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士兰微公告称,将投资200亿元建设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消息一出,股价应声涨停。同日,寒武纪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营收同比暴增2400%,引发市场对整个逻辑芯片产业链的密切关注。
> 一片薄薄的晶圆,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10月20日,士兰微公告称,将投资200亿元建设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消息一出,股价应声涨停。同日,寒武纪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营收同比暴增2400%,引发市场对整个逻辑芯片产业链的密切关注。
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正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制造,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在加紧布局,一场关于技术、市场和供应链的竞争已全面展开。
逻辑芯片,作为执行逻辑运算和控制功能的电子元件核心,是现代数字世界的基石。其制造过程始于晶圆,这是一片薄薄的硅晶圆,经过数百道工艺步骤,最终形成包含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
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涵盖半导体IP、EDA工具、材料和设备;中游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下游则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信息技术与电信、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逻辑芯片产业正处在高速增长期。根据百谏方略的研究,2025年全球逻辑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278.47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5148.1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5%。
中国逻辑IC市场同样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826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总需求的22.9%)持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4.8%以上。
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5G、AI、物联网及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需求激增。
晶圆制造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QYResearch报告显示,全球逻辑芯片晶圆制造行业正呈现“先进制程引领,成熟制程稳固” 的双轨发展格局。
该领域的核心厂商包括台积电、Samsung Foundry、格罗方德、联华电子、中芯国际等。
在AI芯片需求爆发的驱动下,全球晶圆厂设备投资持续攀升。SEMI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用于前端设施的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达1100亿美元,较去年上升2%,实现自2020年以来连续六年增长。
更令人惊讶的是,2026年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增长18%,达到1300亿美元。
逻辑微组件类别成为半导体产业扩张的领头羊。在2纳米制程和背面供电技术等先进技术投资的推动下,该领域2025年投资将增加11%,达到520亿美元,2026年还将进一步增长14%,达到590亿美元。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持续引领区域晶圆厂设备支出。尽管相比2024年500亿美元的高峰值有所下降,2025年中国的设备总支出仍达380亿美元,稳居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龙头。
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美洲紧随其后,形成全球晶圆制造的多极格局。
中国大陆的晶圆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扩产。华虹半导体正在加快推进其无锡12英寸晶圆厂的建设,其中华虹七厂作为 “全球首条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线” ,已实现90nm-65/55nm工艺量产。
华虹九厂则聚焦车规级芯片制造,规划月产能8.3万片,预计2025年底提前开启第二阶段产能。
近期,随着半导体周期复苏,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各环节表现出显著分化。通过对2025年10月22日市场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这一趋势。
上游设备与材料板块
上游半导体设备板块表现强势,中微公司作为刻蚀设备龙头,在台积电5nm介质刻蚀机通过量产验证并获得订单的利好消息刺激下,股价持续走强。
该公司已成为台积电刻蚀设备第二大供应商,市占率约18%,2025年来自台积电的收入占比预计提升至35%。
材料领域同样不乏亮点,安集科技的氧化铈磨料抛光液已通过台积电2nm产线可靠性测试,预计2025年底进入量产阶段,成为唯一进入台积电2nm供应链的大陆企业。
上海合晶作为一体化布局的半导体硅外延片供应商,坚持“8寸引领、12寸做大”的战略,持续扩充产能,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5亿元,同比增长15%。
中游设计与制造板块
中游环节市场表现分化更为明显。寒武纪因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大增2386.38%,净利润扭亏为盈,股价单日上涨超过5%。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士兰微则因200亿元投建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的重大公告,股价强势涨停。该产线规划产能4.5万片/月,一期预计2027年四季度通线,2030年达产。
华虹半导体作为中国大陆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专注于成熟制程与特色工艺。今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毛利率提升至10.9%。
其12英寸晶圆营收同比激增43.2%,占总营收比重首次突破59%。
下游应用板块
下游应用中,与AI算力相关的公司表现尤为突出。沪电股份作为AI服务器PCB龙头,深度受益于英伟达GB300量产。
公司是英伟达GB200/GB300 AI服务器PCB独家供应商,单台GB300服务器PCB价值量约2.5万元,较GB200提升40%。
纵观当前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的市场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截然不同的趋势。
强势板块:AI算力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涨幅靠前的板块主要集中在AI算力相关的半导体设备、材料以及先进制程制造环节。这一市场特点的背后有两大核心驱动力:
一方面是AI芯片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台积电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超预期,营收同比增长38%,净利润同比增长55%,其核心驱动力就来自AI芯片需求爆发(HPC业务占比达65%)和先进制程(3nm/5nm合计占比60%)产能满载。
另一方面是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美国关税政策持续加码,倒逼中国企业加速重构全球供应链布局。在逻辑芯片领域,前五大厂商仅占有全球约36%的份额,市场集中度不高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弱势板块:成熟制程与同质化竞争
相比之下,部分专注于成熟制程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芯片设计企业,以及缺乏技术特色的封测厂商,市场表现相对疲软。
出现这种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技术壁垒差异:先进制程领域技术门槛极高,仅有台积电、三星等少数企业能够量产5nm及以下制程,而成熟制程领域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
盈利能力分化:先进制程芯片享有更高的技术溢价,14nm以下先进制程产品在数据中心和AI加速领域可实现47%的溢价能力;而消费级逻辑IC产品受产能过剩影响年均降价4%-6%;
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大基金三期1500亿元资金中明确有420亿元专项支持逻辑IC产业链,重点投向EDA工具研发、IP核自主化及测试验证平台建设,这些领域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
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多元化技术路径和战略布局。
技术演进:先进制程与封装创新并行
在技术层面,先进制程工艺与先进封装技术将并行发展。一方面,台积电、三星等巨头继续向2nm、1.4nm等更先进制程推进,预计2026年将进入2nm制程量产阶段。
另一方面,Chiplet(芯粒)技术因其能够降低高性能计算芯片成本18%-22%,在2025年将成为重要技术方向。基于Chiplet技术的逻辑IC解决方案在2025年将推动高性能计算芯片市场规模在预测期内保持24.7%的复合增长。
战略布局:差异化竞争与产能协同
从企业战略看,差异化竞争与产能协同将成为主流。华虹半导体专注于“特色IC+功率器件”为核心的战略,围绕“8英寸+12英寸”主攻28纳米以上制程的成熟市场,实现错位竞争。
中芯国际则不断追逐先进制程代工工艺,华虹半导体则专注成熟制程与特色工艺,两者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在产能布局方面,中国逻辑IC企业正积极扩大12英寸晶圆产能。数据显示,本土12英寸晶圆厂逻辑IC专用产能到2028年将增至每月47万片,较2024年实现156%的扩张。
市场机遇:汽车电子与边缘计算
未来最大的增长机遇来自汽车电子和边缘计算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将达45%,每辆智能电动车平均搭载逻辑IC数量从2024年的35颗增至2030年的80颗。
同时,AI边缘推理设备带动低功耗逻辑IC需求在2025-2030年间实现28.9%的复合增长。
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供应链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美国关税政策持续加码,导致中国逻辑芯片企业面临出口成本激增、供应链重构与市场准入受限等多重挑战。
特别是在半导体IP和EDA工具领域,安谋(ARM)、新思(Synopsys)等国际巨头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半导体IP自给率仅为8.52%。
人才缺口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预测,行业人才缺口将扩大至2030年的25万人。高素质研发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地缘政治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全球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可能导致产能扩张延迟。台积电先进制程设备出口限制可能影响中微公司、安集科技等企业的订单交付。
此外,技术迭代风险也时刻存在。如果台积电2nm制程延迟或CoWoS封装技术路线发生变化,可能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业务造成冲击。
逻辑芯片晶圆产业链的竞争格局远未固定。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应用场景拓展,新的市场机遇不断涌现。
在AI与汽车电子双轮驱动下,那些能够把握技术节奏、精准布局产能并构建稳定供应链的企业,有望在这条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未来几年,先进制程的突破、国产替代的深化以及新兴应用的爆发,将共同重塑全球逻辑芯片晶圆产业的竞争格局。
特别申明:文章基于市场公开信息编写,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共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建股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