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真卿在天宝五年九月把向张旭求教的笔法整理成文,题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把张公的用笔要点记录下来,这份记录后来又经由颜传给怀素,成为后世学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颜真卿在天宝五年九月把向张旭求教的笔法整理成文,题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把张公的用笔要点记录下来,这份记录后来又经由颜传给怀素,成为后世学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这话开头就摆明来龙去脉:天宝五年,颜真卿把向张旭学到的笔法,整理成了条目,叫《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背景是唐朝书法圈热闹,风格各有千秋。张旭以草书出名,人送外号“草圣”,一手笔法张扬、奔放;颜是真正的学者出身,京兆万年人,早年跟褚遂良学写字,又受张的影响,慢慢把楷书、行书练出自己的样子。两人风格不同,但互有影响,这段师友间的事儿,就像老手把经验递下一代的样子。
说起那会儿的场景,颜在文里写得挺具体:张旭平时回答学问不是口头讲大道理,常常就是笑一笑,然后不多说话,直接执笔示范。有时一次写三张、五张纸,来势汹汹,线条像有脉动似的,大家看着热闹,过后却没听到一句讲解。颜真卿不死心,一次次去请教,张这才肯点到为止,说笔法难以轻传,但看你有心,我就告诉你些要点。颜于是把这些要点记下来,分成十二条,逐条说明。下面按颜的记录,把这十二意按白话说清楚,外加现场的细节,方便读者想象。
一,说横。横画不是生搬硬套地画得平平直直,要在平与曲之间找个恰当的状态。能看着“平”,但里头要有变化,像桥面平稳,但桥两头有弧度,别死板。横画要有方向感,也要显出生命力。
二,说竖。竖笔不是刻板的直线,而是要有纵向的伸展和气势。写竖的时候要敢放开,给它“往上往下”的力量,这样字看着才有骨气,不会瘦弱。
三,说章法的疏密。点画的布置不能一板一眼,既不能全都稀疏,也不能堆成密集的泥坯。空白和笔墨要互相配合,整体要像会呼吸,既有重心又有留白的韵味。
四,说相连的处理。点画相接时,力道要把握好,既能连成一体,又不显拖沓。连接处要像筋骨衔接到位,看了觉得稳当可靠。
五,说笔锋。收笔的位置要能把锋露出来,让结尾有劲儿。顿挫要自然,收尾不能敷衍,关系到字的精气神。
六,说力道。点画如果没有力道,字形就会瘦弱。用笔得像有筋骨一样,每一笔有重量,字才会显得厚重、有型。
七,说转折。拐角处不能硬生生地折过去,要有个“回味”,像人在转身时带着个眼神。转折里藏着力量,不是生硬地蹦出来。
八,说牵引和果断。那种拉扯的长笔画,要下笔干净利落,不犹豫。笔下要有牵动感,让线条显得险劲但不拖泥带水。
九,说补救。写字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可以用旁边的点画去调整、掩盖或者平衡。颜在这一点上挺实在:练根基重要,但会修补也很关键。
十,说取舍。有时候笔画长短可变,关键是笔意要连贯。纸上的断开可能只是表面,手的意念不能中断,这是写字的门道。
十一,说布局。下笔前要在心里有个总体构想,安排好每笔每块,让整体既稳重又能偶有新意。这里的“巧”是预先的计算,不是临时凑合。
十二,说大小的对比。行书里大字和小字要互相参考,不能都一样大小。大小对比能造节奏,让行间有起伏,章法更活。
颜把这十二条写清楚的同时,也记录了张旭写字时的一些具体表现。张写起来有两种极端:有时候像猛兽出笼,逆笔、涩势、连绵回绕,线条奇峭,仿佛要把笔挤出来;有时候又能把篆籀的笔法揉进草书里,笔质变得厚重、古拙。颜看着这些变化,既是为了记住技巧,也是想把张的精髓留给后来的人。
还有个细节很有画面感:张写字时的节奏。颜说张常常笑而不语,手一抬就写,旁边人看得眼睛都亮了,但要模仿却不容易。张那手劲、那回笔、那顿挫,全都在现场,嘴上说不清。颜反复去学、去看,把这些零碎的示范整理成条目,便有了这篇文字。
这篇小册子写成后,颜小心地收好,塞在袖中,后来交给怀素。怀素本想北上拜张为师,却赶上张已去世,好在有颜留下的这份记录,怀素才得以继承、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书风。整件事像个传声筒:张的技艺通过颜的记录传出去,又由怀素继续演化,成为后世学书的一条线索。最后那张纸被人传来传去,像一份手艺的口诀,既有技巧,也有现场的故事。
来源:淡泊的百灵鸟Qlcj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