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不上哪里特别,但就是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提到最近新认识的一位异性朋友:
“说不上哪里特别,但就是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说来也奇妙,我身边也有类似这样的人。
TA们或许长相普通,也没有很显赫的物质条件,但每个和TA们相处过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无形的“磁场”,就是我们常说的“吸引力”。
对于什么样的人更有吸引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觉得,颜值即正义,好看的人就自带吸引力;
有人最看重担当,认为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最有吸引力;
有人钟爱智慧,觉得任何难题都难不倒TA的人,最有吸引力……
那么,究竟是哪些不经意、不起眼的细节,会在人际关系中悄悄提升一个人的吸引力?
今天,壹心理整理了6个能让人久久心动的吸引力特征,看看你或你身边的人中了几个?
保持开放性姿态的人
比缩手缩脚的人更吸引
一个人的魅力,从TA的身体姿态就能全然感知。
假设现在有两个人站在你的面前:
其中一个目光躲闪,刻意避开与你对视,整个人局促不安,扭扭捏捏;
而另一个人身姿舒展,目光坚定、自信,在你看向TA时坦然微笑,轻松自然地向你伸出手,整个人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你会被谁吸引?
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在《高能量姿势》中强调:那些保持“开放型姿态”的人,如双臂舒展、双脚平稳站立、身体放松、下巴微抬,往往更容易被他人感知为自信、有魅力的个体。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根植于本能的吸引力。
在动物世界与早期人类社会里,能够自在地舒展身体、占据更多空间的,往往是族群中的强者或领袖。
TA们往往拥有更优越的生存能力与基因质量,也因此更能自然地吸引其他生物聚集,与之交往或寻求TA们的庇护。
直到今天,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放松、舒展的身体姿态,依然在无声地传递这样的积极信号:“我在这里很自在,我无所畏惧。”
研究进一步表明,开放的身体姿态不仅能增强个人的自信,也会扩展TA的接纳能力。
这种接纳,会悄然地形成一个正向的气场,让周围的人也感到安心和舒适,自然而然会吸引他人不断地向其靠近。
有适度的边界感
懂得克制的魅力
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往往深谙边界与克制的力量。
身态语言学里有一个观点,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心理防御空间。
当不熟悉的人贸然闯入,我们便会本能地紧张、防备,甚至抗拒。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的边界被侵犯,无论是不怀好意的凝视、越界的身体接触,还是直白的言语刺激,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疏远、排斥,不管对方是谁。
真正舒适的关系,从来都是生长在健康的边界之上的。
一位朋友曾聊起她和丈夫相亲时初次见面。
就是那一面,让她在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笃定:“就是他了。”
她觉得他和之前相亲的人都不一样,没有上下打量的目光,只是真诚地看着她的眼睛,轻轻地用一句具体的夸赞开启了聊天:“你今天戴的这个头饰很好看,非常衬你的气质。”
无论她提起多么琐碎的话题,他都认真地倾听,句句有回应,没有一丝敷衍。
饭后TA们并肩散步,他始终保持着刚刚好的距离,不会让她感到丝毫压力。
在她看来,他的所有行为,既不过分殷勤,又不过度疏离,一切都是刚刚好。
而不是像曾经的一些相亲对象,时不时就对她“动手动脚”,比如碰碰她的手、肩膀,摸摸她头发,或者散步时故意凑近她耳朵说话,让她感到很冒犯。
临床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在《界限:何时说“是”,如何说“不”》一书指出,一个健康的边界需要建立在“我是我,你是你”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关系中的两个人,既能看清自己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需求。
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接纳,一种无言的重视。
在这样温暖而克制的空间里,两个独立的灵魂才能放下戒备,真正地彼此靠近。而爱意自会在这种舒适与自由中,静静生长、深深扎根。
不怕犯错
敢于袒露真实的自我
很多人会误以为,趋近于完美的人更有吸引力,不能有瑕疵,不能露怯,不能犯错。
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让你想靠近的人,往往不是毫无缺陷的。
TA们或许会失误、会不懂、甚至会出糗,却因此显得更真实、更可亲。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真实自我呈现”,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遵从自我的本心而行动,不需要靠迎合他人来伪装自己。哪怕可能会暴露缺点,也依然选择坦诚待人。
研究表明,越是敢于做真实自我的人,在关系中反而越有吸引力。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同事,她人缘极好,无论走到哪,都有人愿意主动与她交往。
她身上最大的魅力,就是那份不修饰的真诚。
工作出错,她会直接揽下自己的责任,从不甩锅;
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也不会仗着自己年长,将自己伪装得“什么都懂”,而是虚心地向后辈请教;
被其他同事奚落,她也不会感到羞愧,而是笑嘻嘻地对同事表示感谢。
久而久之,原本奚落她的同事也不再取笑她,会主动教她新东西,帮她分担工作。
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一个人足够真实,他人会从TA身上感知到更高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会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可以亲近。
所以,不必追求完美无缺。
有时候,那个会犯错、会示弱、却始终真诚的你,恰恰最打动人心。
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反差感”
我们总被教导: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应当稳定、得体、且符合大众期待。
比如医生就应该严肃沉稳,老师就应该端庄持重。
可这种单一标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让人没有丝毫探索的欲望。
真正吸引人的,从来不是单一固化的模板,而是那一点“出其不意”的反差感——一种最能激发人的探索欲望的魅力。
想象一下:
一个白天严肃沉稳的科研工作者,晚上竟站在酒吧的麦克风前唱摇滚;
一个课堂上温文尔雅的老师,周末是拳击馆里热血沸腾、充满力量的女拳击手。
是不是光听着就忍不住好奇:TA到底还有多少面,是我未曾见过的?
正如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在《刻板印象》中所指出的:当一个人展现出多面性,并且这种多面性打破了我们对其原有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吸引,愿意投入更多注意力与情感去了解TA。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应该”,而是你敢在恰当的时机,展露不同面向的真实自我。
正是这些丰富的特质,构成了你完整的生命厚度,也让他人得以看见并由衷欣赏一个立体的你。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这一类人接触,你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安心。
这意味着,你不需要时刻精神紧绷,不必为未知的风险过度担忧。
因为你知道,有TA在,再混乱的场面也能被稳住,事情总不会真正失控。
最近看《花儿与少年》第七季,里面的龚俊就被网友称为“人形bug修复器”,无论遇到什么突发状况,他都能轻松化解难题。
旅途中,他总是不急不躁地协调行程、照顾同伴情绪,在大家陷入迷茫时,给出清晰可行的建议:
花少团初次划艇,全员手忙脚乱、毫无配合,是龚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指挥方向、稳住船体;
知道那英想看一个叫《吊着的人》的雕像,他一直记在心里,下车就妥善安排,既不耽误整体进度,也满足了那英的心愿,一路上还能贴心陪伴、给予对方情绪支持;
当经典的“行李超重”问题再次出现,陈数因为要看鲸鱼得带干衣非常焦虑,龚俊直接甩出解决策略:衣服淋湿了就挪用后天的。
接着轻松地幽默一句“前几天录制体面点,穿点新的,后几天爱咋咋地”,瞬间化解了全员焦虑。
他不是刻意表现自己,而是用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自然地成为团队中那个“有他在就放心”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份吸引力深深契合人类对安全感的本能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性的需要,因此总不自觉靠近那些情绪可靠、能解决问题的人。
TA们不一定外表出众,却拥有一种“行为可预期、情绪能承接”的稳定气场。
与这样的人相处,关系会进入一种非常健康的良性循环。
不管和TA们一起干什么,你的内心都会感觉到很踏实。
内心丰盈,松弛且无畏
我认识一个女生,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生活日常,比如今天看了什么书,去了什么地方,工作时和同事发现了哪些趣事,和写日记一样琐碎。
但我就会觉得,她每天的记录特别有意思,很有“活人感”。
明明大家过的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上班、下班、吃饭、逛街。
但她总是能发现平淡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瞬间,把每一天都活得多姿多彩。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魅力,因为这样的人有足够的心理丰富性(Psychological Richness)。
简单来说,就是她的内心世界足够充实、有趣,看待事物的视角广泛且灵活,才让平凡生活也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质感。
这种内心的丰盈,为TA们带来了稳固的自我认同和高度的自我价值感。
TA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不需要从其他人身上获得爱、尊重和安全感。
相反,TA们全盘地接纳自己,自觉矜贵,有一种松弛且无畏的气质。
这意味着TA们不会对日常琐事感到麻木,而是能像孩子一样,持续用新鲜感去触碰世界,从每一次体验中汲取精神养分。
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充实与安定,本身就是一种不喧哗、却直抵人心的力量。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
一个内心丰盈、自得其乐的人,自然也会成为其他人心生向往、竞相追逐的对象。
写在最后
网上有很多教程在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可完美的形象千篇一律,真实而鲜活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仔细看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吸引力特征的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件事:
你敢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吸引力,从来不是刻意模仿的技巧,而是向内探索、疯狂生长的生命力。
愿你在漫长的自我探索中,慢慢找到独属于你的节奏和魅力。
你不需要成为照亮所有人的太阳。
温暖而坚定地活出自己,成为自己的光,就已经足够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壹心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