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爆料多家高端化妆品检出苏丹红,“双11”美妆品类蒙阴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01:18 1

摘要:2025年10月中旬,知名自媒体——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多款化妆品样品中检出国家明令禁用的化学染料“苏丹红”,并点名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兰台|媒体人

距离“双11”电商大促不到三周,美妆行业却提前遭遇了一场舆论风暴。

2025年10月中旬,知名自媒体——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多款化妆品样品中检出国家明令禁用的化学染料“苏丹红”,并点名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消息一出,美妆圈瞬间震荡,部分产品紧急下架,舆论持续发酵。

苏丹红,这种在工业领域常见的红棕色偶氮染料,早在2003年就被中国、欧盟及美国等主要市场全面禁用于食品与化妆品中。

原因很简单:其代谢产物具有基因毒性,可能导致肝损伤与致癌风险。

但这次事件的复杂之处在于,化妆品品牌方——也就是消费者最直接感知的“前端企业”——可能并非违规添加者。

原料环节的“暗雷”:造假或出在原材料供应商

根据“老爸评测”的调查,涉事产品中含有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辣木籽油等“天然植物色素”原料,而实验室在这些原料中检出了高达1170 ppm 的苏丹红含量。

换言之,问题极有可能出在供应链的源头——原料商。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涉事原料供应商疑似为一家名为 Campo Research 的海外植物提取物企业。

该公司主打“天然色素”“纯植物配方”,为不少国际与韩系美妆品牌供货。

然而在植物色素行业,天然染料常面临稳定性差、显色弱的问题。

部分厂商为了提升着色效果与产品观感,偷偷加入极少量的合成染料——苏丹红正是其中的“捷径”。

天然色素不稳定、易褪色,尤其在护肤品中难以保持均一外观。相比之下,苏丹红的颜色鲜艳、稳定、成本低,是很多原料商的“隐性添加”选择。

在此情形下,品牌方往往“被动中招”。

多数化妆品企业并不会对复合植物原料进行逐一检测。

首先,检测成本极高;其次,苏丹红并不在常规检测项目中。

一般检测重点是重金属、微生物、防腐剂等常规安全指标,而非针对特定染料。

“没有目的的检测是最难的。”一位业内人士在朋友圈留言,“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没人想到,就没人去测。”

品牌或无辜,但公众恐难分辨

正因如此,即使这次“苏丹红”事件源于原料端的违规,品牌方仍难以脱身。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包括且初、FARMACY、听研、玉容初等多个品牌已发表声明,称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并已重新送检。

但消费者的信任裂痕已然出现。

舆论场中,“天然不等于安全”“护肤品还能信吗”的声音此起彼伏。

对于消费者而言,很难区分责任边界——产品上印着品牌Logo的就是责任方。

尤其在美妆行业,信任即一切。

一旦消费者的安全感被打破,后果不止是单品下架,而可能是整个品类的滑坡。

“双11”的阴影:上亿级市场风险

更敏感的是时间节点。

根据贝恩公司与魔镜洞察联合数据,2024年“双11”期间,中国美妆品类销售额达到约1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

其中,淘天系平台贡献过半GMV,抖音、京东则形成第二战场。

可以说,美妆是“双11”最重要的黄金品类之一。

如今这场“苏丹红风波”,恰恰在促销前夕爆发,已对多个品牌的备货与营销节奏造成干扰。

据美妆供应链人士透露,一些品牌已暂停部分广告投放和达人带货合作,以观望舆情走向。

假设事件持续发酵、消费者转向更“安全”品牌或减少购买,整个行业的销售损失可能达到数亿元,甚至高达百亿规模。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历史上类似的舆情事件往往造成巨大连锁反应。

2005年的“苏丹红辣椒粉事件”,直接让当年食品出口额锐减近20%。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快、情绪更强,美妆行业的舆论脆弱性更高。

“很多年轻消费者对配方的敏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哪怕只是‘疑似含苏丹红’,也足以让她们放弃下单。” 一位头部主播运营人士坦言。

“天然崇拜”的反噬:一场行业反思

从行业角度看,这次事件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天然崇拜”带来的监管盲区。

过去五年,随着“Clean Beauty(纯净美妆)”概念流行,全球品牌都在去化学化、去人工化。

合成色素、防腐剂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反派”,而“植物提取”“天然染色”“零添加”成了营销宠儿。

但事实上,“天然”并不等于“安全”,更不代表“透明”。

植物提取物的化学组成极其复杂,不同产地、提取方式、批次都可能带来巨大差异。

这也为不法原料商提供了隐蔽的造假空间。

“复合植物原料是监管的灰色地带。”有专业人士指出,“它可以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品牌根本无法逐一验证。消费者想看到‘干净配方’,但越‘干净’,配方表就越模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苏丹红”事件,或将成为中国化妆品监管体系的一次重要转折。

未来,国家药监局很可能将“违禁色素类物质”纳入更严格的抽检范围,并要求品牌对复合原料提供更详细的成分备案。

舆情之后的阵痛与重塑

对于品牌而言,这次危机的核心风险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信任塌方式的传导。

尤其是中小国货品牌,在过去两年依托直播电商迅速崛起,但品牌护城河尚浅。

一旦卷入负面舆情,极易被消费者“一票否决”。

而对大型跨国品牌而言,虽然有更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但其全球原料链条更复杂,也更难彻查源头。

更现实的问题是,“信任修复”成本极高。

以往食品行业的经验显示,企业一旦被卷入安全争议,即使事后检测结果证明清白,销量恢复也需半年以上。

对于依赖促销节点的美妆行业而言,这几乎意味着全年业绩受损。

另一方面,监管层也可能因此加码抽检,尤其针对“植物提取物”“天然色素”等高风险类别。

长期来看,这将推动整个行业更规范、更透明,但短期阵痛难以避免。

市场仍在观望,但信任已动摇

截至目前,尚无监管部门公布正式检测结果,各品牌的二次送检仍在进行中。

业内普遍认为,事件真相可能在数周后才能明朗。

但在舆情周期中,“时间”本身就可能成为伤害。

在社交媒体流量逻辑下,“检测出苏丹红”的传播速度远超“检测合格”的澄清节奏。

多家品牌的客服在社交平台上被消费者追问,“到底有没有苏丹红”,哪怕检测结果尚未公布,也难以平息不安。

这正是品牌方最担心的场景:在真相未明之前,信任先被消耗殆尽。

一场关于透明度的考验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苏丹红事件”已成为中国美妆产业的一次集体考验。

它暴露的不仅是某些原料商的违规,更是行业对上游链条的脆弱掌控力。

它也提醒所有品牌:在强调“纯净”“天然”的时代,更应重视科学的可验证性。

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在成分复杂、供应链全球化的现实下,建立更动态的抽检与备案体系,将是下一个阶段的关键课题。

毕竟,1200亿元的“双11”美妆市场,已经容不下再一次的信任崩塌。

如果说过去的化妆品竞争拼配方、拼营销,那么未来的竞争,恐怕要拼“透明度”与“供应链治理能力”了。

来源:汉服小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