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湾国家承诺的资金正陆续到位,叙利亚经济部长穆罕默德·尼达尔·沙尔在伦敦论坛上直言“看到了经济自由的曙光”。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大马士革的街头,时隔十余年终于重新响起了建筑机械的轰鸣,中国企业投资的水泥厂正在平整地基。
海湾国家承诺的资金正陆续到位,叙利亚经济部长穆罕默德·尼达尔·沙尔在伦敦论坛上直言“看到了经济自由的曙光”。
一边是中国等国真金白银的援助,一边是美国借《凯撒法案》搞“二级制裁”的暗流。
同样是对叙利亚未来的“布局”,为何差距如此悬殊?美国口中的“追责”,到底藏着怎样的算计?
2025年5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解除大部分对叙制裁,还给予《凯撒叙利亚平民保护法案》180天豁免期,这番操作曾让外界以为美国要对叙利亚“网开一面”。
但熟悉美国制裁套路的人都清楚,这种“松绑”更像“倒计时炸弹”,法案本身并未废除,其包含的“二级制裁”条款如同悬在所有投资者头顶的利剑。
只要过了豁免期,任何与叙利亚政府开展重大交易的外国企业,都可能面临资产冻结、签证吊销的风险。
就在叙利亚盼着外资进场时,美国财政部还在反复强调“制裁不会真正退场”,这种表态与其说是“追责”,不如说是在刻意制造投资恐慌。
中国企业的进场,恰恰戳破了美国“假意松绑”的面具,面对叙利亚货币贬值超99%、银行体系瘫痪的困境,中企没有犹豫,直接宣布投资数亿美元兴建水泥、塑料与制糖厂等基础产业项目。
这些项目绝非“面子工程”,水泥厂产出的建材能直接用于首都大马士革的房屋重建,而制糖厂和塑料厂则能解决数千人的就业。
叙利亚战后失业率一度飙升至60%,这样的产业投资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援助”。
叙利亚外长阿萨德·希巴尼已明确表示,计划在11月初访华,希望重启“一带一路”协议,借助中国在公路、电网、港口建设领域的经验,彻底打通重建的“血管”。
与中国的务实援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二级制裁”正在成为重建路上最硬的“路障”。
《凯撒法案》里藏着近乎苛刻的条款,不仅禁止向叙利亚提供建筑、工程服务,就连参与油气生产、飞机运营的企业都可能被“连坐”制裁。
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制裁逻辑,早已超出所谓“追责”范畴。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曾明确指出,这类单边制裁“侵犯了叙利亚人民的人权”,而英国《经济学人》的分析更直接点破。
美欧制裁是叙利亚重建的“主要障碍”,它让很多国家的资本即便想进场,也怕被美国“秋后算账”。
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国在意的根本不是“人权追责”,而是要牢牢掌控叙利亚重建的主导权:符合美国利益的资本可以进场,想和美国分蛋糕的则会被打压制裁。
这种把人道问题当政治筹码的做法,早已把“没安好心”写在了脸上。
面对美国的刁难,叙利亚正在用一系列务实举措破局,而中国等国的支持正是其最大底气。
在债务方面,叙利亚已启动主权债务重组,通过宽限期、延期偿付等方式缓解压力,沙特等国的债务援助更让其喘了口气。
货币改革的推进则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明年初将推出去掉两个零、移除阿萨德头像的新版叙镑,既是为了恢复公众对货币的信心。
毕竟现在1叙利亚镑仅相当于0.00064元人民币,民众早已对旧货币失去信任,更是在宣告“与过去切割”的决心。
北部局势的谈判也在推进,尽管10月9日阿勒颇省刚爆发过冲突,但沙尔仍乐观表示“几周内或达成协议”,一旦掌控北部产油区,叙利亚GDP有望实现“量子飞跃”。
俄罗斯的加入更让重建格局愈发清晰,10月15日,叙利亚总统艾哈迈德·沙拉访俄时明确表示“尊重俄叙既往协议”。
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作为回报,俄方承诺在能源、铁路、粮食等领域提供支持,包括以优惠条件恢复小麦供应。
土耳其企业也没闲着,2024年对叙出口已超1.5亿美元,近期更计划帮叙利亚修复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35000家在土叙资企业成了双边合作的“桥梁”。
可以说,一个“中、俄、海湾国家+土耳其”的重建联盟正在形成,这恰恰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
但所有人都清楚,只要《凯撒法案》一天不废除,叙利亚的重建就像走在“钢丝上”。
世界银行预估重建至少需要2160亿美元,沙尔则认为现代化改造需超1万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缺口,单靠几个国家的支持远远不够。
更关键的是,叙利亚银行体系瘫痪、腐败根深蒂固、劳动力外流等“内伤”,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慢慢愈合。
美国如果真的关心叙利亚人民,就该立即废除制裁,而不是拿着“追责”的幌子搞政治操弄。
从大马士革的重建工地到伦敦的论坛现场,从中国企业的厂房蓝图到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声明,叙利亚的复苏赌局里,各方的立场早已清晰可见。
中国用投资传递希望,美国用制裁制造绝望,有的国家在帮叙利亚“站起来”,有的国家却在怕叙利亚“站稳了”。
让战火中的民众过上安稳日子,从来不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