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误解千年,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看看外国如何评价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22:55 2

摘要:663年秋,朝鲜半岛西南的一条江口,倭国海军的旗舰还没来得及调整阵型,就被唐军的巨舰一头撞上。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663年秋,朝鲜半岛西南的一条江口,国海军的旗舰还没来得及调整阵型,就被唐军的巨舰一头撞上。

火油、箭矢、冲撞,没几轮下来,倭国人就彻底乱了阵脚。

那会儿的日本,还叫“倭”。

他们以为自己海军强,结果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一仗打完,日本几十年不敢再提“对抗”两个字。

这场名叫“白江口之战”的战役背后,站着一个不太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李治,唐高宗。

说起来,李治的存在感确实不算高。

很多人记得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却想不起来他到底做过什么。

可实际上,很多让人以为是“别人干的”事,全都和他有直接关系。

就拿这场战争来说,别看战场上是苏定方在指挥,真正拍板的人,是李治。

那时候,新罗向唐朝求援,说高句丽和百济联手要灭它。

李治当时刚刚掌握实权不久,内政刚稳,便决定借这场仗立威。

他没有选择直接打高句丽,而是先剪掉它的羽翼——百济。

百济的国君一看打不过,立刻向倭国求助。

对方也没多想,直接派了上百艘战舰过来。

可谁也没想到,唐军用的是巨舰,横冲直撞,一路推进,海上的倭军根本没法应对。

加上弓箭手、火攻,倭军全线溃败。

这仗一打完,日本吓得几十年不敢再插手半岛事务,转头开始派“遣唐使”来取经学艺。

那时候日本人认定了一件事:唐朝,是打不得的。

不过,说李治只靠打仗立威,也不太完整。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是能在风雨飘摇的时候稳住局面。

而这事,还得从他还是皇子的时候说起。

李世民在位时,太子原本是李承乾。

这个人聪明,但脾气暴躁,后来因为筹划兵谏,被废了。

紧接着,李泰成了热门人选。

李泰会来事儿,说得好听,嘴甜,表面一套一套的。

可惜演得太过,反而让人起疑。

李治基本不说话,倒是时不时在父皇面前掉两滴眼泪,说“哥哥欺负我”。

这事听起来像个小孩子抱怨,可是在那个宫廷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里,有时候装弱,比逞强更有用。

李世民一直认为李治最孝顺,最老实。

后来褚遂良也提醒说:“魏王说将来要‘杀子传弟’,这话怎么听都不靠谱。

哪有父亲真的愿意杀儿子的?”李世民这才开始怀疑李泰的动机。

再加上长孙无忌等人的力荐,李治被立为太子。

那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这孩子没什么主见,软得像团面。

可是后来才发现,他不光心里有数,而且藏得深、忍得住。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顺利即位。

可问题来了:那些辅政大臣,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没有一个是真正听他话的。

表面上尊皇上,实际上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李治很清楚,自己必须找个切口,把这些人从朝堂上挪走。

武则天,成了他的关键一步。

她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

李世民死后,按制度她应该出家为尼。

李治却悄悄把她接回宫,册封为昭仪。

不少大臣反对,他不理。

后来又立她为皇后,反对声音更大,他还是顶着压力推了下去。

这不是冲动,更不是被“美色迷惑”。

那会儿武则天家族的背景很强,母亲是弘农杨氏,在朝中有不少人脉。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手段,也愿意替他出头。

李治很清楚,这些功臣是老一辈的,关系盘根错节,凭他一人清理不动。

但武则天不怕这些人,也不欠他们什么人情。

于是,李治放手让她去做。

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一个个被贬、被斥,势力被瓦解。

这场权力更替,李治始终站在幕后。

他没正面下手,却把朝局重新梳理得清清楚楚。

可惜的是,他身体一直不好。

长期患病,常年头晕、咳嗽,后来发展到几乎不能亲自处理政务。

很多时候他要靠别人“代笔”,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有人说他是被武则天架空了。

可如果真是这样,武则天怎么会一直都不敢越界?直到李治去世,武则天也没动过“称帝”的念头。

她真正迈出那一步,是李治死后几年,儿子软弱、朝臣无力,她才彻底接管。

李治在时,她最多做“代政皇后”。

说到西域这块,李治也没闲着。

那时候突厥势力还很强,常年在西北闹事。

唐军多次出征,李治亲自定策略,任命将帅,打了不少胜仗。

突厥被打怕了,部分部族选择南下归附,李治也大气,不仅接纳,还允许他们入朝为官。

这在当时不算常见。

很多人认为蛮夷不可用,但李治看得更远。

他明白,要稳住西域,不能只靠打,更得靠融合。

不过也不是所有突厥人都愿意俯首称臣。

有些干脆西迁,辗转进入中亚、西亚,最后定居在安纳托利亚半岛。

几百年后,他们的后代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这个帝国后来灭了拜占庭,成了欧洲头疼了几百年的存在。

谁能想到,他们的祖先,曾经是唐朝的手下败将。

回到李治,晚年确实不算风光。

他身体越来越差,太子年幼,朝政大事基本都交给了武则天。

等他去世,武则天掌握实权,最终称帝。

很多后来的史书,是按照武则天的政治需要写的。

她当然不希望李治的功绩被记住。

再加上李世民太强,武则天太有话题性,李治被夹在中间,自然显得没那么起眼。

可如果认真翻查史料,会发现他做的事一点也不小。

灭百济、破倭舰、平突厥、夺实权。

他从来不是个“温顺”的皇帝,只是比别人更会藏、更能忍。

从他死后开始,大家更习惯把他叫“武则天的丈夫”。

参考资料:

杨际开,《唐高宗传》,中华书局,2013年。

李德裕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刘昫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

黄永年,《隋唐五代史讲义》,中华书局,2001年。

来源:老吴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