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且礼乐穷而征伐起。征伐者,权之所由操也,而实分之所素定。惟一人控驭六合,行庆施恩之外,间有不尊王章,敢抗天威者,则命方伯数其罪、正其辜,而天讨行焉!此不得已而用师,固见赫濯①之声灵也,亦昭皇王之定分矣!
【原文】
征者上伐下也
魏谦亨
明征伐之意,名分有定矣!夫下有罪而上伐之征之,义也!惟天子得行于诸侯,名分有定,岂容轻言征乎?
魏谦亨《乡试硃卷》页码1
且礼乐穷而征伐起。征伐者,权之所由操也,而实分之所素定。惟一人控驭六合,行庆施恩之外,间有不尊王章,敢抗天威者,则命方伯数其罪、正其辜,而天讨行焉!此不得已而用师,固见赫濯①之声灵也,亦昭皇王之定分矣!
《春秋》一书,书“战”而不书“征”,其战亦彼此而已,何知上下?吾观《春秋》严上下之意,而知征之名有由起也。在圣人目击,时艰隐伤。夫毁冕裂冠,纪纲几于倒置。故匹夫奋笔,不过洁劝。威之大柄,归我明王。而义炳刑书,遂统强侯悍族②,莫逃天家之斧钺。
魏谦亨《乡试硃卷》页码2
而吾人生当晚近,深怵夫争雄角力,兵祸罔识所终。而深维乱原,安得追一统之隆规,屈此群丑。庶义昭圣武,即彼鲸吞蚕食③,孰抗王旅之熊罴!盖惟上下之分定,而征之名起焉。
然则所谓征者,岂漫然而伐之哉!砺山带河④,而后雅期与懿亲勋旧,共乐平康。不意事变相寻,竟起跋扈之状也。感之以恩,而冥顽不服;喻之以法,而形势敢抗。雨露之濡,易而为雷霆之厉。此义之所在,不敢姑息以养奸也。
贬爵削地⑤以还,亦尚冀革故鼎新,重邀渥眷,不意阴谋叵测,竟生觊觎之萌也。宽以俟之,而其焰愈张;急以持之,而其党弥固。生成之德,变而为肃杀之威,此义之所关,不敢纵恶以肆毒也。
魏谦亨《乡试硃卷》页码3
于以见居上驭下之宏模焉。元恶弗除,黎庶奚能向化?大憝⑥未靖,朝野共怀危疑。不得已而诏诰遥颁⑦,王畿无清人祈父之忧⑧,侯邦自有方叔、召虎之选。迨渠魁听命,而小怀大畏,莫敢干冒宸严也,运会不由此日隆哉!更足验上安下,全之盛轨焉。
王师不出,强藩恣其凭陵;丑虏幸逃,夷酋因而观望。不得已而敕书屡下,皇王有忧伤遣戍⑨之思,方伯已奋奏捷敌忾之功。迨兵气全销,而纳赆献琛,莫不恪遵王制也,声教不即此广被哉!
此征之意也。若敌国则异是矣!
魏谦亨《乡试硃卷》页码4
本房加批
议论通达,风度端凝。
【注释】
①赫濯:声灵赫濯,声灵指威望与神明,赫濯是形容光辉耀眼、不可侵犯的气势。
②强侯悍族:强大的诸侯和勇悍的家族。
③鲸吞蚕食:指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④砺山带河:山如砺石,河如衣带。语本比喻历时绵长而久远
⑤贬爵削地:降低爵位,削减封地
⑥ 憝:读dui。原文孰下加心字,字典词源均没找到此字,复求诸ai,亦未给出合理的答案。《尚书》有“元恶大憝”之句,憝,恶也。合乎文章本意,故疑为“憝”字之误。 “大憝未靖”与上句“元恶弗除”也形成天然对偶。
⑦遥颁:从遥远的地方颁布,强调其来源的遥远和权威性。
⑧清人祈父之忧:《诗经.郑风.清人》,揭露郑国国君不爱惜民众,久役人民于河上,兵众不满,纷纷逃役。《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祈父是负责守卫边防的司马,诗中描写卫士对司马失职的指责。
⑨忧伤遣戍:意思是忧虑哀伤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
【译文】
明白了征伐的意义,名分就有定论了。下位者有罪,上位者去讨伐征服,乃是正义之举。只有天子对诸侯才能行使这种权力。上下的名分早已确定,怎么能随意言“征”呢?
当礼乐教化走到尽头时,征伐便会随之而起。征伐虽然是由权力主宰,其本质却从来都是因名分而定。只有天子统御天下,行赏施恩外。偶有不遵王法,敢于违逆天威的,便命诸侯之长列举其罪,明正典刑,去代天行罚!这是不得已而用兵,既彰显了天子的显赫声威,也昭示了帝王定下的名分。
《春秋》这本书,记“战”而不记“征”,因为“战”是各诸侯国之间彼此用兵,如何划分上下?我从《春秋》看到的是严格区别上下等级,才知道“征”都是因缘由而起。圣人看到的是世事艰难,隐其伤痛。当时礼崩乐坏,纲纪失常,所以史官才秉笔直书,不过是正面的规劝。而用兵的权力归于天子,正义都彰显在刑法的条文之中,据此可以威慑强侯悍族,使之不能逃避天子的制裁。
而我们生活在近代,深恐各国之间的争霸较量,兵祸不知什么时候终结。只有仔细思考战乱的根源,怎么做才能恢复大一统的盛况,才能制服这些猖獗的势力。希望正义能够彰显盛朝的武功,面对那些鲸吞蚕食的敌人,谁能抵抗天子军队的威武之师!只有上下的名分确定了,而征伐的行动才能师出有名。
那么所谓征讨,岂能轻率的兴兵伐罪!山河稳固天下太平,本期望与宗亲功臣共享平安康乐。不料变故接连不断,竟发生了恃强抗拒的现象。本想以恩泽感化,却冥顽不服;晓之以法令告诫,反依势对抗。曾经润育万物的雨露,不得不转为严厉的雷霆手段。这是源于大义的驱使,不敢姑息养奸啊!
自贬爵削地以来,还寄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重新得到皇恩的眷顾。不料背后仍包藏祸心,竟然生出非分之想。宽容以待,气焰却更加嚣张;严厉制约,其党羽愈加巩固。宽大的恩德,最终化作了肃杀的威严。这是大义涉及的范围,不敢放任而荼毒天下啊!
由此可见,统御天下的宏韬伟略就在这里。首恶不除,百姓怎么能诚心归化?大乱未平,朝野都会陷入不安与疑虑之中。不得已诏令遥颁,对王城周围消除了像《清人》《祈父》一类的担忧,诸侯也自有如方叔、召虎般的良将可供选拔。等到贼首伏罪,则小民怀德,大人畏威,没有人再敢冒犯天威,国运怎能不由此而日益隆盛呢!更值得作为考察上层安定百姓,成全盛世效仿的典范。
王师不动,强藩便肆意侵凌;丑虏得脱,夷酋因此会驻足观望。不得已屡下敕令,天子有忧伤遣戍之念,封疆大吏已建克敌之功。等到烽烟尽散,则四方纳贡献宝,没有不恪守遵奉君王治理天下章典的啊,难道声威教化还不就此广泛传播吗!
这就是征讨的本意。如果对待敌国那就是另外一种形式了!
本房加批
议论通达,风度端凝。
来源:收获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