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做客“品锦江”,解读成都文化源代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21:50 2

摘要:从“成都文化的源代码”,到透过茶馆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成都的底色从何而来?又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顽强地延续、智慧地适应生动地展开?这些命题在两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一本是历时三年精心校点的《成都通览》;一本是最新出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

从“成都文化的源代码”,到透过茶馆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成都的底色从何而来?又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顽强地延续、智慧地适应生动地展开?这些命题在两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一本是历时三年精心校点的《成都通览》;一本是最新出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以下简称《茶馆》)。10月21日下午,在锦江区东门市井龙门阵茶馆里,“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三季第十一场分享会举行,活动以“茶馆沸处 通览成都”为主题,邀请到《成都通览》校点者、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茶馆》作者、以新文化史、微观史研究享誉学界的王笛教授,同台对话搭建起一座文化之桥,向读者剖析百年成都的历史文化变迁。

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锦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四川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

东周社主讲人、活动主持 周东

读书会上,首先重磅亮相的是袁庭栋历时三年精心校点的完整版《成都通览》。“我相信,很多城市文化爱好者都读过这本书,要了解现在的成都,它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参考书。”袁庭栋首先向读者分享了该书编写者傅崇矩的故事。“傅崇矩是一名奇人,在他短短45岁的生命里,留下了各种书籍地图,估计在100种左右。”袁庭栋介绍,傅崇矩有很多“第一”的创举:创办《启蒙通俗报》《四川官报》,以及在昌福馆街设立了公共阅览室“华洋书报流通处”。不仅如此,傅崇矩还在成都做地图、做地球仪、放电影,是第一个打广告、卖彩票的人,他编写《成都通览》的初衷是“开通风气,启迪民智”,旨在“使外人一览而知成都之概”。

《成都通览》校点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袁庭栋

如今,袁庭栋已耄耋之年,为何还要如此费劲地对已重版三次的《成都通览》再次校点?读书会上,他坦言,此前自己校点的1987年版本受限于各种原因和现实条件,出现了一些差错和疏漏。再次校点重版,是为了弥补此前的遗憾。

在袁庭栋看来,傅崇矩尽管一生历经艰辛,事业多次失败,但仍然坚持创作,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有次一位朋友介绍他去松潘干点事,他把每天路上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回来后写成了《松潘游记》。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调查、记录、创作,是一个悲情主义的伟大人物。”袁庭栋说。

袁庭栋展示傅崇矩所制地图的复印版图纸

当天,傅崇矩的孙女傅翠娥女士也来到现场。“我非常钦佩,也很感谢袁庭栋先生,在八十多岁的年纪还尽心尽力地再次校点《成都通览》,相信我的爷爷会感到欣慰。”傅女士说,她也希望能够继续传承爷爷留下的文化遗产,尽最大能力配合研究者。

《成都通览》作者傅崇矩孙女 傅翠娥

聊到茶馆,这个成都人最为熟悉的,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王笛为它写了两部作品。分别是《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和《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茶馆就好比一扇窗户,我们可以通过茶馆,了解国家、民众、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王笛说,事实上,在撰写《茶馆》关于历史的部分时,他也参考了傅崇矩、李劼人等前辈的作品。

《茶馆》作者、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 王笛

读书会现场,在听袁庭栋讲述自己校点《成都通览》的心路历程时,王笛也有许多感悟。“其实,在写《茶馆》时,我就参考了1987年巴蜀书社的那版《成都通览》。”王笛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关于成都、关于四川的书籍,参考的资料中最主要就来自于《成都通览》。在他看来,这本书对于后续研究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主持人周东与袁庭栋、王笛现场对谈

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也对王笛有所影响。“李劼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时代变迁用方言记录下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王笛说,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选取了一些内容,作为作品补充和丰富细节的佐证。

现场多名读者踊跃提问,与两位嘉宾围绕数字化浪潮下纸质书的未来、成都建筑风格的变迁、如何看待历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有读者问到,成都如今有许多复刻老茶馆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延续文化,生命力能够持续多久?王笛回答说,在他看来,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成都的文化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保留多久,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场观众

活动最后,主办方向两位嘉宾赠送了《品锦江》系列书籍并合影留念。主办方相关负责人现场表示,“品锦江”作为锦江区近年来打造的文化传播品牌,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到广大读者身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让大家感受到“书香常伴左右,文化即是生活”。

主办方向两位嘉宾赠送《品锦江》系列书籍

活动结束后,袁庭栋、王笛还走进李劼人故居纪念馆,驻足于“菱窠” 的青砖黛瓦间,在丰富的馆藏史料、文物里追忆文学大师的锦江岁月。“我早就知道李劼人故居,今天还是头回来。以前靠他的小说研究成都街头文化、茶馆,他用方言写真实街名、店名,填补了历史日常细节空白。现在看到他的住处、藏书、家具,把抽象的认知变鲜活了,拉近了和他生活世界的距离。”王笛感慨道,“成都要继续大力挖掘茶馆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靠老建筑保护修缮,还要靠书籍、报刊等‘软东西’,让成都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彰显”。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