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到一篇金融时报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吉尔斯,这家伙是伦敦大学学院的政策实验室荣誉教授,还在金融时报干了快20年,专管经济评论。他这篇文章直接点名美国,说对不起啊,中国经济规模早超你们了。吉尔斯写得挺直白的,数据全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感觉他憋了好久才发出
最近看到一篇金融时报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吉尔斯,这家伙是伦敦大学学院的政策实验室荣誉教授,还在金融时报干了快20年,专管经济评论。他这篇文章直接点名美国,说对不起啊,中国经济规模早超你们了。吉尔斯写得挺直白的,数据全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感觉他憋了好久才发出来。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7年就拉开差距,现在比美国大22%。这不是随便说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7年那会儿正好是特朗普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中国就悄无声地超过去了。
为什么用购买力平价而不是市场汇率呢?吉尔斯解释得很清楚,市场汇率这玩意儿太不靠谱了,它总爱玩数字游戏。比如,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5.2%,听着牛,但11月经济收缩30%,这数字是用欧元或人民币换算的。要是用美元,美国永远是老大,中国只能排第二。可这有什么用?吉尔斯举例,英国央行前行长马克·卡尼说过,2010年前英国经济相当于德国的90%,到2022年底降到70%,不是英国衰退或德国飞跃,就是英镑对欧元汇率跌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也说过,2008年欧盟经济超美国,但现在美国超欧盟31%,全靠美元反弹。
再看日本,市场汇率算法下,日本今年可能把第三大经济体让给德国,但实际印度早排第三了。这些例子说明,市场汇率忽略了货币实际能买啥。购买力平价不一样,它看货币在国内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吉尔斯说,虽然不完美,但比名义GDP靠谱多了,尤其比军事实力。解放军花的是人民币,不是美元,所以纠结名义GDP没啥意义。
数据上,2010年中国电力产量超美国,2016到2022年中国增长45%,美国基本原地踏步。这些实打实的证据支持中国经济更强。吉尔斯觉得,西方人总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曲线无限接近美国但永不交汇,全因美元汇率这堵墙。美国人爱当老大,中国人爱藏着掖着,双方都觉得安全。英国19世纪丢了经济霸主地位,还自大好一阵子。美国现在也这样,否认事实帮他们建心理堡垒。中国呢,不想出头鸟,就不用管气候变化、债务和全球安全这些麻烦事儿。欧洲人喜欢强调落后,好推动改革。但吉尔斯警告,错比较会导致错决策。欧盟想再当老大?欧洲央行升利率、欧元升值就行,但那只是假象,掩盖不了衰退。
文章一发,引起了很大的热度以及讨论。2023年12月6日,Arnaud Bertrand在推特分享,几天内浏览超35万,转发1600多,点赞4200个。评论区各种观点,有人说美国制裁太少,不然中国咋长这么快;有人比两国经济基础,中国重实体、生产、出口,美国靠服务、金融、国防。有人提,美国GDP大头是利息和财务费用,中国东西在美国卖高价,这不公平。金融时报评论区450多条回复,大多骂吉尔斯不懂经济学,说中国GDP不计债务,人为夸大,数据不可靠。编辑后来关了评论区。
吉尔斯没闲着,12月7日在推特回应,贴电力产量图,说中国从2016年起没落后迹象。他列汇率误导后果:英国脱欧没导致20%相对衰退,欧盟没丢三分之一规模,日本没让位德国。事件没停,2024年1月4日Daniel Twining发文,说中国经济只占美国66%。1月25日Hal Brands写美国优势扩大。吉尔斯继续工作,2024年中期参加播客,谈中美贸易,强调汇率比较傻。
到2025年,争议淡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全球增长3.2%,上调0.4%。吉尔斯10月14日发新文,分析全球经济悖论,引用中国趋势,重申购买力平价重要。10月15日左右,他写福利系统,9月23日谈美国政策,隐含汇率警示。
为什么中国不认?吉尔斯觉得中国人偏好闷声发大财,不爱当出头鸟。西方想拉中国分担责任,但中国专注自己发展。按PPP,中国领先,但名义GDP美国还大。中国不想扛全球领导旗,免得卷入麻烦。美国否认事实,维持优越感。吉尔斯像在抱怨,中国咋不早点承认,让西方醒醒神。
经济规模不是比谁钱多,而是谁实际产出强。中国产钢、车、手机多,美国金融服务牛。但PPP显示,中国买东西更实惠,经济体量大。西方媒体总炒中国崩溃论,但数据摆着。吉尔斯这文像戳破气球,提醒大家别自欺欺人。
来源:周大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