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虚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8:13 1

摘要:洛阳古称中国,如果你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洛阳13朝古都的称号,实打实的当首都的朝代也就那么五六个,而且大部分都是羸弱的朝代才在洛阳建都,洛阳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备胎的形式出现。

洛阳古称中国,如果你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洛阳13朝古都的称号,实打实的当首都的朝代也就那么五六个,而且大部分都是羸弱的朝代才在洛阳建都,洛阳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备胎的形式出现。

1、东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被犬戎消灭,周平王东迁洛阳建东周,这个时候的周王朝已经羸弱不堪,只能在春秋五霸“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苟延残喘,与西周时期周天子随意烹杀齐哀公的权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更悲哀的是,战国时期本来就不大的周王室,又分裂出来一个西周公国,这个时候的东周王室控制的地盘也就王宫附近一丢丢,这东周能算一个朝代都不好说,更别说东周首都,很明显,洛阳对周王朝来说就是一个备胎首都。

2、东汉、曹魏、西晋

直到东汉在洛阳建都,洛阳才算真正迎来了自己的都城时代,随后的曹魏、西晋均在洛阳建都,从东汉建立到西晋灭亡的290年间,洛阳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纸贵等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东汉被诸葛亮一句“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直接给否定了,曹魏、西晋都是短命王朝热衷于权利斗争,特别的西晋八王之乱造成的五胡乱华,给洛阳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匈奴、鲜卑、羯先后攻陷洛阳,“白骨蔽野,千里无鸡鸣”是那时候洛阳的悲惨写照,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洛阳已经衰败成了满地跑老虎,杳无人烟的地步,五胡乱华异族占领下的洛阳,对那时候的汉族来说就是东方的耶路撒冷。

3、北魏

经过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后,洛阳又极其幸运地迎来了北魏时代,北魏皇帝拓跋宏以南征为名,一屁股坐在洛阳,又一次开启了洛阳的辉煌时代,魏孝文帝在洛阳进行了彻底了汉化改革,改汉姓,推广佛教,龙门石窟就是北魏留给洛阳的珍贵遗产。

4、隋唐

隋唐时代的到来,也让洛阳迎来了新的辉煌,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已经无法承急剧载膨胀的人口,洛阳再次登上舞台中心,隋炀帝开始在洛阳营建新的都城,隋末乱局打乱了隋炀帝的布局。唐王朝同样面临着长安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唐朝的解决方案是长安做政治中心,洛阳做经济中心,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都、神都,特别是武则天时期政治中心也迁到了洛阳,洛阳也引来了新的巅峰,龙门石窟艺术水平最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建造的。由此可见,有唐300年来,洛阳一直都是以首都备份的地位存在。

6、宋之后

宋之前的五代,只有后唐把都城建在了洛阳,其余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是以洛阳为陪都,赵匡胤建立北宋,定洛阳为陪都称西京,鉴于都城开封为四战之地,以及为了避开晋王赵匡义的势力,一度打算迁都洛阳,被赵匡义一句“在德,不在险”,彻底否定了北宋在洛阳建都的可能性。从此开封取代洛阳,直至新中国成立,元、明、清三朝,洛阳仅为河南府(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市)治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已经衰落成了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市,尽管洛阳没有被选为省会,却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洛阳被选为新中国工业布局城市,一拖、轴承厂、玻璃厂等都是一五期间在洛阳建立起来的企业。现在的洛阳已经成长为了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在河南省的地位仅次于省会郑州。

从以上历史脉络来看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朝古都,这个毫无争议,如果陪都也能勉强算首都的话,还可以再加上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北宋、金,洛阳十三朝古都的说法,也勉强说得过去。至于夏都、商都之说,完全是不懂历史的人在凑数,夏都的说法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历史记载商八次迁都,并没有洛阳。

如果洛阳也是夏、商、西周的都城,那洛阳应该是十六朝古都才对,最保守洛阳应该是六朝古都,宽松一点应该是十三朝古都,其中六都城,七陪都,宽泛一点洛阳就是十六朝古都,貌似也说得过去。

来源:鸿鹄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