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央视最美国脸,两段婚姻无儿无女,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圆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04:00 1

摘要:《新闻联播》的镜头里,她身着挺括的职业装,语调平稳如钟摆,眼神里藏着阅尽世事的笃定 。

文|上野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新闻联播》的镜头里,她身着挺括的职业装,语调平稳如钟摆,眼神里藏着阅尽世事的笃定 。

26 年零失误的播音生涯,让她成为央视的金字招牌。

但镜头之外,这个被赞“最美国脸”的女人,曾三次在高考考场上折戟,两度在婚姻里寻觅,最终在世俗定义的“标准人生”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圆满。

谁说优秀人才都有一个漂亮的高考成绩?

李修平就是个“例外”。

高中文理分科那年,她受父亲工程师身份的影响,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理科。

这导致她在高三复习时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成绩也急速下滑。

而第一次高考成绩出来,与理想院校录取线只差几分的打击,反倒激发了她的斗志。

隔年,她重振旗鼓,卧室书桌上的台灯总是亮到深夜。

可没日没夜地埋头苦读,却被高考当天的突然腹痛打败。

最终发挥失常的她连保底的师范院校也没能考上。

这一次,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

第三次,她在母亲的建议下改报师范专业。

备考期间,她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每天睡眠甚至不足5个小时。

可她没想到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那一年师范专业报考人数激增,分数线也跟着水涨船高。

已经发挥稳定的她依旧以两分之差被理想院校拒之门外。

连续三次高考失利彻底击垮了李修平的斗志。

情绪跌入谷底的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续两天粒米未进。

直到班主任的一个建议,才将她从情绪的束缚中拉出。

“走艺考。”

班主任建议李修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艺术类招生。

她此前一直因艺考等同于捷径的外界说法,对艺考极为排斥。

但在母亲的劝说下,她还是来到了面试现场。

这一次,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

无论是她1米74的身高,还是温婉大气的外形都极为符合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标准。

终于在1983年,第四次高考之战中,她以超过录取线39分的成绩拿到录取通知书。

随着她正式踏入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命运的轨迹也随之改变。

02 被央视“挖墙脚”

大学四年时间里,李修平成了班上最努力的学生。

当其他同学肆意享受着大学带来的自由时,她却在自习室里度过周末。

这份努力在她临近毕业那年,为她带来了央视的橄榄枝。

但让人不解的是,她却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金饭碗”。

比起在央视这座理想殿堂中发光发热,她更想回到家乡的地方台。

只因在她看来,深入百姓的基层生活远比在演播厅念稿子更有挑战性。

而她本人也十分渴望为家乡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可她没想到的是,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央视,竟会对自己格外偏爱。

毕业后进入甘肃台的她从记者一路做到主持。

短短两年时间,她的名气便在播音主持界打响。

而如此亮眼的表现也引得央视二次向她发出邀约。

因不舍得放走核心人才,甘肃台的几位领导起初压下了央视的邀约。

直到央视人事处处长亲自拿来一纸调令,甘肃台才只好忍痛割爱。

进入央视后,她直接被调入《新闻联播》栏目组。

而她的表现也没有辜负央视的执着。

她不仅以最快的状态适应《新闻联播》的工作节奏。

并创下工作26年零失误的惊人纪录。

某次直播前,提词设备临时故障,但她却能凭借记忆流畅完成播报,甚至还在事后复盘写下3页突发事件应对心得。

并且在每天直播开始前一个小时,她都会对着镜子练习发音、纠正口型。

她对这份工作的敬业之心已经成了行业后辈心中的标杆。

但令她措手不及的是:用努力换来的事业成功,会成为她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在她进入央视之前,她便和工程师范宇组建了家庭。

那时的她很欣赏男方身上稳重踏实的品质,认为刚好能和自己的直爽性格互补。

但随着她进入央视,两人之间的气氛便开始有些不对劲。

起初,范宇还十分支持妻子的事业,并主动搬来北京陪伴。

但《新闻联播》的工作强度还是超出了范宇的预期。

日均12小时的工作时间、全年无休的职业状态。

种种因素之下,李修平逐渐忽略了妻子的身份。

而他没想到妻子竟然忙得连生孩子的念头都打消了。

这对于一直期待三口之家的丈夫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再后来,李修平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

外界开始议论起她的“不知名丈夫”。

听着外界“女强男弱”的讨论,范宇的脾气也一改往日。

曾经温和的他,面对妻子时变得越发不耐烦。

最终,这段婚姻在事业与家庭的无法平衡下走向终结。

离了婚的李修平,将情绪都“塞”进工作里。

原本对待工作就一丝不苟的她,成了台里的“拼命三娘”。

旁人只看到她像个完美的工作机器一样日复一日。

却无人发现深夜收工后,她落寞的背影。

李修平的母亲也不止一次地劝说女儿再找个人过日子。

但性格要强的她不愿意将婚姻妥协成搭伙过日子。

如果找不到三观契合的伴侣,她宁可与工作相伴一生。

好在这样极端的念头,很快被张春贤的出现打消。

04 不用妥协的婚姻

在李修平42岁那年,她意外遇到了大自己10岁的张春贤。

面对眼前这个谈吐不凡、性格沉稳的男人,李修平意识到春天来了。

两人初次见面便有相见恨晚之感。

从敦煌壁画到灌溉系统,两人的话题一路延伸仿佛没有终点。

这让曾与前夫相顾无言的她倍感欣喜。

在后续的交往中,李修平袒露内心对于生育的纠结。

而张春贤一句话则打消了她多年的心结。

“孩子不是婚姻的必需品,我们两个人过得开心就够了。”

这句话解开了她内心多年的心结。

也让她不再犹豫地和对方步入婚姻殿堂。

幸运的是,这一次她没再看错人。

她依旧在深夜下班,但家里永远有丈夫热好的饭菜;

她依旧会在工作压力大时发出抱怨,但丈夫总会在耐心听完后告诉她:“别和自己较劲。”

张春贤的细心与温柔让李修平在提及婚姻时,不再面带愁容,取而代之的是直达眼底的笑意。

那是感受到被爱之人才能露出的幸福微笑。

05 不设限的“人生赢家”

2015年,52岁的李修平告别了奋斗多年的《新闻联播》栏目。

但她并没就此停止奋斗在人生道路上的脚步。

而是转战幕后,将自己多年的岗位经验毫不保留地传给后辈。

当有人问她会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遗憾时。

她说:“那些听不见声音的小朋友,都喊我李妈妈。”

原来她早在2012年就和伙伴共同发起“爱的分贝”公益活动。

当她在工作过程中偶然接触到那些无力担负治疗费用的听障儿童后,救助的决心就在她心中萌芽。

截止2025年,“爱的分贝”已资助超过2000名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

她虽然一生无儿无女,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母亲”

她所培育的后辈,她所救助的儿童,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生命的延续呢?

从三次高考落榜的迷茫少女,到《新闻联播》主播台后的坚守者,再到听障儿童口中的 “李妈妈”,李修平的人生从未被应该怎样框定。

世人总爱用 “有无子女”“事业高低” 评判人生成败。

但李修平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康庄大道,从来不是复制他人的轨迹,而是在每一次选择中忠于内心 。

这份清醒与坚定,远比任何 标准答案都更动人。

62 岁的她,依旧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得从容且有力量。

部分参考资料:

揭李修平当年被“抢”进央视内幕,从甘肃到北京的转折——人民网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二线转战幕后——凤凰娱乐

李瑞英李修平等央视名主播洋县支教 给孩子送字典——华商网

来源:麒麟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