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行与命运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善良做人是一种责任,真诚做事是一种智慧,拥有善良天性之人,是一种与众俱来所拥有的良好品性,拥有着一种对人生轻松坦然的态度,更拥有一种泰然自若的处世勇气与担当!
善行与命运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善良做人是一种责任,真诚做事是一种智慧,拥有善良天性之人,是一种与众俱来所拥有的良好品性,拥有着一种对人生轻松坦然的态度,更拥有一种泰然自若的处世勇气与担当!
一个善良的人,人品就好。善良也是最好的品德,以善养心,心更干净。善心之举,必得善意之报!善行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对未来命运的投资。通过长期积累善行,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是明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通过自身经历,展现了如何通过立誓行善改变命运。他早年遇到孔先生算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皆由命运注定,因此陷入了宿命论。直到遇见云谷禅师,才领悟到“命由己造,福自己求”的道理,开始通过行善积德改变命运!
袁了凡早年遇到孔先生算命,预言其一生仕途止步于贡生,无子且寿至53岁。他一度陷入消极认命的状态。直到拜访云谷禅师,才领悟到“命由己造”,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并决心通过行善积德来改变它。袁了凡通过明确的发愿和行动来践行善举。他首先发愿行善三千件,以求考中举人。次年果然中举,验证了善行的力量。随后,他再次发愿三千善事,以求得子嗣,最终如愿以偿。他继续发愿一万善事,以求考中进士,最终成功实现目标!
善行使袁了凡添福又添寿,他于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袁了凡的实践表明,善行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期坚持的道德修行。他强调善行的动机必须纯粹,不图回报,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他的经历也说明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核心理念!
唐朝中期著名宰相、文学家裴度,其生平堪称“善有善报”的典范。他出身河东裴氏却早年贫寒,后因德行与才能位极人臣,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裴度虽出身名门河东裴氏,但年轻时家境贫寒,常“连素菜都吃不饱”。他坚守清贫,拒绝因一时诱惑改变原则,曾拒食他人馈赠的鹿肉,并称:“我们这些穷书生,平时连素菜都吃不饱,今天吃肉,明天该吃什么?”
裴度在香山寺拜佛时,拾获一个装有两条玉带和一条犀带的包裹(价值连城)。他原地苦等失主,最终归还给一位为救蒙冤父亲而借宝行贿的妇人。妇人欲留一宝致谢,裴度分文不取,仅劝其速救亲人。 此事被后世称为“斐度还带”,成为“善有善报”的经典典故!
裴度于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贞元八年(792年)再登博学宏辞科,因直言敢谏被德宗调任地方,后累迁至监察御史任宰相后力挺宪宗削藩,遭成德、平卢节度使派刺客行刺,头部受伤仍不改其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以宰相之职亲赴前线督师,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封晋国公,奠定“元和中兴”!他还举贤任能,荐引李德裕、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保护刘禹锡等文人。 坚持“唯才是举”,不结党营私,为相二十年“以身系国之安危”!
裴度的一生印证了 “德行为本,善必有报”。早年善举如“还带”,不仅救人于危难,更为自身积累人望。中年功业以德才定乱世,成为中兴砥柱。晚年清誉因坚守本心流芳后世。其故事至今警示世人,面对诱惑时的道德坚守,终将转化为命运的转机!
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围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是我们每个都必须拥有的一种品德。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虽不及钻石的夺目猫眼石的神秘,但它却如珍珠般纯净透彻,似一杯芬芳可口的热奶茶,温暖人心!
来源:聚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