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似一颗温润的绿宝石,静静镶嵌在波澜壮阔的江涛之中。在六七十年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这座岛屿书写下一段交织着豪情与温情的发展史诗,每一页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笔都勾勒出希望的光芒。
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似一颗温润的绿宝石,静静镶嵌在波澜壮阔的江涛之中。在六七十年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这座岛屿书写下一段交织着豪情与温情的发展史诗,每一页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笔都勾勒出希望的光芒。
围垦拓疆:向江要地的铿锵战歌
彼时,土地是崇明岛最为珍贵的宝藏。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坚毅的崇明人毅然决然地踏上围垦造陆的征途。这不仅是一场与汹涌江水的激烈博弈,更是一曲凝聚着集体智慧与力量的奋斗赞歌。
破晓时分,清冷的月光还未完全褪去,浩浩荡荡的围垦大军便已集结。他们肩扛铁锹,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向着江边进发。凛冽的江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刺骨的江水浸透衣衫,但没有一人退缩。男人们在齐腰深的江水中,咬紧牙关打桩抛石,每一次发力都带着与自然较量的决心;女人们则在岸边穿梭忙碌,将材料快速传递,她们瘦弱的肩膀扛起的是对未来的期盼。激昂的号子声、奋力的呐喊声与江水的咆哮声交织,奏响了震撼人心的劳动乐章。
围垦之路荆棘丛生,凶猛的江水常常无情地冲垮刚筑起的堤坝,让人们的心血毁于一旦。然而,崇明人愈挫愈勇,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用芦苇编织成巨大的芦排抵御江水冲击,以木桩石块层层加固堤坝。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一片片新生的土地从江中崛起,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也重塑了崇明岛的地理轮廓,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农耕春秋:泥土里生长的希望
农业,是那个年代崇明岛的经济命脉。广袤的田野上,四季更迭间,始终跃动着勤劳的身影。
春日里,晨光微露,农民们赶着耕牛,在水田里缓缓前行。木犁翻起湿润的泥土,水花四溅,倒映着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朵。播种时,他们赤脚踩进泥泞,将一颗颗饱满的稻种、麦种轻轻播撒,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金色的丰收梦想。
盛夏骄阳似火,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农民们头顶烈日,在田间除草、施肥、灌溉。汗水湿透衣衫,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但他们眼中始终闪烁着对丰收的坚定期盼。为提高产量,他们积极引进新品种、尝试双季稻种植,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奇迹。
金秋时节,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稻香。农民们挥舞镰刀,收割下沉甸甸的稻穗,满载而归。打谷场上,脱粒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收获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留作家用,剩下的还能换来生活用品,为生活增添色彩。
冬日农闲,崇明人也不闲着。他们抓紧时间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为来年耕种做准备。同时,家家户户开展副业,妇女们巧手编织草席、草帽,男人们制作竹器、木器,拿到集市售卖,贴补家用。
工业初兴:探索路上的艰难跋涉
在深耕农业的同时,崇明岛也勇敢地迈出了工业发展的步伐。六七十年代,一批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领域,为岛屿工业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
纺织厂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女工们坐在织布机前,双手在纱线间灵活穿梭,将棉花纺成纱线,织成布匹,仿佛在编织着工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机械厂里,工人们戴着护目镜,手持焊枪,在火花飞溅中焊接零件,制造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农具与机械配件。
然而,工业发展并非坦途。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难题接踵而至。但崇明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派人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引进老旧却实用的设备并加以改造,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土技术工人。在重重困境中,这些工厂顽强生长,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培养了工业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
岁月烟火:质朴温暖的生活图景
六七十年代的崇明岛,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人间烟火与脉脉温情。依河而建的村落里,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蜿蜒的石板路串联起家家户户。清晨,公鸡打鸣声中,村庄苏醒,人们互道早安,开启忙碌的一天。
家家户户的小院里,种着新鲜蔬菜、果树,还养着鸡鸭。孩子们在院内追逐玩耍,累了就摘个果子吃,或是逗弄小动物。傍晚,袅袅炊烟升起,饭菜香飘散在村子里。邻居们端着饭碗相聚,一边吃饭,一边分享着一天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暮色中。
文化生活虽简单,却也精彩纷呈。村里放露天电影是大事,孩子们早早搬来小板凳占位置。夜幕降临,电影幕布一挂,放映机光束划破夜空,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沉浸在光影世界里,忘却了疲惫。此外,村民们还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唱歌、跳舞、说书,为生活增添欢乐。
那时,崇明岛与外界主要靠轮渡往来,岛内出行多靠步行或自行车,道路稀少且崎岖。但也正因如此,独特的风土人情得以完好保留。
民生之光:教育医疗的坚实守护
六七十年代的崇明岛,十分重视教育与医疗事业发展。教育方面,一座座中小学拔地而起,虽然教室简陋、课桌椅陈旧,但老师们满怀热忱,认真教学。为普及知识,学校开展扫盲运动,男女老少齐聚课堂,认真听讲、做笔记,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发展储备了人才。
医疗领域,每个公社设有卫生院,村里有赤脚医生。他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凭借精湛医术和责任心守护村民健康。遇到疑难病症,患者则需乘船前往上海市区就医。随着不断发展,岛上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为人们的健康撑起更坚实的保护伞。
六七十年代的崇明岛,是一部奋斗者的传奇。崇明人以双手为笔、智慧为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壮丽篇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是岛屿发展的珍贵记忆,更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照亮着崇明岛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迈向新征程。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