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历史建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7:49 1

摘要:小庄古属莱夷地,清顺治九年立村,地处崂山西北麓之凤山东侧。东濒黄海,西接平原,域内冈岭与河川共生,物产与人文并蓄,旧有“即墨南乡”之称。

小庄古属莱夷地,清顺治九年立村,地处崂山西北麓之凤山东侧。东濒黄海,西接平原,域内冈岭与河川共生,物产与人文并蓄,旧有“即墨南乡”之称。

日月荏苒,隶属多变,立村 360 年后的小庄社区位于城阳区东部,惜福镇街道办事处西北域内。

建置沿革

立村沿革

清顺治九年(1652 年),即墨王氏十一世王馝在小庄立村定居。王氏八世祖王邦直与即墨进士黄作孚是儿女亲家,王邦直的女儿嫁于黄作孚的儿子黄师善为妻。

王邦直卒,其后人时有生计之忧,黄氏常有接济。王馝周岁时,父兄相继亡故,9 岁,母亲亡故。黄师善与儿子黄宗昌,将王馝抚养成人,并供其入学就读。

时,黄氏在凤山东南有土地 44.8 公顷,房屋几栋,植有林果苗木,为黄氏别业,称小庄园,另在距小庄园数里的纸房亦有土地数顷。黄氏一来顾念王氏亲旧之谊,二来爱怜王馝勤劳朴实,欲赠与王馝一方土地作家产度日,两方土地由王馝挑选其一。

传,王馝请堪舆家考察此两方土地,堪舆家言:凤山东南兆人丁兴旺,另一方则兆宦程官运。王馝以自身从小孤苦零丁,无意于官程财运之兆,只盼望人丁繁盛,遂选择凤山东南小庄园为基业。此地原名小庄园,后去“园”字,以“小庄”名村。

1970 年为腾出老村占据的肥沃土地耕种增收,实施老村整体搬迁,在西山上新辟村庄居住区,老村房舍仅零星散布。

地片 地名

域内的地片地名缘自习惯称呼,以村庄为中心命名。

龙王庙后 俗称灵王庙。位于村正西西山顶,面积 0.5 公顷。

山王庙 位于凤山东麓,面积 0.4 公顷。

石胡同 位于凤山东北,蝎子山前。此地西高东低,山上下来的几条水系汇流至此,冲积出一条长约 100 米的石壁胡同,宽处 3.5 米,窄处成年人能一跨而过,最深处 8 米,平均深度 4 米,因紧挨石胡同,故名。面积 2 公顷。

泉子崖 此处有一山泉,常年流水不止而得地名。

东北湾子 1960 年前,在村东北一片洼地,因常年积水,故名东北湾子。1958年到 1975 年,对该地片进行深翻,开垦荒地,使原来的芦苇地、盐碱地逐渐改造为可耕地,后演变为“新整地”。2002 年被山东省青岛监狱征用。

北阡 从村庄到凤山的一条小路,呈东南——西北方向,贯穿该地片。因小路通往坟墓茔地,地处村北,故曰“北阡”。

小庄地片地名情况

姓氏沿革

王氏于清顺治九年(1652 年)在小庄立村后,薛氏、杜氏等姓相继迁入。至2012 年,计有王、薛、杜、朱、孙、黄、生、侯、于等 9 个姓氏。

王姓 属琅琊王嫡派,汉谏议大夫王后裔。祖居即墨王乾,明代中期迁即墨城里。清顺治九年,十一世祖王馝迁凤凰山前小庄园立村定居。逾 360 年,传十四代,1471 人。

2012 年王氏族人情况

薛姓 祖籍浙江绍兴。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年),十世薛大洪任莱阳县县尉,定居莱阳,十一世薛文琮于清康熙年间由莱阳迁小庄定居,传七代,1 户 7 人。

杜姓 清道光年间,十二世杜永魁由西荆迁凤山东麓定居,后并入小庄,传八代,19 户 61 人。

生姓 1959 年,生大伟等 4 人由莱西迁小庄,1 户 1 人。

姜姓 1962 年,上级政府安排入城干部姜德生管理膨润土矿,为照顾其生活,将其妻及儿子姜惠等 5 人由莱阳县迁入小庄,1966 年迁回老家。

禹姓张姓 孙姓 1964~1968 年,小庄经济收入较高,在崂山县及惜福镇公社的部分工作人员,将家属迁入小庄。禹九川,惜福镇林业站站长,1964 年 2 月将妻及儿子禹启波等 3 人由掖县东宋公社迁入小庄,1970 年 10 月复迁李村。张瑞光,惜福镇农业技术站技术员,1964 年 3 月将妻及儿子张子刚等 4 人由平原县迁入,后农转非招工迁李村。孙锡铭,青岛远洋公司干部,1978 年其妻沈凤英及子女孙志勇等 5 人由河南省荥阳县迁入小庄。

以婚姻关系迁入小庄姓氏 朱正斌,原籍宫家村,1952 年与小庄女子王芙英结婚定居小庄村,传三代,3 户,11 人。宋协洪,莱阳籍教师,1968 年与书院村女子吴桂香结婚定居小庄,后农转非迁李村。侯文荣,原籍五莲县,1989 年部队复员与小庄薛姓女子结婚定居该村, 1 户 3 人。孙丕珍,夏庄山色峪人,1987 年与小庄女子结婚,1991 年定居该村。黄晓纳,即墨留村西南泊人,1993 年随母落户小庄。于洪界,即墨留村石院村人,1991 年与小庄王姓女子结婚,2001 年迁入小庄,1 户 4 人。

各姓氏 2012 年人口情况

境域位置与隶属沿革

境域位置

小庄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东南距惜福镇街道办事处 2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 36° 18′ 57″,东经 120° 28′ 8″。东与李辛村相邻,北隔青岛至烟台一级公路与即墨市山前村毗连,西北、西南与旺疃和牟家社区接壤,南与东荆社区相接。

贯穿域内的东溟路北接二〇四国道,南连正阳东路。社区总面积 85.26 公顷,南北最大距离 1670 米,东西最大距离 981 米。204 国道(青岛至烟台)、青龙高速公路东西横穿域内,为该社区连接域外的主通道。

距青岛航空港 10 公里,距青岛海港30 公里,距青岛火车站 35 公里,距城阳火车站 12 公里,距城阳区政府驻地 8 公里。其地倚山面水,居高揽胜。

隶属沿革

小庄境域古为莱夷地,秦朝时(公元前 221 ~ 206 年),属胶东郡不其县。西汉前期改属徐州琅琊郡不其县。东汉时(公元 25 ~ 220 年),为青州东莱郡不其县。三国时期,归魏国(220 ~ 265 年)青州东莱郡不其县。晋朝改属长广郡不其县。

南北朝北魏时(公元 386 ~ 534 年),改属青州长广郡不其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除不其县,并于光州长广郡长广县。

隋朝(581 ~ 618 年)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六年(596 年)一度复置不其县,同年又将不其县并入即墨县,析不其县地把即墨县址从原址(今平度市古岘镇)向东南方向移动 40 公里,重建即墨县城,属东莱郡莱州即墨县,小庄村境域归属之。

唐朝(618 ~ 907 年),属河南道莱州即墨县。宋朝(960 ~ 1127 年),为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即墨县。金朝将“京东”改为“山东”,小庄村境域隶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郡(东莱郡)即墨县管辖。

元朝(1279 ~ 1368 年),小庄域地隶属益都路莱州府即墨县辖治。明朝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即墨县。洪武九年(1376 年)改属莱州府胶州即墨县仁化乡训虎社管辖。

清朝顺治九年(1652),王氏十一世祖王馝迁居小庄园立村。小庄村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训虎社。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3 月 6 日,德国占领青岛,清廷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白沙河以南划入胶澳租借地,位于白沙河以北的小庄村仍隶属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训虎社。

民国二年(1913 年),北洋政府调整地方建制,废府设道,小庄境域隶属胶东道即墨县南仁片仁化区。

民国十六年(1927 年)道制废除,即墨县直属山东省管辖,小庄村境域依旧归即墨县仁化区训虎乡。

民国十八年(1929 年)4 月,南京国民政府将青岛确定为特别市,直属行政院辖治。期间,即墨县设区和乡镇,小庄村境域先为即墨县第四区训东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区划,聚仙河以南划归青岛市,小庄所属即墨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1 月,日本再次出兵山东,青岛和即墨县等广大地区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时建立日伪政权,小庄村属日伪政权即墨县第四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在即墨县恢复战前五区建制,小庄村归即墨县四区辖治。

1949 年 5 月 至 6 月 2 日, 青岛全境解放。同年 8 月至 1951 年 4 月,小庄由即墨县析出,归属崂山行政办事处夏庄区管辖。

1951 年 12 月小庄村归崂山行政办事处惜福镇区李辛乡管辖。1954 年 8 月小庄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 年冬小庄村、李辛村、牟家村组成工农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 年 9 月撤乡建人民公社,小庄属惜福镇人民公社,隶属崂山郊区人民委员会。时小庄、李辛、牟家、新华 ( 杨家村 ) 合建李辛生产大队。

1961 年 3 月李辛生产大队析分,小庄改称小庄生产大队。1961 年10 月,崂山郊区改称崂山县,小庄生产大队隶属于崂山县惜福镇人民公社。

1966年 12 月惜福镇人民公社更名为红星人民公社,该村称红星人民公社小庄生产大队。1969 年 2 月成立红星人民公社小庄大队革命委员会。

1974 年 9 月恢复惜福镇人民公社小庄生产大队。1981 年 1 月撤销革命委员会,重建小庄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 年4 月,崂山县所辖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惜福镇人民公社改称惜福镇,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小庄生产大队称小庄村民委员会。

1988 年 12 月,崂山县改称崂山区,小庄村属青岛市崂山区惜福镇管辖。

1994 年 4 月,青岛市区划调整,设立城阳区,惜福镇归城阳区管辖,小庄村隶属之,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小庄村。

2001 年 6 月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惜福镇改称惜福镇街道办事处,小庄村隶属之,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小庄村。

2004 年 9 月 5 日,行政村改称社区,小庄全称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小庄社区居民委员会。

来源:微信公众号~默尚客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