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气象台21日6时的监测数据显示,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持续南下,这已经是16日以来影响山东的第二波冷空气,两次"接力"让过程降温幅度达到8~12℃。
大家中午好,今天是2025年10月21号,农历九月初一——这个被老辈人视作"秋末气候分水岭"的特殊日子。
今早出门的朋友想必已经感受到了刺骨寒意:德州、滨州的最低温跌到3℃,鲁中山区的菜叶上结了层薄霜,连沿海的青岛都刮起了6级北风,阵风直扑9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天后的10月23号才到霜降节气,可山东的霜却早来了十多天,加上今天这万里晴空,正好撞上"霜降早,来年荒""九月初一怕天晴"的老话。
中央气象台21日6时的监测数据显示,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持续南下,这已经是16日以来影响山东的第二波冷空气,两次"接力"让过程降温幅度达到8~12℃。
21-22日:晴冷加剧,这两天全省维持晴好天气,但"晴冷"特征会更突出。21日夜间到22日清晨,霜冻范围将从鲁西北、鲁中山区扩展到潍坊、临沂的部分乡镇,最低温可能跌至1℃,济南的局部区域甚至会刷新今年入秋以来的气温新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半岛地区的风力依然强劲,烟台、威海的北风保持4-5级,阵风可达8-9级。
10月23号霜降当天,全省依旧以晴转多云为主,最高温小幅回升到15℃左右,霜冻范围缩小到鲁中山区局部。从气象雷达图能看到,南方的暖湿气流正缓慢北移,在24号开始与北方冷空气在山东上空交汇,天空会逐渐由多云转阴天,风力也会从北风转为南风,湿度明显上升。
25号全省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从鲁中南开始,小雨会逐渐蔓延到全省,降水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预计全天都有零星小雨。伴随降水的还有新一轮降温,最高温会从15℃跌回12℃左右,最低温维持在6-8℃,不过这次降温不会出现霜冻,毕竟雨水也是有"保温"作用的。
老话的逻辑是早霜会冻死作物,但现代气象学发现,早霜的影响主要看"持续时间"和"作物阶段"。今年的早霜虽然来得早,但只是"间歇性"的,23号霜降后气温会短暂回暖,而且当前山东的玉米、大豆等秋作物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受影响的主要是晚播的冬小麦。不过早霜确实预示着冬季可能偏冷,冬小麦播种后要注意保墒,提高抗寒能力。
再看"九月初一晴"的说法,农谚里有"九月初一晴,来春雨雪多"和"九月初一晴,小麦多收几担"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这其实是地域差异导致的——山东属于北方,九月初一晴往往意味着冬季雨雪偏少,春季冷暖气流交汇更剧烈,容易出现倒春寒,但同时晴天利于秋粮晾晒,减少霉变损失。从目前的气候趋势看,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冬季偏暖的概率较大,春季降水可能偏多,但现代灌溉技术和品种改良已经能有效应对,"乞丐遍地行"的说法早就过时了。
不过农谚的核心价值在于"预警意识"——它提醒我们关注"早霜"背后的气候异常,提前做好冬季防寒和春季防倒春寒的准备;关注"初一晴"带来的降水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正是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也是我们今天还在流传农谚的原因。
1. 防霜冻:21-22日夜间,给露天蔬菜、果树幼苗覆盖保温膜,或者在田边点燃秸秆(注意防火),利用烟雾减少热量散失。
2. 抢收储:23-24日晴天,抓紧收割白菜、萝卜等露天蔬菜,收回家后晾晒1-2天再储存,能延长保质期。
3. 防渍涝:25日降雨前,给鲁南、鲁西南的农田挖好排水沟,深度至少30厘米,避免雨水积涝伤根。
九月初一的晴,霜降前的霜,25号的雨,这些看似独立的天气现象,其实是大气环流的"连续剧"。老辈人的农谚,现代的气象雷达,本质上都是在解读自然的密码。
来源:暖风@ds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