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争老大?三花智控、领益智造谁能再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3:32 1

摘要:最近后台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么热,三花智控和领益智造都在往前冲,这俩对着干,到底谁能成老大?后续还能不能火?”不光普通投资者好奇,连我认识的几位机器人行业工程师都在聊这两家的竞争——毕竟人形机器人是未来5-10年的“超级赛道”,谁能在核心部

最近后台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么热,三花智控和领益智造都在往前冲,这俩对着干,到底谁能成老大?后续还能不能火?”不光普通投资者好奇,连我认识的几位机器人行业工程师都在聊这两家的竞争——毕竟人形机器人是未来5-10年的“超级赛道”,谁能在核心部件上站稳脚,谁就有可能抢占行业话语权。今天咱们不玩虚的,用2024年最新的技术、订单、政策信息,把这两家的“真实实力”拆透:它们在机器人赛道到底做什么?各自的优势短板在哪?“再火”的底气又来自哪?看完你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而是两种技术路线的较量,背后藏着整个赛道的发展逻辑。

首先得理清一个关键认知:三花智控和领益智造,在人形机器人赛道里根本不是“同场PK”。简单说,三花智控管的是机器人的“运动与散热”,相当于给机器人装“肌肉控制中枢”和“空调”;领益智造管的是机器人的“身体与触觉”,相当于给机器人搭“精密骨架”和“神经末梢”。两者切入的环节完全不同,竞争更多是“谁能更快落地技术、拿到更多订单”,而非抢同一块蛋糕。咱们先分别扒这两家2024年的最新动作,再对比看谁的后劲更足。

先看三花智控,2024年它在机器人赛道的“王牌”,是“阀岛系统”和“热管理模块”。可能有人听不懂“阀岛”,举个通俗例子:人形机器人要抬手、走路、抓东西,得靠无数个“小阀门”控制液压或气压,这些阀门集中在一起就是阀岛,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神经中枢”——阀岛响应速度快1毫秒,机器人动作就更灵活;精度高0.01毫米,拿杯子时就不会捏碎。

根据三花智控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2024年10月25日披露),它的机器人专用阀岛已经通过了国内两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优必选、达闼)的验证,2024年9月拿到了首批小批量订单。虽然订单金额没公开,但行业里有个关键信息:这是国内首个实现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阀岛产品。在此之前,国内企业要么靠进口(比如从德国博世买,单价高、交货要3个月),要么还在实验室测试,三花智控这一步算是走在了国内前面。

更重磅的是,三花智控还绑定了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标杆”——特斯拉Optimus。2024年8月,公司官宣和特斯拉合作,为Optimus提供定制化热管理模块。别觉得“热管理”不重要,机器人的电机、芯片工作时会持续发热,温度超过50℃就可能卡顿、故障,热管理模块就像“机器人的空调”,能把核心部件温度稳定在30℃-40℃,保证它连续工作几小时不出问题。根据三花智控2024年11月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的回复,这款热管理模块已经进入样品测试最后阶段,预计2025年上半年就能批量供货。能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相当于拿到了行业“通行证”,后续其他机器人企业很可能跟着选三花智控的产品。

但三花智控也有三个明显短板,不解决的话,后续“火”的难度会变大。第一个是“大客户依赖太高”——目前它的机器人订单,70%以上来自特斯拉和优必选。要是这两家量产进度放缓(比如特斯拉调整Optimus生产计划),三花智控的机器人业务会直接受影响。第二个是“成本降不下来”——行业测算显示,它的阀岛单价大概8000-10000元,比德国博世的同类产品贵20%-30%。虽然公司说“量产能降本30%”,但什么时候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现在还没准信。第三个是“技术迭代压力”——最近有消息说特斯拉在测试“无阀岛”技术,要是未来真不用阀岛了,三花智控现在的优势可能就没了。不过好在它也在提前布局,2024年三季度研发投入里,20%专门花在机器人新技术上。

再看领益智造,它2024年在机器人赛道的发力点,是“精密结构件”和“六维力传感器”。先看精密结构件,这东西相当于“机器人的骨架”——比如机器人的髋关节、膝关节外壳,精度差0.01毫米就可能卡壳,影响走路姿势。领益智造在消费电子领域做了十几年,手机中框、笔记本外壳都是它的强项,转做人形机器人结构件算是“手到擒来”,技术衔接特别顺。

2024年10月,领益智造有个关键突破:为国内某头部机器人企业定制的“髋关节结构件”正式量产。这款结构件精度达到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能承受50公斤重量(差不多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完全满足机器人走路、搬东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的交货周期能控制在1个月以内,而很多同行需要2-3个月,这对急于量产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吸引力特别大。

另一大亮点是“六维力传感器”,这东西是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比如拿鸡蛋时能感知力度,不会捏碎;走路时能判断地面硬度,避免滑倒;甚至能区分棉絮和金属块。2024年7月,领益智造宣布这款传感器通过测试,2024年11月就开始小批量交付。要知道,国内能量产六维力传感器的企业不超过5家,领益智造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据它2024年三季度报,目前已经拿到国内3家机器人企业的订单,还在和海外企业谈合作,要是能打开海外市场,增长空间会更大。

但领益智造的短板也很突出,三个问题可能拖慢它的脚步。第一个是“机器人业务占比太低”——2024年前三季度,它的机器人相关收入大概2.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还不到3%。虽然增速快(同比涨200%),但基数太小,短期内对公司整体业绩拉动有限,想靠机器人业务“火出圈”还得等。第二个是“技术壁垒不高”——精密结构件虽然精度要求高,但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对手(比如富士康、立讯精密)也能快速转型做这个。2024年10月就有同行把同类髋关节结构件价格压到领益智造的80%,虽然精度稍差,但对中低端机器人企业很有吸引力,后续可能引发价格战。第三个是“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前三季度,它机器人业务的研发投入1.8亿元,占总研发投入的25%;而三花智控这一比例是35%。长期来看,研发投入少可能影响技术迭代,比如传感器精度升级、结构件轻量化设计,可能会落后于同行。

看完两家的“家底”,还得结合“行业趋势”和“政策支持”,才能判断它们后续“能不能再火”——毕竟再强的企业,也得靠赛道风口和政策托底,单打独斗很难走远。

先看行业趋势,2024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大的变化,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10月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时间线比预期提前了:原本预计2025年小批量量产,现在特斯拉、优必选都计划2024年底就开始,2025年全球产量可能达1万台,2026年突破5万台。这意味着,三花智控的阀岛、领益智造的结构件,这些核心部件的需求会快速增长,谁能提前布局产能,谁就能抢得先机。

从两家的产能动作来看,都在加速。三花智控2024年8月宣布,投资12亿元在浙江绍兴建“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主要产阀岛和热管理模块,预计2025年二季度投产。投产后阀岛年产能达10万套,刚好能满足2025年全球机器人的需求(按每台10个阀岛算,1万台就需要10万套)。领益智造也没闲着,2024年9月把广东东莞的旧厂房改成“机器人精密部件车间”,新增5条结构件生产线,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投产后髋关节、膝关节结构件年产能达50万套;还计划2025年下半年加传感器生产线,把六维力传感器产能从1万套/年提到5万套/年。

再看政策支持,2024年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2024年5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4年第18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6年,培育3-5家全球竞争力的核心部件企业,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70%以上”。而且从2024年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核心部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20%——简单说,花100万研发能按120万抵扣税款,相当于政府补20万。三花智控的阀岛、领益智造的传感器,都属于“核心部件”,能享这个优惠,对加大研发很有帮助。

地方政府也在“加码”。浙江(三花智控所在地)2024年6月发布《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对本地核心部件企业产能建设给“最高5000万元补贴”;广东(领益智造所在地)2024年7月出台政策,对机器人传感器、结构件研发给“研发投入30%补贴,最高3000万元”。这些补贴能帮两家降成本:三花智控绍兴基地大概能拿3000万,够前两年房租和设备折旧;领益智造传感器研发能拿近1000万,加速技术迭代。

不过,判断“谁能再火”,还有个更关键的指标——“客户粘性”。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验证周期特别长,一个阀岛要测稳定性、耐用性,至少6个月;一个传感器要测精度、抗干扰,得3-4个月。一旦进入客户供应链,后续更换成本很高(重新测试、调生产线、培训员工),所以客户粘性比消费电子、汽车领域强很多。

三花智控的优势是“绑定头部大客户”。除了特斯拉,优必选2024年三季度供应链公告显示,三花智控的阀岛占其采购量的60%以上,还是“独家供应商”;达闼也把三花智控列为阀岛“主力供应商”,占比超50%。这些大客户一旦量产,三花智控的订单会很稳定,短期内难被替代。

领益智造的优势是“客户多、覆盖广”。虽然机器人业务占比低,但目前已经和国内5家机器人企业合作,除了优必选,还有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傅里叶(康复机器人)等细分龙头。而且它的消费电子老客户(华为、小米)也在布局人形机器人(华为2024年9月说“关注家用机器人”),后续可能把合作延伸到机器人领域——毕竟合作多年,沟通成本低、信任度高,这是很大的潜在优势。

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该怎么看这两家?技术强的就一定火吗?”其实不是,人形机器人赛道还在早期,“落地速度”比“技术领先”更重要。比如三花智控的阀岛虽贵,但能1个月交货(进口要3个月),还能定制(按客户需求调阀门数量),对急于量产的企业来说,比价格重要;领益智造的结构件虽技术壁垒不高,但能1个月产能爬坡(同行要2个月),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另外,“公司重视程度”也很关键——早期赛道需要持续投入,不重视很容易被淘汰。三花智控2024年把机器人业务从汽车零部件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人形机器人事业部”,还从海外挖了原ABB机器人高管来负责;领益智造2024年三季度把机器人研发投入提至1.8亿,占比25%(2023年是15%),还计划2025年组专门研发团队,从“副业”转“主业之一”。

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人形机器人赛道虽好,但目前还在“投入期”,两家的机器人业务都没规模化盈利。三花智控2024年前三季度机器人业务毛利率25%,比汽车零部件业务(32%)低7个点;领益智造机器人业务毛利率22%,比消费电子业务(28%)低6个点。后续能不能靠规模化降本提毛利率,是盈利的关键——三花智控若2025年阀岛产能达10万套,毛利率可能提至30%;领益智造若传感器产能上来,毛利率或从22%涨到25%以上。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那我该关注哪些数据?总不能瞎猜吧?”其实不用复杂,盯三个核心指标就行:一是“订单增速”——每季度机器人订单有没有涨,比如三花智控三季度比二季度涨多少,领益智造有没有新增大客户;二是“产能释放”——绍兴基地、东莞车间能不能按时投产,实际产能达不达标(计划年产10万套,实际能做到吗);三是“研发转化”——研发投入能不能变成新产品,比如三花智控有没有新阀岛技术,领益智造传感器能不能升级精度。这三个数据能直接反映推进速度,比看技术参数实用。

比如三花智控若2025年二季度绍兴基地投产,同时特斯拉热管理模块批量供货,机器人业务收入可能从2024年1亿涨到2025年5亿;领益智造若2025年一季度东莞车间投产,再把华为、小米发展成客户,机器人业务占比可能从3%提至5%以上,后续空间更大。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人形机器人赛道里,“运动控制”(阀岛、热管理)和“结构/感知”(结构件、传感器),哪块潜力更大?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在机器人赛道发力的企业,值得关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咱们一起梳理赛道逻辑。要是你对三花智控的阀岛、领益智造的传感器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查最新数据,把问题搞清楚。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