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市蒲江县的一个标准柑橘示范园里,最近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稀奇事:技术负责人唐达孟种了20年水果,头一回指挥着水稻收割机开进了他的果园。
在成都市蒲江县的一个标准柑橘示范园里,最近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稀奇事:技术负责人唐达孟种了20年水果,头一回指挥着水稻收割机开进了他的果园。
柑橘林下稻的收获现场。
稻谷收割机为什么开进柑橘园?这背后,藏着一项让土地“增产”又“增收”的智慧农业新模式——“橘稻套作”。
科普
何为“橘稻套作”?
简单说,就是在起垄栽培的柑橘幼树(树龄2-3年,树冠尚未长开)行间,见缝插针地播种一种特殊的节水抗旱稻。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高效利用:解决了幼龄果园行间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
以稻抑草:水稻生长有效抑制了恶性杂草,省下巨额除草人工费。
改良土壤:稻谷根系能改良旱作土壤,秸秆还田后还能提升地力。
缓解争地:巧妙化解了果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
破局之路
从被笑话到亩产近900斤
一开始,蒲江县西来镇敦厚社区的“两个替代”零农残县级示范柑橘基地里,技术负责人唐达孟在果园里种水稻的行为,并没被周围的果农们理解,有的甚至跑来笑话他:“蒲江种柑子几十年,出了个老稻农,你整得‘洋盘’。”但唐达孟不搭理他们。
柑橘林下,种上了节水抗旱稻。
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张帆的指导下,他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利用柑橘基地前期已建好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水肥及植保管理。从耕种到防治,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所有的质疑,在测产当天烟消云散。所选田块折合亩产达到了447公斤!对于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来说,这个成绩已相当可观。唐达孟信心满满地表示:“明年我们有信心突破500公斤!”
算好两笔账
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对于果园管理者来说,除草是块“心病”。唐达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的150亩果园,往年请6个工人专门除草,一年人工费可能高达20万元。
“种了节水抗旱稻,有效控制了杂草,这笔钱就省下来了!”唐达孟美滋滋地说。
更让他开心的是,通过水肥一体设备喷灌系统,水肥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此外,稻谷的根系还能持续改良旱作土壤,减少果园水土流失。细密稻田如毯子覆盖在土层上,调节田间温湿度,形成互利生态小循环,稻谷机收时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后,土壤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先进模式多点开花
藏一亿斤增产空间
这一创新模式并非孤例。在300公里外的雅安市石棉县美罗镇,村民帅蓉家的百亩柑橘林里,同样上演着“陇上柑橘,树下稻谷”的和谐景象。
柑橘林下,种上了节水抗旱稻。
据统计,目前石棉县已有近500户农户参与种植,总面积达500亩。
专家指出,四川柑橘种植面积超400万亩,其中处于幼龄期的有20万至30万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张帆主任算了笔账:如果全省推广这种模式,理论上有望为四川增加1亿斤粮食产量!
记者手记:果园里的“增粮策”
“天府粮仓”的扩容,离不开对现有耕地的精耕细作与模式创新。蒲江县橘稻套作的实践,是向空间要面积、向复合种植要产量的智慧,巧妙化解了“粮经争地”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建立追求生态循环、资源高效的系统工程。以稻抑草、改良土壤、水肥共享,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生态效益。
热门视频
撰稿: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宇君
编辑:张雪
校对:罗敏
审核:邓嗣华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