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亚马逊正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处仓库对“蓝鸟”系统进行测试。初步观察显示,该系统已能处理公司在各站点存储的商品中约 75% 的拣选、打包、上架和集货任务。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三,亚马逊公布了一款全新的机器人系统,能够在公司仓库中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该系统名为“蓝鸟”(Blue Jay),由一系列悬挂在类似传送带轨道上的机械臂组成。这些机械臂末端装有吸盘装置,可抓取并分拣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物品。
亚马逊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蓝鸟”将“原本需要三个独立机器人工作站完成的任务整合为一个高效的工作单元,可在同一地点完成拣选、分类和集货操作”。
该公司称,这一机器人系统的目的是协助员工完成原本繁重的体力工作,同时“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目前,亚马逊正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处仓库对“蓝鸟”系统进行测试。初步观察显示,该系统已能处理公司在各站点存储的商品中约 75% 的拣选、打包、上架和集货任务。
“蓝鸟”是亚马逊在其庞大的仓储网络中部署的日益增长的自动化设备家族中的最新成员。过去数年,亚马逊陆续推出了多种功能各异的机器人,涵盖从货架取货到包裹分拣等多个环节。今年 5 月,该公司还发布了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机器人系统“伏尔甘”(Vulcan)。
亚马逊的仓储自动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始于 2012 年以 7.75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54.97 亿元人民币)收购 Kiva Systems 公司。
此次发布正值亚马逊仓储自动化技术面临越来越多审视之际,尤其是其对庞大一线员工队伍的影响引发关注。
《纽约时报》周二发布的一项调查指出,根据内部战略文件和访谈内容,亚马逊自动化团队预计,到 2027 年可通过自动化技术避免在美国新增超过 16 万名员工招聘,从而在每件打包配送的商品上节省约 30 美分的成本。
针对该报道,亚马逊发言人向 CNBC 回应称,相关文件“仅呈现了计划的片面且具有误导性的图景”。
该发言人在邮件中表示:“此次披露的材料似乎仅代表某个单一团队的观点,并不能反映我们在各项运营业务线的整体招聘战略,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
亚马逊强调,进一步推进仓库自动化有助于提升员工安全、减少工伤事故,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020 年,调查性新闻机构“揭示新闻”(Reveal from th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的一份报告发现,配备机器人的亚马逊仓库工伤率反而高于未采用自动化的设施。
上周,亚马逊宣布将在今年假日购物季招聘 25 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数量与过去两年持平。
作为美国第二大私营雇主,亚马逊在自动化方面的策略可能成为更广泛就业市场及其他企业的风向标。截至第二季度末,该公司全球雇员总数超过 154 万人(不包括通过第三方公司承包的送货司机)。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估计,随着自动化仓库的持续推进以及劳动力与履约成本的降低,亚马逊到 2027 年有望节省高达 40 亿美元。
亚马逊周三强调,员工始终处于其机器人技术研发的“核心位置”。公司表示,目标是“减轻员工的体力负担、简化决策流程,并为员工开辟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近年来,亚马逊一直致力于宣传其设施内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将促使员工转向公司内部“更具价值”的岗位。为此,公司推出了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学徒项目,帮助员工掌握维护和监控机器人设备的相关技能。
同日,亚马逊还发布了一款专为配送司机设计的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旨在辅助其日常作业。
这款眼镜配备了人工智能、传感器和摄像头,能够扫描包裹信息;并通过投射在驾驶员视野中的显示界面,提供导航指引、危险提示和任务提醒。此外,设备还能发出音频警报,提醒司机注意客户住所内的犬只等潜在风险。
该系统配有一个小型控制器,可固定于配送司机的背心上,内置“专用紧急按钮”,使司机在路上可快速联系应急服务。
亚马逊表示,已与数百名司机合作测试了多版眼镜原型,以优化产品设计。
目前,亚马逊依赖数千家第三方承包物流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近年来,公司持续向这些合作伙伴的作业流程注入新技术,包括车载视频摄像头、用于追踪和评估驾驶行为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以及帮助司机在每一站准确识别待交付包裹的人工智能工具。
来源: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