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一艘叫“河豚蔚蓝01”的船在安徽芜湖的长江边下了水,它不是普通货船,是全球第一艘能换电池的船,刚做完测试,说明中国内河航运真能靠换电跑起来,背后公司叫三点水新能源科技,老板叫郑天保,他们搞出一套新系统,一块电池四百三十度电,换一块只要五分钟,整
2025年4月,一艘叫“河豚蔚蓝01”的船在安徽芜湖的长江边下了水,它不是普通货船,是全球第一艘能换电池的船,刚做完测试,说明中国内河航运真能靠换电跑起来,背后公司叫三点水新能源科技,老板叫郑天保,他们搞出一套新系统,一块电池四百三十度电,换一块只要五分钟,整船六块电池,半小时全换完,以前等充电得五到八小时,现在泊位效率翻倍,一天能多装六艘船。
这船为啥叫“水运高铁”呢,因为它不靠岸充电了,以前船到码头得排队,一个泊位等十五艘船是常事,现在换电快,货、船、岸、云全连在一起,自动调度,这套系统是为合肥到芜湖这条线设计的,但别的地方也能用,最方便的是不用大吊车,也不挑码头,中国内河小码头多,分布也散,它正好能派上用场。
欧洲那边也在搞电动船,比如荷兰的ZES和ABB,用集装箱式的换电包,一次能换两千度电,但得靠大型港口和重型吊机,成本高,只能在主要港口用,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电池做成跟汽车一样大小,用移动换电车补电,不用改码头,手里有三百七十多项专利,还有二十三项环保认证,安全上也做了不少安排,有AI算法防过热,电芯还能主动降温,欧美喜欢集中做大项目,中国专做分散的小场景,全球内河绿色航运这块,以前没人干,现在中国先干起来了。
这船不只是船的事,它带起一整条产业链,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出口都跟着沾光,沿江的合肥、芜湖这些地方,转头就能做船舶配套,市场不小,到2028年换电设备能卖到一千二百亿,芯片、传感器、控制系统这些零件需求也往上走,国家还在推老旧船报废更新,到2028年内河新能源船得占三成以上,出口这块,它可能接上电动车、锂电池、光伏之后,成为第四个大方向。
不过问题摆在眼前,国际上还没统一电池换电的标准,现在全靠国内政策推着走,电池用完了怎么回收,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怎么算,这些都还没弄明白,很多小船公司搞不起数字化,运维成本能不能撑得住,要是以后国外也跟着做,会不会抢走中国的标准,这些都不是小事儿,得一件一件来。
“河豚蔚蓝01”下水那天,不少人只当是普通新闻,但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中国没跟着外国的路子走,我们有自己的码头,有自己的航线,有自己的运输节奏,靠着这些实实在在的条件,我们走出一条更贴近生活、更灵活的路,这条路不靠堆数量,靠的是把技术拆到最细的单元,铺到最广的角落,这才是中国制造转型里,最不起眼却最硬实的力量。
来源:星空一点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