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阿迪达斯的羽绒服被爆是雪中飞代工的,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直言不如直接买雪中飞。
大家好,我是奕见。
天气开始转冷,又到了羽绒服畅销的季节。
最近,阿迪达斯的羽绒服被爆是雪中飞代工的,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直言不如直接买雪中飞。
对此,阿迪的客服回应称:所售产品均具备质量保障。
这回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但阿迪也只能这样回复,不可能直说:阿迪是品牌,有品牌溢价是正常的,请您理解一下吧。
大家也别骂阿迪达斯了,贴牌代工太正常了,起码阿迪达斯找的代工厂还算是靠谱的。
现代商业世界里,品牌方与生产方分离,是一种极其普遍和高效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工。
把时间倒回十几年前,当时很多人买笔记本电脑,只认IBM。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那台“IBM ThinkPad”,很大概率是由伟创力的代工厂生产的。
后来联想收购了ThinkPad,生产线也依然是这些全球顶级的代工厂。
苹果手机iPhone,由富士康、和硕等工厂代工。
苹果公司专注于设计、研发和生态建设,将最繁琐的制造环节交给最专业的伙伴。
没人会觉得买了一部富士康制造的iPhone就亏了,因为我们买的是苹果这个品牌带来的综合体验。
耐克自己几乎不设工厂,它的产品遍布全球各地的代工厂。
你脚上那双气垫跑鞋,很可能就来自越南或中国的一家制鞋巨头。
特斯拉早期的电池、零部件大量采购自松下、LG等,由其他工厂代工生产部分组件,但这也不影响它成为电动车领域的标杆。
所以,阿迪达斯找雪中飞代工,其实也没啥问题。
雪中飞是国内知名的羽绒服制造商,拥有成熟的生产线和品控标准,由它来生产,恰恰保证了这款羽绒服的基本工艺和质量底线。
如果阿迪找一个不知名的代工厂,那问题才大。
大家之所以会骂,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对品牌溢价的困惑与不满。
参数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贴上不同的标,价格就能差上一截,凭什么呢?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它的背后凝结了大量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本。
品牌方,其实也不是简单地找家工厂贴个标就完事了的。
阿迪达斯有庞大的设计团队,研究每年的流行趋势、颜色、版型、面料科技,比如它的Climaheat热循环保暖科技。
这些设计研发费用,是雪中飞作为制造商不需要承担的。
同时,品牌方会有自己一套严于国家标准的品控体系,对代工厂出的产品进行抽检,确保符合品牌调性。
这部分的管理和监督成本,同样不菲。
这是实打实对客户有益的成本。
也有大家看不到的成本。
比如说它请明星代言、赞助顶级体育赛事、在各大平台投广告。
这些每年数以亿计计的营销费用,最终会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上。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都会算在消费者身上。
在代工厂的自有品牌是没有这些成本的。
买阿迪达斯,买的是它的设计、它的品牌形象、它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以及它提供的购物保障。
买雪中飞,买的是它作为制造商对原料的极致堆料和性价比。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逻辑,无高下之分,只看你更需要什么。
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消费就可以更理性了。
如果认可一个品牌的设计、文化、科技,并且享受它带来的服务和心理溢价,那么为此多花一些钱,是完全合理且自愿的行为。
就像有人愿意花几万买奢侈品包包,它装东西的功能和几百块的包没区别,但带来的情绪价值是不同的。
如果不在乎品牌,追求务实。
那可以选择大牌平替,性价比更高,更低的价格也能得到差不多的体验。
很多人不买iPhone,购买同样由富士康代工的小米、荣耀手机,用更低的价格获得了相近的工艺和更高的配置。
也是不错的体验。
所以,别再骂阿迪达斯了。
它找雪中飞代工,是正常的产业分工,它卖得比雪中飞贵,是品牌商业模式的必然。
所以,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阿迪还是雪中飞呢?
我是奕见,3年自媒体创业,10年写作生涯,只做一件事:深挖互联网人物、品牌、事件背后的故事!谢谢你看我的文章,下次见!
来源:科技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