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女子尿毒症走了,院士:吃二甲双胍,掌握4点安全服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4:39 1

摘要:52岁,不算太老。按现在的说法,正是“人到中年”的年纪。可就在几天前,医院里送来一位因为尿毒症离世的女性患者。病例翻出来一看,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她有糖尿病十多年,一直在吃二甲双胍,但肾功能早就亮红灯了,却没人及时停药。

52岁,不算太老。按现在的说法,正是“人到中年”的年纪。可就在几天前,医院里送来一位因为尿毒症离世的女性患者。病例翻出来一看,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她有糖尿病十多年,一直在吃二甲双胍,但肾功能早就亮红灯了,却没人及时停药。

这不是个例。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两次。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药吃得好是“救命”,但吃错了,尤其是像二甲双胍这样的药,那后果可能不是一般的严重。中国工程院的一位院士曾经提醒过:“二甲双胍是好药,但得会用。”关键就四点,掌握了,才能吃得安全、吃得长久。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控血糖效果稳定,副作用相对较少,还被研究认为对减重、抗衰老都有潜在作用。甚至有学者提议,把它做成抗老药来研究。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无害”的。这个药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一旦肾功能出问题,药物就容易堆积在体内,可能引发一种很凶险的并发症——乳酸中毒。这个病发起来很快,重则致命。

上面提到的那位52岁女性,早年确诊糖尿病后,医生给她开了二甲双胍。起初控制得不错,血糖一直稳定。但随着年龄增加、病程变长,肾功能逐渐变差,后期并没有及时检查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也没人提醒她停药。结果,病情恶化成尿毒症,最后抢救无效离世。

这不是药的问题,是使用方式出了错。很多病人对“吃药”有依赖情结,医生说吃什么就一直吃下去,不问效果、不查指标,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个误区:只盯着血糖,血糖正常了,其他都不管。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慢病,不只是一个“高血糖”的问题。它可能影响眼睛、神经、心脏,尤其是肾脏。

二甲双胍虽然能降糖,但如果肾功能已经下降到一定程度,比如GFR小于45ml/min/1.73㎡,就不建议继续使用了。如果低于30,那就必须立刻停药。很多人连GFR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家里自己吃着药,甚至还加量,真的是在拿命赌博。

控制血糖是基础,但保护肾功能才是关键。尤其是用了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肾功能评估,是必须的。

有经验的医生都会告诉患者:吃二甲双胍,记住四件事,命就保住一半了。

第一,吃药前先查肾功能。这个不能跳过,不能省。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史超过五年的人,查一查肌酐、尿蛋白、GFR,能避免很多问题。

第二,感冒、发烧、脱水、拉肚子这类急性病的时候,要暂时停药。因为这些状况下,肾灌注会下降,药物排不出去,更容易出事。

第三,做增强CT、核磁共振这些需要用到造影剂的检查,也要提前跟医生报备。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负担,这时候继续吃二甲双胍,很容易引发乳酸中毒。

第四,长期吃药要定期复查,不能只凭感觉。有的人一吃十年,连个血都不查,真的是在摸黑开车。

这四点,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提醒,有没有人真正把“长期安全”放在第一位。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益新在一场医学会议上明确指出:“二甲双胍仍然是中国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要注意其适应症与禁忌症,不能盲目使用。”

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但说穿了就是:别把它当维生素吃,别以为吃了就万事大吉。它是药,一旦用错了,代价是生命。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本就虚弱,肾功能也难免下降。医生、家属、患者三方都得有基本的常识和警觉。尤其是子女,别只给父母买保健品,每年带他们去查一次肾功能,比什么都实在

二甲双胍是个好药,但“会用”才是硬道理。就像刀子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手和意识。

现在有不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把糖尿病管理纳入慢病随访体系。患者每年都能免费测血糖、尿常规、肾功能,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觉得反正不疼不痒,拖着就是了。等到出事了,后悔也来不及。

不能只靠医生,患者自己也要懂一些基本判断。至少知道哪些时候该停药,哪些时候该复查,哪些状况该去医院。别等到恶化成尿毒症,才追悔莫及。

52岁,说年轻也不年轻,说老也不老。她走得不是突然,而是一步步走到了那个边缘,只是一直没人拉她一把。而这把“二甲双胍”,本可以是救命的,却成了压垮身体的最后一块石头。

愿每个吃药的人,都有人提醒;愿每个中年人,都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许樟荣.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0):881-885.

[2]王丽华.糖尿病与慢性肾病共病管理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6):453-456.

[3]曾益新.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与二甲双胍的应用策略[J].中国医学论坛报,2022,18(12):1-3.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