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面的事儿可以倒着理也能顺着说。年初二月,Sesame先放了两段短演示,里面叫了两个名字:Maya和Miles,用来示范语音交互长什么样。当时他们口气里就透露一个野心:做一只能用自然人声跟你聊的AI代理,塞进一副轻薄的眼镜里,让你戴着它就能用声音跟AI互动,不
Sesame刚刚拿到2.5亿美元的B轮融资,同时把iOS端的早期Beta测试开放给一部分特定用户。资金进来,测试也启动了,这件事现在就是这个节奏。
后面的事儿可以倒着理也能顺着说。年初二月,Sesame先放了两段短演示,里面叫了两个名字:Maya和Miles,用来示范语音交互长什么样。当时他们口气里就透露一个野心:做一只能用自然人声跟你聊的AI代理,塞进一副轻薄的眼镜里,让你戴着它就能用声音跟AI互动,不用掏手机,这主意听着够省事。演示重点放在声音质感和对话自然度上——他们想让AI听起来像个在你身边、会看会想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只会背答案的冷冰冰机器。
团队背景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刚起步的菜鸟。创始人之一Brendan Iribe,Oculus的联合创始人和前CEO;另一位Ankit Kumar从Ubiquity6过来,做过CTO。团队里还有Nate Mitchell担产品,也曾在Oculus任职;Hans Hartmann管运营,履历里有Oculus和Fitbit;Ryan Brown负责工程方面,过去在Oculus和Reality Labs干过;Angela Gayles长期在Facebook/Meta工作过。这阵容让外界相对放心:技术和产品经验都到位,不是凭空画饼。
说钱的那段,Brendan透露这轮有红杉和Spark出钱,还有几位没公开的投资人跟进。红杉在声明里把重点放在“外观能被人愿意戴”这件事上,意思是别光做技术样机,还得做成日常能穿戴的东西。投资人普遍也有共识:硬件不能急促上线,量产、认证、供应链这些活儿都要时间,别指望几个月就把所有问题解决。
回到现在的进度:iOS端的Beta里头有三大类功能——搜索、文字和“思考”。这里的“思考”别被绕晕,就是指AI能在多轮对话里保持上下文、做点推理和总结,不会每次都当作全新会话来处理。测试是定向邀请制,人数有限,这是正常操作,目的是在早期就收集到高质量反馈,把软件体验先磨好,再考虑把硬件更大范围推开。
他们对眼镜的定位挺明确:希望是真正能全天戴着的产品,而不是研究所里那种笨重设备。红杉那边特别强调外观——就算不带AI,仅凭款式和舒适度也得让人愿意戴。换句话说,Sesame要在“科技感”和“时尚感”之间找到平衡。技术难点一大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是基本功,接着还有低功耗策略、佩戴舒适度、声音输出质量这些看上去不起眼但用户体验决定成败的小事情。
在演示里,Maya和Miles分别代表两种路线:一个偏自然、有情绪色彩的语音回应;另一个侧重信息检索和任务完成的准确性。把这两条路线放到早期演示,是为了观察哪种更适合日常场景。现场反应里,用户最先注意的是音质和响应速度,紧接着才关心AI对环境和上下文的理解能力。
从工程实践角度看,团队把很多从Oculus学到的硬件设计和交互经验拿来用了。举个具体例子: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语音拾取,会采用多麦克风阵列和波束成形策略,调试麦克风位置和降噪算法是必须的活儿。还有一个细节:当用户戴着眼镜时,AI发声不能打扰周围人,这就涉及定向声场和音量控制的设计。早期版本里,工程师们已经尝试过几种麦克风布局和降噪方案,目标是把“全天候佩戴”和“好听的音质”两件事尽量同时实现。
资金到位后,他们能把更多资源放在量产准备上:模具开发、找供应链伙伴、做认证测试,这些硬件环节都需要钱和时间。Brendan在公开讲话时也说过,公司会沿着语音交互和可穿戴硬件两条线并行推进。听起来条理清楚,但圈里也有人提醒:能把概念变成人人愿戴的日常用品,关键往往在细节,比如供货稳定、散热、续航、材料过敏风险这些。
对参与早期测试的人来说,现在能玩的就是iOS端的那些功能:和AI说话、用文字输入、搜索信息。测试的目的不是让用户当免费广告,而是把AI在真实场景里会遇到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常见的测试点包括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误差、处理复杂查询时的延迟、以及隐私和数据处理流程是否让人安心。这些早期体验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迭代方向,很多看似小的用户反馈,后面可能变成设计优先级里大写的“必做”。
从市场层面去看,把AI代理放进轻薄眼镜本身不是新路子,但把“自然人声”和“全天候佩戴”当成卖点,确实有它的难点。你要同时保证外观不突兀、设备能长期戴着不累、音质不尴尬、处理能力也跟得上,这里面有大量工程上的权衡。Sesame现在的策略是先把语音和应用体验推给早期用户,把问题逐项找出来,再按照优先级解决,硬件等到更成熟的时候再扩大量产。投资者出钱,团队控制测试门槛,这个节奏是为了把风险慢慢摊开,一步步把问题消灭掉。
至于什么时候能在市面上见到成品,官方没给出明确时间表。大家都知道,软件能快速迭代,硬件一旦牵涉到批量生产和认证,时间会拉长。现在可观的进展是:资金到位,iOS Beta启动,团队继续修正算法和交互逻辑。测试者会先检验搜索、文字和“思考”这些核心功能,开发组根据反馈再调整优先级和实现路线。
在这个节点上,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早期的用户体验会影响品牌口碑,别小看一批小范围的负面反馈,它们可能在大规模量产前就把产品改了个方向。第二,供应链和认证不是小活儿,过早承诺发货往往会带来连锁反应。现在Sesame把门槛放低、先做软件,再逐步推进硬件,这是比较常见也相对稳妥的路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关键还得看接下来几轮测试里用户给出的真实反馈,以及团队把这些反馈落到实处的能力。
来源:个v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