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抚远,广袤的黑土地上,智慧农业的脉络愈发清晰。昔日“靠天吃饭”的黑土地,正被智慧农业的光芒点亮,从“凭经验”的传统收割,到“靠数据”的卫星智慧,从蔓越莓基地里的高效运转分选设备,到智能温室里四季常青的农作物,这座边陲小城正以“科技”为笔,悄然改写这片土地
九月的抚远,广袤的黑土地上,智慧农业的脉络愈发清晰。昔日“靠天吃饭”的黑土地,正被智慧农业的光芒点亮,从“凭经验”的传统收割,到“靠数据”的卫星智慧,从蔓越莓基地里的高效运转分选设备,到智能温室里四季常青的农作物,这座边陲小城正以“科技”为笔,悄然改写这片土地的种植图景,让东极抚远的田野焕发新生机。
玖成稻田的“智慧赛道”
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万亩稻田在9月迎来了黄金生长期。在合作社内,搭载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已全部检修完毕,整装待发,厘米级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让收割作业误差小于2厘米,较传统人工收割效率提升40%。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引进多功能收割机,相较于传统收割机,多功能收割机凭借技术升级,进一步缩短收割时间。
传统收割机受限于动力性能与作业模式,每日作业面积约40亩,在农忙高峰期常面临“赶不上趟”的困境,不仅可能因延误收割影响作物品质,还需投入更多人力与时间成本。而多功能收割机通过集成自动驾驶、高效脱粒、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作业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每日可完成150亩稻田的收割任务。经测算,其单日作业量是传统收割机的3.75倍,较传统设备效率提升3倍多。
这一效率优势背后,是多功能收割机的多重技术支撑:部分机型搭载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可精准规划作业路径,减少田间折返与漏收,提升单位时间作业面积;同时,其优化的切割与脱粒结构,能在保证收割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作物处理速度,避免传统设备频繁停机清理的问题。多功能收割机不仅能缩短收割周期,还能降低每亩地的机械作业成本,为现代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蔓越莓基地的数“智”升级
随着蔓越莓采收季临近,抚远蔓越莓基地提前部署智能化设备,新引入的水果色选机正式投入分选环节,目前基地采取“色选机+人工”双分选模式,即蔓越莓果实部分通过色选机完成筛选,部分采取人工形式分拣,以科技与人力协同打通果实品质把控“最后一公里”,为即将到来的丰收保驾护航。
此前,基地采收后完全依赖大量人工分拣,不仅面临采收高峰时“人手紧、效率低”的难题,还易因人工判断差异导致成熟果、瑕疵果混杂,影响成品品质稳定性。针对这一痛点,基地引入色选机的同时保留部分人工分拣环节:色选机搭载高清光学识别系统与智能分析算法,部分果实通过色选机时,可在输送过程中快速捕捉每颗蔓越莓的色泽、大小及表面状态,1秒内完成数百颗果实的筛选;另一部分果实则采取人工形式,由工作人员针对色选机难以识别的细微瑕疵果、异形果进行二次复核与分拣,进一步提升分选精度。
据测算,经色选机分选的果实,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损耗率降低8%;人工分拣则能弥补设备识别盲区,确保无品质漏检。同时,色选机支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筛选参数,部分果实通过色选机,可针对性筛选鲜食市场所需的精品果或加工端所需的原料果;人工分拣环节也能配合这一需求,对不同标准的果实进行精细化归类,实现“优果优分、按需分选”。
这种“设备+人工”的分选模式,既减少了纯人工分拣的损耗与效率问题,又规避了单一设备分拣的精度盲区,让基地蔓越莓的品质标准从“单一判断”升级为“双重把控”,为后续鲜销、加工环节奠定稳定的品质基础,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智慧温室里的“四季盛宴”
步入秋季,抚远的大街小巷已渐渐染上金黄,而乌苏现代产业园的智能温室里依旧绿意盎然、硕果累累。这里的智慧温室打破了季节的界限,演绎着一场场四季不停歇的农业盛宴。
踏入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连栋智能玻璃温室,其外观采用荷兰纹络式结构,97%透光率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璀璨夺目,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又能有效抵御恶劣天气 。环境控制系统会根据实时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遮阳幕布角度,确保樱桃番茄始终处于18-25℃的理想生长区间;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光谱分析植物叶片,精准配比氮磷钾及微量元素,使每株番茄结果数达到80串以上,产量是传统大棚的6倍。
目前,智慧温室主要种植樱桃番茄。从4月末首批7500株番茄苗“安家”,到未来12万株番茄苗全面投产,这里的每一株作物都承载着科技兴农的希望。凭借这套先进的智慧农业系统,番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 。
据园区经理隋大伟介绍,游客可以在电商直播间下单刚采摘的果实,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内直达全国各个城市,目前,销售额也是非常可观的。
此时,樱桃番茄的采摘工作还在继续,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将一颗颗成熟的果实小心摘下,运往全国各地的市场。而此时,智能温室里也在悄然为下一季的作物做准备,新一批的种子在育苗床上萌动,孕育着新的希望。
从卫星到田间,从实验室到餐桌,九月的抚远正以智慧农业为引擎,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当科技与土地深度融合,这片黑土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喜悦,更在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探索着可复制的“东极模式”。
吴思晨 记者 王宏伟
来源:佳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