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被誉为“达尔文后最伟大的动物学家”,不仅开创了野生黑猩猩研究先河,更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自然保护事业。
作者:主创团·筱恬
热爱的“慢”力量:可抵岁月漫长
不久前,珍妮·古道尔在世界巡回演讲途中离世,享年91岁。
消息传来,我和女儿聊起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凡的一生。
她被誉为“达尔文后最伟大的动物学家”,不仅开创了野生黑猩猩研究先河,更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自然保护事业。
而这一切的缘起,其实早在她的童年便已埋下伏笔。
在珍妮很小的时候,她就对动物展现出强烈的兴趣。
她会将蚯蚓放在床上,“邀请”它们和自己一起睡觉;
会花上四五个小时躲在闷热的鸡舍里,只为观察母鸡究竟是如何下蛋的。
而自从读过《人猿泰山》和诺贝尔奖得主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后,她更是立下誓言,长大以后要去遥远的非洲研究野生动物。
就这样,儿时萌发的爱好在珍妮的成长中一路生根发芽,驱使她朝着梦想不断前行。
后来,她结识了著名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并在其引领下走进坦桑尼亚的贡贝溪丛林,正式开启了她与黑猩猩的缘分。那一年,她才26岁。
自此,她将生命扎根于贡贝,开始了数十载的坚守。丛林生活意味着风餐露宿与无尽的孤独,她却以一腔孤勇和惊人的执着,从未退缩。
从青丝到白发,珍妮最终为世人揭开了黑猩猩群体的隐秘世界,改变了全世界对灵长类动物的认知。
而这份坚持,也让她从一个人人侧目的“丛林姑娘”, 成长为一名没有学士学位却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的博士,进而成为享誉世界的环保主义者与人道主义者。
始于兴趣,终成传奇。在珍妮·古道尔身上,我再次感受到了热爱的力量——
它是如此强大,强到能抵岁月漫长;
也是那样绵缓,“慢”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奔赴。
“快”字当道:被网络糟粕渗透的成长
珍妮·古道尔的故事让人动容,也让我内心升腾起一股隐隐的不安。
跟那份从容深厚的“慢力量”相比,如今我们的孩子却正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快节奏洪流所裹挟。
首当其冲的影响,便来自短视频、手游等网络产物。
这些AI时代的娱乐陷阱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孩子的生活,悄然侵蚀着健康的成长。
听朋友说起过她家亲戚的遭遇。
亲戚的儿子中学是在省重点读的,成绩一度非常好,在年级都能排得上名次。
口罩时期上网课,大人放松了对男孩上网的限制。一次偶然,他点开了某个短视频app,没想到就此沉沦。
从刚开始偷摸着看,到后来整夜地刷,男孩犹如着了魔,成绩也立竿见影地断崖式下降。
为此,朋友亲戚愁坏了。全家试过好言相劝,可男孩压根听不进去;也强制没收过平板和手机、给家里断网,没想到稍加管束男孩便暴跳如雷,家庭关系剑拔弩张。
最后,这个原本冲刺985高校大有希望的孩子,高考毫无悬念考砸了。
说起这一切时,朋友恨铁不成钢。她反复告诫我:
“短视频真是害人不浅。你可千万不能让你家娃沾上它!”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绝不是少数。如今的孩子脱离不了网络,已经是不争的现实。
2025年1月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程度很高。”
这届孩子的成长环境,早已被“流量为王”的短视频、博人眼球的娱乐资讯和强感官刺激的电子游戏所包围。
殊不知,当他们对着屏幕快刷的时候,严重的后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滋生——
当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瞬时快乐的刺激模式后,大脑便会被空虚与麻木填满,很难再“长线工作”。
于是,他们将变得懒于思考和动脑,不愿再完整地读掉一本书、伏案静心攻克一道难题、心无旁骛地上完一节课。长此以往,孩子的专注力将被摧毁,而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后果。
正如牛津大学出版社2024年度词汇——“脑腐”,指的是一个人“接触了过多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状态会衰退和恶化,如同腐烂一般”。
当这些网络糟粕以“即时快感”为诱饵,把孩子的注意力切割成了碎片,他们又怎么可能再沉下心来,像珍妮·古道尔那样去感受“慢慢探索”的乐趣呢?
上瘾的真相:算法操纵下的“多巴胺陷阱”
在很多大人看来,孩子之所以会沉迷网络,是因为自控力不行。
但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这本书中提到,人们戒不掉手机的真正原因和自不自律无关,而是大脑被“操控”了。
原来,无论是短视频、手机游戏还是网络社交,它们都是被算法精心设计的产物,背后有一套深谙人性的运作原理,能精准地投其所好,并用一个个不断出现的“内容钩子”,牢牢锁定使用者的注意力,让其深陷其中。
人们一旦接触这些之后,大脑便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强烈的快感。
时间一长,个体对多巴胺的耐受度会变高,以前的玩手机频率便没法再带来足够的快乐。
为了补上这种落差、维持愉悦,我们会不知不觉更加依赖手机,最后掉进“越玩越不满足”的恶性循环里,手机瘾也越来越重。
Pinterest公司前总裁蒂姆·肯德尔曾在采访时坦言,他亲手设计的社交媒体,连他自己都上瘾。每天晚上下班回家以后,他拿起手机就仿佛失控了一般,完全停不下来。
“白天我在上班打造连自己都会沉迷的东西。”这让他感到无比讽刺。
作家李尚龙曾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
的确。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很多劣质的内容不仅毫无营养,甚至三观不正,堪比电子鸦片。
面对它们的诱惑,连专业人士都难以抵挡,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
一想到用毕生热爱去深耕一件事的决心,终究敌不过转瞬即逝的快餐娱乐,我的内心便涌起巨大的失落与遗憾。
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让孩子远离电子鸦片,智慧的家长这样做
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生长在AI时代,注定要深度拥抱互联网。
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孩子如有神助,用错了却会将他们反噬。
正因如此,我们做家长的就更要成为孩子合理上网的引路人,对形形色色的互联网内容做好把控,从源头上杜绝孩子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失去耐心——他们不愿再像珍妮·古道尔等前辈那样,持久地研究探索、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学问,却一味求快,只想短时间就看到结果。
而短视频等大量网络产物的产生,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对此,我们家长更要有清醒的认知。正如网上的一段话:
“心灵若沉溺于浮光掠影的浅滩,便无法抵达那片需要慢耕的深海。由此失去的,不只是时间,更是精神的整片绿洲,最终只剩下无际的荒漠。”
事实上,真正的成材需要厚积薄发。“慢即是快”永远是真理。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