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部分地区受降水、茬口衔接等因素影响,小麦播种期较常年推迟,导致冬前积温不足、幼苗生长量小、抗寒能力偏弱。为筑牢迟播小麦安全越冬与来年高产基础,冬前管理需聚焦“促弱转壮、培育壮苗、严防冻害”核心目标,落实以下关键措施:
当前部分地区受降水、茬口衔接等因素影响,小麦播种期较常年推迟,导致冬前积温不足、幼苗生长量小、抗寒能力偏弱。为筑牢迟播小麦安全越冬与来年高产基础,冬前管理需聚焦“促弱转壮、培育壮苗、严防冻害”核心目标,落实以下关键措施:
一、科学调控墒情,夯实幼苗生长基础
迟播小麦根系浅、吸水吸肥能力弱,土壤墒情是培育壮苗的首要条件。播种后需及时检查田间墒情,若表土干燥(耕作层相对含水量低于70%),应在晴好天气顺垄轻浇“蒙头水”,忌大水漫灌——大水易导致地温骤降、土壤板结,加重弱苗比例;浇水后2-3天,待土壤表层泛白时,用轻型耘锄浅划破土,破除板结层,提升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下扎与种子萌发出苗。若田间湿度过大(雨后或低洼地块),需及时开挖腰沟、厢沟,打通排水通道,避免根系长期处于积水环境引发烂根,确保耕作层“湿而不涝、润而不旱”。
二、精准追施苗肥,推动弱苗快速转化
迟播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短,需通过速效肥补充养分,缩短缓苗周期。施肥需遵循“看苗定肥、少量多次”原则:对出苗整齐但叶片偏黄、生长迟缓的弱苗,在3-4叶期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磷酸二氢钾1-1.5公斤,混合后顺垄撒施或兑水浇施,快速补充氮磷钾,促进叶片转绿、分蘖萌发;对播种时未施基肥或基肥不足的地块,可搭配每亩20-25公斤过磷酸钙,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对出苗稀疏、缺苗断垄(断垄长度超过10厘米)的地块,补苗后需在补苗区周边重点施肥,每亩额外增施尿素2-3公斤,促进补栽幼苗与周边苗齐平生长,避免出现“疙瘩苗”“断垄苗”。
三、合理化学调控,培育抗寒壮苗
迟播小麦冬前易出现“徒长弱苗”(茎叶细长、节间稀疏),需通过化学调控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根系发育。在小麦4-5叶期(冬前15-20天,日均温8-12℃),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需避开大风、低温天气(低于5℃禁止施药),重点喷洒小麦叶片基部,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厚叶片,培育“矮壮、紧凑、叶色浓绿”的抗寒苗型;同时,调控后根系数量可增加20%-30%,提升植株吸收养分与抵御冻害的能力。
四、强化田间管护,严防病虫草害与冻害
迟播小麦苗势弱,抗逆性差,需强化冬前管护阻断风险。除草方面,宜在小麦3-4叶期、杂草2-3叶期(日均温5℃以上)开展化学除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喷雾;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雀麦)为主的地块,每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50-60毫升兑水喷施,忌低温(低于5℃)或土壤干旱时除草,避免药害加重弱苗损伤。
病虫害防治需聚焦“早防早治”:对纹枯病高发地块(连作麦田、高湿地块),在3叶期后每亩用20%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兑水喷雾,重点喷洒小麦基部茎秆;对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当百株蚜虫量达10头或百株红蜘蛛量达200头时,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防治。
冻害防御是迟播小麦冬前核心:降温前(日均温降至3-5℃时),每亩撒施2000-3000公斤腐熟秸秆或碎土杂肥,覆盖麦苗基部,减少土壤热量散失;若遇寒潮、霜冻,冻害后及时检查苗情,对叶片受冻但生长点存活的地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1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浇施,促进受冻麦苗恢复生长,避免因冻害导致弱苗转衰。
冬前管理是迟播小麦“以管补晚、以促补弱”的关键环节,需结合地块墒情、苗情动态调整措施,通过“水、肥、控、护”协同发力,确保小麦冬前形成“根系发达、分蘖适中、叶色浓绿”的壮苗,为安全越冬与来年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