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刊载的一项多中心随访研究显示,霜降后一个月内,中老年人群心源性猝死风险上升约18%,主要与气温骤降引发的血管收缩性变化有关。
今日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人体生理节律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进入深秋,干燥、寒冷、气血运行受阻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首当其冲。
门诊中近期因气喘、咳嗽、胸闷、手脚冰凉、血压波动前来就诊者明显增多,不少人误以为只是“换季小毛病”,却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
比如,持续干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信号,反复低热背后可能藏着间质性肺病的苗头,而血压忽高忽低则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率紊乱甚至早期脑血管病的前兆。
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呼吸疾病流行病调查数据,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4.5%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气道炎症,其中霜降至初冬为症状加重的高发窗口。
另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刊载的一项多中心随访研究显示,霜降后一个月内,中老年人群心源性猝死风险上升约18%,主要与气温骤降引发的血管收缩性变化有关。
再看营养代谢方面,2022年《临床营养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深秋干冷气候易诱发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加重代谢紊乱,表现为饭后嗜睡、腹胀、情绪不稳等“隐形炎症”状态,长期累积甚至可能成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
而饮食,正是调节这一切的最日常、最关键的入口。很多人到了霜降后习惯性囤白菜、吃土豆,图的是便宜又耐放,但这类食材虽属传统应季,却在保湿润肺、调气活血方面远不如一些冷门却更契合节气变化的食材。
白菜性微寒,易伤脾胃阳气,土豆虽富含淀粉,却糖负荷高,深秋气候干燥、阳气收敛之时,过量摄入反而容易助湿生痰、加重消化负担。换句话说,今天该换换口味了,吃得对,身体才能顺利过渡到冬季。
先说百合。别小看这朵小白花,它可不是用来装饰的。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大,肺气容易燥热上浮,出现干咳无痰、咽干口渴、皮肤起屑等表现。
百合的润肺作用在中医中被称为“清心润燥、安神定志”,现代医学研究也早已证实,百合多糖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修复和抗氧化功能。
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中药药理与临床》的实验研究指出,百合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肺部慢性炎症小鼠模型中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具有潜在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对于长期处于雾霾环境或有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倾向的人群,百合炖粥、煮汤、搭配银耳食用,都是提升肺部“自洁力”的重要饮食策略。
再看山药,很多人秋冬吃山药是跟风,其实它背后的医学价值远超你想象。山药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这种成分在体内就像一层“保护膜”,能修复胃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防止炎症反应过度。
尤其适合那些在霜降后容易出现腹泻、胃酸、饭后胀气的人。2024年《消化病与营养》的一项临床观察显示,连续摄入山药30天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胃排空时间平均缩短了12.4分钟,腹胀感评分下降23%。
这说明山药能有效促进胃肠动力,同时减轻胃部压力。而山药的低升糖特性,也让它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优选主食,既能饱腹,又不刺激血糖。
银耳则是秋冬之间最容易被忽略的“天然玻尿酸”。从质地上看就知道它的保湿能力非同一般,炖煮后呈现胶状,与呼吸道黏膜中的粘液层结构极为相似,能帮助增强局部屏障功能。
2022年《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银耳多糖可调节呼吸道局部免疫,降低病毒感染后细胞凋亡率,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潜力。换句话说,秋冬交替如果常感冒、喉咙干,一碗热银耳羹比维生素C片更靠谱。
而且银耳中的植物性胶原蛋白还能帮助皮肤维持水分,缓解秋燥造成的面部紧绷、唇干脱皮等问题,简直是内外兼修的“润燥神器”。
再来说说胡萝卜。这个看似平凡的根茎类蔬菜,其实是深秋补气养血的秘密武器。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这种类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参与皮肤、粘膜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尤其是眼睛干涩、夜间视力下降、鼻腔干裂的人群,往往是体内维生素A储备告急的信号。2023年《营养学报》的一项干预实验指出,每日摄入100克胡萝卜干,其β-胡萝卜素吸收率达38%,显著改善因秋季干燥引发的上皮细胞损伤状态。
更重要的是,胡萝卜还能促进肝脏解毒酶的活性,有助于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减轻秋乏和情绪波动。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栗子。别以为它只是街头小吃,在中医眼中,栗子是“肾之果”,有温中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霜降时节,正是肾阳逐渐衰弱的起点,特别是那些手脚发凉、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的人,往往是肾虚的早期表现。
2022年《老年医学与保健》刊载的研究表明,适量摄入栗子可改善老年人下肢血液循环,增强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冬季常见的肌肉僵硬、关节疼痛等退行性改变。
而从营养角度看,栗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与维生素B族,是秋冬维持神经系统稳定的关键一环,尤其适合在早餐或午后作为能量补充。
饮食调养从来不是一句“吃点好的”那么简单,它需要根据节气变化精准调整摄入结构,同时考虑个体基础代谢、脏腑功能、生活节律等多重因素。比如百合、银耳适合晚上食用,有助于润肺安神。
而山药、胡萝卜更宜在午餐出现,配合脾胃运化高峰提升营养吸收率。栗子则要控制摄入量,避免一次吃太多造成“上火”或消化不良。每种食材都有它的“黄金食用窗口”,掌握得当,才能真正让身体顺势而为,而非逆势而亡。
霜降不是冬天的序曲,而是深秋的终章。这个时节,身体已经开始悄悄“收官”,准备进入更深层次的能量储备期。吃得对,动得稳,睡得香,是这个季节最好的自我照护方式。
如果你此刻觉得皮肤发干、情绪烦躁、胃口忽上忽下、睡眠变浅、手脚开始冰凉,那么不是你“最近有点累”,而是你的身体正在提醒你,霜降已至,该换一种照顾自己的方式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呼吸疾病研究协作组.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10):783-790.
[2]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4年心血管季节性风险监测研究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3):201-208.
[3]李雪梅,王旭东,辛颖.银耳多糖对病毒感染模型小鼠呼吸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36(05):437-442.
[4]张维,刘畅.山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影响的临床观察[J].消化病与营养,2024,26(02):94-98.
[5]郭倩,赵云.β-胡萝卜素在调节秋季上皮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2023,45(04):331-336.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肖医生健康讲坛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