2~6倍,验证了泛RAF与MEK联合抑制的潜力。“悖论破解剂”通过变构机制降低BRAF单体与第二原体的亲和力,抑制BRAF同源二聚体和BRAF-CRAF异源二聚体形成,对Ⅰ、Ⅱ类突变均可能有效。例如,Plixorafenib(PLX-8394和FORE8394)在14例可评估的BRAF融合实体瘤中单药ORR达14.3%。其他针对非V600E BRAF突变肿瘤的RAF单二聚体抑制剂临床试验见表2。

表2.临床试验中的第三代RAF抑制剂

总之,BRAF单体和二聚体抑制剂在非V600E BRAF突变肿瘤(尤其是携带BRAF融合的肿瘤)中展现出有前景的治疗潜力。然而,已分析的CRC病例数量有限,仅产生了假设性发现而非确定性结果。BRAF突变CRC的独特生物学行为强调了为非V600突变CRC确定最佳联合策略的必要性,从而最大化新一代BRAF抑制剂的治疗潜力。

结论

非V600 BRAF突变与V600 BRAF突变在功能及致癌机制上存在本质差异。然而,非V600突变的罕见性和异质性给这类肿瘤的理解和治疗带来了重大挑战。在此,沈琳教授团队呼吁要扩大协作,推进转化研究和药物开发,以改善非V600 BRAF突变驱动癌症患者的临床结局。

参考资料: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