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11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新闻与新闻学若干关键问题”“智能时代传播学范式革命下的几个重要概念解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锁定效应”“‘数字关怀’的概念框架、价值澄明与研究进路”“‘普通人’新闻如何激活新闻生态”“非虚构写作组织中的网络
摘编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导 读:
2025年第11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新闻与新闻学若干关键问题”“智能时代传播学范式革命下的几个重要概念解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锁定效应”“‘数字关怀’的概念框架、价值澄明与研究进路”“‘普通人’新闻如何激活新闻生态”“非虚构写作组织中的网络化时间工作考察”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新闻与新闻学若干关键问题
李彬在《新闻与新闻学若干关键问题刍议》(《青年记者》,2025年第10期 )一文中指出:新闻与新闻学所指为何?新闻学与新闻业的关系为何?新闻与新闻学的要义为何?这是建设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厘清的基础问题。当“实事求是”被简单理解为“讲真话”,当舆论监督话语取代批评与自我批评话语,当新媒体、新技术已被等同于新闻与新闻学关键问题,重新思考中国新闻和新闻学“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非常重要。新闻生态虽然今非昔比,但中国记者的核心使命应始终系于家国天下,核心本领应始终在于挖掘事实、追求真相;中国新闻学者的核心使命应始终深植中国历史和中国道路,并为全球新闻传播格局中的中国话语提供学理支撑。
智能时代传播学范式革命下的几个重要概念解析
喻国明在《智能传播范式的“理论工具箱”——智能时代传播学范式革命下的几个重要概念解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9月22日网络首发 )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深度渗透引发的传播学范式革命——从“媒介工具论”转向“社会操作系统论”。这一根本性变革呈现五大核心逻辑:传播边界的液态消融(技术泛在化消解时空限制)、传播主体的重心跃迁(人机协同取代人类中心)、传播动力的熵变革命(算法导致信息秩序混乱及重构)、传播语法的拓扑重构(算法中介化取代线性模型)以及传播伦理的模因进化(动态适应技术影响)。文本重点解读了这一范式下八个关键概念:分布式认知(AI拓展人类认知带宽与框架)、空间智能(媒介升维为环境模拟器与认知接口)、空间传播范式(以空间为核心,聚焦人机共生、空间接口与实践效果)、大模型幻觉(生成内容与指令或事实的不一致性)、数字不平等(超越接入/使用沟,关注认知/心理资本差异)、传播调适(主流媒体在多重张力下的动态表达与结构适配策略)、具身AI(AI通过物理化身与环境交互学习执行任务)、有效加速主义与超级对齐(技术创新加速与伦理风险防控的辩证)。上述概念构成理解智能传播生态深层逻辑和解决其挑战的“理论工具箱”,标志着传播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的系统性重构,为学科发展与实践导航提供了关键坐标。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锁定效应
陆舒怡、方兴东、杨悄涅在《路径依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锁定效应》(《青年记者》,2025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传统主流媒体 30 多年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路径依赖。强大的惯性与锁定效应,导致主流媒体始终未能跻身科技创新的前沿。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有着鲜明的技术属性、经济属性和制度属性,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路径依赖现象。技术层面,“盆景式创新”与能力短板,导致新技术应用难以触及生产关系变革 ;经济和制度层面,体制性资源分配惯性与科层制结构固化了传统业务优势,抑制创新动能。此外,在网络传播层面,标准化生产逻辑与用户向社交平台迁移的行为冲突,加剧了生态位失衡。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成功摆脱路径依赖,破解锁定效应,主要通过启动技术创新驱动的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鉴于此,主流媒体必须主动破局,明晰技术变革趋势、推进新旧路径双轨协同、构建数据驱动的公共数据运营体系,打破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与锁定,在智能传播时代通过创新重筑核心竞争力。
“数字关怀”的概念框架、价值澄明与研究进路
陈刚、曾晨在《“技术之外”与经验世界的意义:“数字关怀”的概念框架、价值澄明与研究进路》(《新闻界》,2025年第9期 )一文中指出:“数字关怀”既是直面数字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志于促进社会公平,替人们纾忧解困,维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并帮助其在自若操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得到精进发展的行动实践,同时也是传递爱与关心,蕴含着关切他者精神的价值理念。“数字关怀”的发生源自人们在各类日常生活情境中遭遇时间、空间、数据维度的促逼,包含技术关怀、情感关怀、发展关怀和存在关怀四个面向。其建构具有双重价值,既推动着数字日常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以致尽可能地促成数字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形成幸福的生活感知,又在学术谱系上促进跨领域数字社会研究的知识交往和对话。在研究方法论上,“数字关怀”研究强调与数字现象学相结合,主张回归人的存在本质,以研究对象的数字日常生活实践为研究情景,关注当事人的自我叙事和真实体验。
连接日常:“普通人”新闻如何激活新闻生态
王辰瑶、沈君蔓在《连接日常:“普通人”新闻如何激活新闻生态》(《传媒观察》,2025年第9期 )一文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报道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数字时代“普通人日常新闻”这一新兴类型的形成机制与实践特征。“普通人日常新闻”通过典型化、平民化、在地化和数字化四个阶段的叠加推动而趋向成熟,这一过程体现了新闻报道与日常生活世界建立深度连接的重要转向。基于对“苏超”报道的分析,研究发现:普通人日常新闻不仅突破了传统新闻选择理论的认知框架,更通过探索多元传播主体联动的新型实践机制,重构了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和功能。
非虚构写作组织中的网络化时间工作考察
刘洁、邢峰彬、刘蒙之在《“更慢的新闻业?”——非虚构写作组织中的网络化时间工作考察》(《新闻大学》,2025年第9期 )一文中指出:新闻加速已成为数字新闻业无法停歇的症候。作为一种实践中的慢新闻,非虚构写作营造了一个有别于主流新闻业的“另类”减速时区。文章对7家非虚构写作组织的从业者进行访谈与观察,发现他们在时间结构与社会行动的中层网络中,通过“网络化时间工作”,编织了另类的新闻时间性。这些非虚构写作组织以“时代性”和“第二落点”的另类时效性,退出抢时效游戏,在时间审慎、深度漫游和故事雕琢中贯彻“慢的道德实践”。但是,减速掩映着更复杂的时间矛盾,编辑部基于不同处境发展出异质性的时间控制网络。内聘作者为主的组织形成了以编辑为核心的中心控制台,以浮动排期表、三级工作调度网和常规化失速修复配置时间;外部作者则形成了相对松散的分布式工作模式,自由撰稿人承担时间自治的压力,当事人写作则被编辑单向收编进时间网络。各编辑部的整体时间运营网络亦节奏相错,形成了一个由快及慢的时间谱系。非虚构行业的另类时间性并非某种整体性安排的结果,而是在故事新闻的基本范式下,各组织异质性时间文化的一种有序联合与努力。尽管这些机构和组织在加速新闻生态中仍面临自我结构化的危险,但“在实践中复杂生成的慢”亦具有实现现代新闻业减速理性的潜力。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