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僖宗中和元年(881 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的一条小路上,21 岁的王审知正挑着一担盐赶路。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肩上的扁担压得咯吱响 —— 这是他谋生的营生,也是那个灾荒年代里,无数底层人的生存常态。谁也想不到,十年后,这个卖盐的年轻人会成为福建的 “闽王”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 年),河南光州固始县的一条小路上,21 岁的王审知正挑着一担盐赶路。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肩上的扁担压得咯吱响 —— 这是他谋生的营生,也是那个灾荒年代里,无数底层人的生存常态。谁也想不到,十年后,这个卖盐的年轻人会成为福建的 “闽王”,在五代乱世里撑起一方天地。
王审知的命运转折,始于一场起义。同年,黄巢起义军横扫中原,光州刺史王绪趁机拉起一支队伍,招兵买马。王审知的哥哥王潮,本是县里的小吏,因看不惯官府欺压百姓,带着弟弟审知、审邽一起投奔了王绪。《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王潮,光州固始人也。世以农为业。潮少为县吏,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
王审知在军中很快崭露头角。他不仅力气大、会打仗,还懂谋略 —— 有次队伍被唐军围困,粮草断绝,是他提议 “声东击西”,假装攻打东边城门,实则从西边突围,最终让队伍脱险。王绪很看重他,常说:“审知这小子,是块带兵的料。” 可王绪心胸狭隘,后来见王潮兄弟威望越来越高,竟想除掉他们。
关键时刻,王审知帮哥哥稳住了局面。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年),王绪带着队伍南下福建,途中因粮草不足,下令 “凡有老弱病残者,一律舍弃”。王潮的母亲也在队伍里,王潮不忍抛弃母亲,王绪便以此为借口要杀他。王审知立刻挡在哥哥身前,对王绪说:“将军若杀我兄,我愿代兄而死!将士们跟着将军南下,本是为了活命,若将军滥杀无辜,谁还愿意跟着您?”
这番话让将士们纷纷附和,王绪只好作罢。但经此一事,王潮兄弟知道王绪不可共事。不久后,在王审知的策划下,将士们发动兵变,囚禁了王绪,推举王潮为新首领。《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记载:“绪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 潮因说其众,囚绪,绪自杀。众推潮为主。” 从此,王氏兄弟开始了经营福建的征程。
当时的福建,四分五裂,各地豪强割据,百姓苦不堪言。王潮带着队伍一路南下,先攻克了泉州,又向福州进军。王审知在每次战役中都冲锋在前,立下汗马功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 年),王氏兄弟攻打福州时,遇到了当地豪强陈岩的抵抗。陈岩手下有个将领叫范晖,为人残暴,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王审知知道硬攻不行,便想出了 “攻心” 之计 —— 他让士兵在福州城外喊话,说 “我们是来为民除害的,只要范晖投降,就饶他一命”,还派人给城里的百姓送粮食。百姓们纷纷响应,偷偷打开城门,让王氏兄弟的队伍进城。范晖见大势已去,只好自杀。
攻克福州后,王潮成为福建观察使,统一了福建大部分地区。他任命王审知为副使,让他负责军事。王审知做事谨慎,每次打仗前都会先了解敌情,从不盲目进攻;对待百姓也很宽厚,规定 “士兵不得抢掠百姓财物,违者斩”。《福建通志・卷二十六》记载:“审知治军严,所过不扰,百姓安之。”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 年),王潮病重,临终前他没有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王审知。他对王审知说:“福建是我们兄弟一起打下来的,你比我的儿子更有能力守住这里,你一定要好好治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同年,王审知被朝廷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正式成为福建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中原,早已乱成一团 —— 朱温杀唐昭宗,建立后梁;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河东,与朱温对抗。而福建在王审知的治理下,却逐渐稳定下来。有人劝王审知 “称帝”,他却摇头说:“我是唐朝的臣子,只要能守住福建,让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就够了。” 直到后梁开平三年(909 年),朱温封王审知为 “闽王”,他才接受了这个封号,建立了 “闽国”。
成为闽王后,王审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保境安民”。当时周边的吴越、南汉等政权都想吞并福建,王审知一边派人跟这些政权搞好关系,避免战争;一边加强军队建设,在福建边境修建防御工事。《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记载:“审知岁遣使朝梁,又遣使入贡于唐,然于梁亦无叛意,特保境而已。”
在经济上,王审知很有远见。福建多山少田,他便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比如在福州修建 “西湖”,灌溉周边农田;在泉州疏浚 “晋江”,方便船只航行。他还重视海上贸易,当时泉州港因为战乱,早已萧条,王审知派人修复港口,鼓励商人跟东南亚、印度等地做生意。《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审知起自陇亩,知民间疾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又好礼下士,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岁有巨船至,市易甚盛。”
现在泉州开元寺里,还保存着一根 “镇国塔”(东塔)的残柱,上面刻着 “唐天佑三年(906 年),王审知造” 的字样 —— 这是当时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见证。据史料记载,当时泉州港的船只,能载着丝绸、瓷器,远航到波斯、阿拉伯等地,再把香料、珠宝运回福建,福建的经济也因此越来越发达。
王审知还特别节俭。他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吃饭也只有几道菜,从不浪费。有次手下人给他送了一把金制的椅子,他当场就把椅子摔了,说:“现在百姓还在受苦,我怎么能贪图享受?” 他还规定,官员不得贪污受贿,违者严惩。在他的治理下,福建的官员大多清廉,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很多。《十国春秋》评价他:“审知俭约,常蹑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
在文化上,王审知也做了不少贡献。他在福州、泉州等地建立学校,聘请有名的学者来讲学;还派人收集图书,保存了许多因战乱流失的典籍。当时有个叫徐寅的诗人,因为战乱逃到福建,王审知不仅收留了他,还让他担任官职,徐寅后来写了很多赞美福建的诗,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 “乱世中的桃源”。
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64 岁的王审知病重。临终前,他召来儿子王延翰,嘱咐道:“福建能有今天的安宁,不容易。你继位后,一定要守住祖宗的基业,不要跟周边政权打仗,更不要贪图享乐,要好好对待百姓。” 同年十二月,王审知去世,后唐追封他为 “忠懿王”。
王审知去世后,闽国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闽国最终在公元 945 年被南唐灭亡。但福建人一直没有忘记王审知,在福州、泉州等地,百姓们为他修建了 “闽王祠”,每年都去祭拜。现在福州的 “闽王祠” 里,还保存着一块《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上面刻着王审知治理福建的功绩,这是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朝廷为表彰他而立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王审知的影响,还体现在福建的发展史上。他统治福建的 28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福建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他推动的海上贸易,让泉州成为后来的 “东方第一大港”;他重视农业和水利,为福建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他保护文化,让福建的文化在乱世中得以传承。直到今天,福建人还称他为 “开闽王”,认为他是福建发展的 “奠基人” 之一。
对于王审知的一生,历史学家们评价很高。《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说:“审知在闽,甚有善政,民赖以安。” 意思是王审知在福建的治理很好,百姓依靠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十国春秋》的作者吴任臣也说:“闽自审知,疆土始定,民始有生业,虽偏据一方,而政教号令,实为当时之冠。”
王审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身处乱世,却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争权夺利、滥杀无辜,而是选择 “保境安民”,用自己的能力守护一方百姓。他出身底层,懂得百姓的疾苦,所以能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有远见,知道海上贸易能让福建富强,所以大力推动;他节俭自律,为官员树立了榜样。
在五代十国那个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的混乱年代,王审知就像一股清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英雄,不是能打赢多少仗、占领多少土地,而是能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来源:酥糖去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