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吃穿不愁、居住舒适,但物质条件的丰富却无法填补老年群体情感需求的空白,尤其是在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家庭关系调整或是身体状况变化时,他们更容易感到愁怀难遣、情感缺失。如何填补老年人精神层面的空缺,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情感照护,让老年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吃穿不愁、居住舒适,但物质条件的丰富却无法填补老年群体情感需求的空白,尤其是在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家庭关系调整或是身体状况变化时,他们更容易感到愁怀难遣、情感缺失。如何填补老年人精神层面的空缺,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情感照护,让老年生活更有温度、有欢乐、有尊严?江苏省无锡市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有益举措。
在无锡,98.8%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家里环境熟悉安心,养老支出也相对较少。可一旦生病需要卧床,随之而来的不仅有病痛的折磨,还有难耐的孤单,独居老人尤其如此。“儿女们工作都忙,还有孩子要照看,也不能指望他们天天来看我。”独居的刘阿姨自从摔了一跤后腿脚一直不太好,每天卧床时间很久。“我家电视经常一开就是一天,有个声音在我觉得不那么孤单。”她说。
为了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提升生活质量,2014年起,无锡市民政局开始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服务内容最早包括上门理发、剪指甲、助洁等生活方面的援助。“这项服务覆盖高龄、贫困、残疾、失独、失能等1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每个月提供2到16个工时的免费服务,市、区两级共同承担所需资金。其他老年群体可按需选择服务项目并自付一定费用,但价格很低。”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莺歌讲道。这项服务开展一段时间后,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十纪检监察组通过上门与老人谈心,发现了许多独居老人在情感和陪伴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面对面交流发现,早期的服务选项只有固定几项内容,老人不能自主选择,还有些服务时长不达标的情况。我们当时就想,是不是能和民政部门商议一下,补充升级服务内容,把情感照护也加入居家养老援助的范围里。”派驻第十纪检监察组组长丁文艳说。
“派驻纪检监察组和我们提起情感照护,正好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推动这项工作。”陈莺歌说,“其实,情感照护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阿姨上门给老人理发,熟悉后就会有说有笑,老人也会盼着熟悉的阿姨来。”派驻纪检监察组与市民政局几经商议,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从最基础的上门理发、剪指甲等升级到清洗油烟机、情感照护等30多项特色服务。
“老人选择服务的时候一般不会单选情感照护,配合着助浴这些具体的照护一起就做了。”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统计服务数据时发现,具体的照护服务其实是为情感照护提供了一个载体,更多是提醒服务人员主动加强对老人的情感照护和陪伴,多走心、多用情,从随意地拉家常转化为更加真心实意地关怀照顾。
走了心,结果就不一样。在服务后台,记者看到许多老人的留言:我要陈阿姨来服务,她手脚利索,和她聊天我妈妈很开心;我妈要原来的那位阿姨来服务,虽然不清楚这位阿姨叫什么,但是换别的阿姨她不要的;我要张阿姨来服务,老人比较喜欢……“相处时间久了有了感情,每到上门服务那一天老人们都早早准备好,一直盼望着像家人一样的阿姨来和自己聊聊天。”工作人员说。
在无锡,为老人提供情感照护不止居家养老援助一个渠道,在各个街道社区,也遍布着老年人的“知心人”。东北塘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沈红卫就是其中之一,她会定期上门看望辖区内失能、半失能老人,一去就和老人聊半天。有一次,沈红卫去看望一位拒绝开口讲话的高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了解到他是一名退伍军人,沈红卫在床边给他唱了一首《东方红》。“最后我看到老人在轻轻跟唱,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我真实感受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是如此强烈,能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撑意义重大。”沈红卫说。
江阴市老年大学为学员提供多样化学习课程,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新时代老人。图为该老年大学葫芦丝课程授课现场。 徐佳超/摄
早上9点钟,许多街边店铺还没开门营业,江阴市老年大学教室里已经传出了歌声。新学期,张阿姨从初级歌唱班升入了中级班,翻着新发的乐谱,张阿姨轻轻地哼唱起来。
“我现在比上班的时候还充实,一天上好几节课,日程排得满满的。”张阿姨2024年退休,结束了几十年准时上下班的规律生活。“刚退休那会儿,突然多出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很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张阿姨说,老伴还没退休,孩子又在外地读书,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最多的情绪就是寂寞。
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张阿姨来到江阴市老年大学报名,选择了歌唱课程。开学后,学校请来专业老师授课,初级班选取了一些老年人耳熟能详又相对简单的经典歌曲,从基本的乐理和识谱教起,很快就吸引了老年人的兴趣。“这个课蛮有意思,好多都是我们年轻时喜欢的歌,大家一起唱好像又找回了那些岁月。”结束了愉快的第一课,张阿姨决心要好好坚持下去。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学校负责人朱晓华尤为关注。“民政部门大力建设老年大学,就是为了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增加社交,为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朱晓华说,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详细划分为文史与外语、家政与保健、书法与绘画、体育与舞蹈、音乐与戏曲、摄影与电脑等多个系别,力求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张阿姨积累了好几首拿手曲目,感觉自己心胸更加开放,有了“想唱就唱”的勇气。不仅如此,一学期的相处让她结识了几位聊得来的老姐妹,平时还能约着一起出去玩,或是去公园合唱团练练嗓,和老伴、孩子的交流也多了新话题。“走出家门,重拾社交,我感觉找回了年轻的心态和生命力。”张阿姨说。“现在的张阿姨和刚来那会儿比简直判若两人,”朱晓华说,“化点淡妆,搭配一下衣服,走出家门更有精气神。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也能展现出独特风采。”
江阴市纪委监委高度关注老年大学相关工作,既推动市民政局、人社局等相关单位精心选聘优秀教师,还注重监督保障市民政局完善老年大学课程建设,丰富了在读老人的精神世界。除了老年大学,如今遍布无锡各个街道的养老服务站也各出心裁,设计各种活动来丰富辖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9月4日一大早,朱老伯就来到了新吴区新安街道养老服务站。他先跟着工作人员做完一套预防老年认知障碍的手指操,随即赶到放映室,和老朋友们一起观看“九三阅兵”的回放。朱老伯是个老军人,退伍之后回到家乡养老。“3号当天我在家看直播就心潮澎湃,怎么看都看不够。听说我们街道养老服务站从今天起在放映室连放3天,我一早就赶来了。”朱老伯说。
除了这种特别活动,站里日常还组织老年人看剧、观影,开设器乐、太极拳等课程。此外,站里专门腾出一间大教室装修成儿童乐园,方便带娃的老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看护下做游戏、玩玩具,老人们或是放松聊聊天,或是去教室参加一下活动和课程,一天过得有滋有味。在养老服务站里,工作人员既精心组织活动、安排课程,也有一大块精力放在观察上。每当发现有老人情绪不佳时,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找他们聊聊,帮助老年人化解情绪“疙瘩”。
有些情绪纾解开就能好,还有些则需要专业医疗帮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专门开设了老年情绪障碍门诊,用专业诊疗帮助老年人走出情绪漩涡。“很多患者子女都觉得父母变成了‘老小孩’,情绪复杂多变,其实是大脑神经递质分泌随着年龄逐渐减少,一定量的药物干预就能起到明显效果。”季萍医生说,医院设立专科门诊,就是为了打消老年人对情绪障碍的顾虑。门诊自今年4月份设立以来,已经帮助上百位老年患者缓解、消除症状,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质量。
朱老伯最近才知道,自己每天在养老服务站里跟练的手指操,原来出自另一位老人之手。
这套备受欢迎的预防老年认知障碍“手指操”,是丁爱萍老人几次修改完善的心血。退休前,丁爱萍曾担任中学体育老师、特殊教育学校副书记,历来对“一老一小”格外关注。退休后,她不甘就此悠闲度日,让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再无用武之地,于是积极投身公益志愿服务,退休后再奉献、再燃烧。
“我的养老,就是在奉献中找到快乐。看似是我帮助了别人,其实我也得到了滋养。”丁爱萍说,自己很早就关注到了老年认知障碍这个领域,但是很多教学视频难度比较高,老年人跟练比较困难。于是,她广泛查阅资料,又多次向专业人士请教,最终形成了一套简单易学有效果的“手指操”。恰好,这个时候新吴区组建了老干部工作室,广泛组织有意愿、有经验、有热情的退休干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丁爱萍立刻加入,在交流分享经验过程中,把这套操推广到全区好几个街道的养老服务站,供老年人学习跟练。
让老年人的价值被看见,既离不开个人热心奉献,也要依托组织搭建平台。近年来,无锡市委老干部局坚持在阵地打造、带头人队伍培育、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员力量向基层延伸、银发资源向社区下沉、老同志作用发挥向小区聚焦,让夕阳红焕发新光彩。
如今,无锡市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区党群服务驿站、乐龄驿站、养老服务站点、老年大学教学点、“锡阳正红”党建基地等设置了102个老党员工作室。采取主动领旗、组织挖掘、大家推选等方式择优遴选了102名政治素养高、热心公益的老党员带头人和37名老党员后备队,按照老同志意愿和特长量体裁衣,让老党员优势“看得见、用得上”。目前这些工作室在政策法规宣传、党建工作指导、先进文化传播、民生社情调研、青少年成长辅导、环境卫生监督、小区治安协理、邻里纠纷调解、传承家风示范、困难群众帮扶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银发力量的勃发,既源于老干部局的积极推动,也离不开老年人长久以来的内在动力。今年86岁的朱寿康就是其中的典型。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的他,退休后尤其关注城市文明,在报纸上看到市文明办招募城市巡访团成员的消息后,他立刻报了名。
“长期的工会工作,为我服务百姓打下了基础。”朱寿康说,“我和老伴生活朴素,退休后有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群众办点好事,是最有价值的。”二十多年间,朱寿康在无锡火车站的服务亭里值守过,在市民广场上给老百姓免费理发,还多方收集群众意见,帮助公交公司改善了好几条线路……“这些年,邻居们看我每天忙忙碌碌,总打趣说老朱又去上班了。”朱寿康笑着说。
奉献带来的情绪价值不仅滋养着朱寿康的精神世界,还助益他的身体健康。尽管今年已经86岁,但是朱寿康说自己除了血压有点高,其他方面都没什么毛病。80岁那年从巡访团“退休”后,朱寿康帮助邻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偶尔去给新团员讲讲课。他说,“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