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有几个名字彻底消失在了人世间,他们不是被命运赶跑,也不是走得无声无息——而是被判了极刑。你要说人命关天,这确实是关天的事,可这“天”有时候也只是一张判决书那么厚,夜里想想,很难说谁是彻底的赢家。说这些、翻这些案子,其实挺沉重的。有时候都忍不住问
2023年9月,有几个名字彻底消失在了人世间,他们不是被命运赶跑,也不是走得无声无息——而是被判了极刑。你要说人命关天,这确实是关天的事,可这“天”有时候也只是一张判决书那么厚,夜里想想,很难说谁是彻底的赢家。说这些、翻这些案子,其实挺沉重的。有时候都忍不住问一句:这些走到绝路上的人,难道没有一刻犹豫,没有一个清醒的亲人拉住?但事实总不往善良的方向拐。
那是一个有些闷热的九月,8个案子,8桩人间惨剧,扎在社会神经最敏感的地方。案卷翻开,有的案犯像是早就没有退路,甚至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哪一天走上了绝路。我们不方便写出名字,主要是他们家人,这些人在判下来那一刻,或许是哭得晕头转向,也或许冷静得出奇。人性到底复杂,有时候一个案子里,两种情绪都能同时出现。
你说判死刑这事——自打用注射而不是一枪毙命后,很多人觉得“人道”了。但话说回来,只要判到极刑,怎么做也不算温柔。枪决还是注射,多少有点像世道变化的一个缩影。去年9月,这两种方式又各自“出手”,虽然从案卷上看,一类案子能走到枪毙,真是罪恶滔天;剩下那些,就算是用药剂送走,也不是什么轻描淡写。
我记得有个案子,是个年轻小伙,22岁。家里人没人想到他会走到今天。案子出来时,他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早知道他那天出门,是去找仇人,我打断他的腿!”——说出来是狠,但你要是做了母亲,或许也只能喊出来,谁又真能拦住?这案子的经过,说到底是冲动,掺着一点走投无路的意思。案发那天,满街人都在看热闹,没人想到这一闹,有人就决绝得去了另一边。
人说命运转弯,往往是一瞬间。另一个案子,比22岁的更让人唏嘘,是个中年男人。穷了半辈子,有点无依无靠,家里人只剩下一个老娘。邻居都说他有点“不对劲”,前些年就跟人吵翻了。这次犯事,说起来是报复,但具体怎么报,案卷写得模棱两可。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世上还是太多恶气没出口,最后都憋成了冤案。
这些案子说到底,背后都有个“为什么”。有的是钱扯出来的,有的是感情,有的是积怨太深。案子判下来,新闻一刷,大家可能也就说几句:咎由自取,活该!可如果你真的坐在案发现场,或许会看到一点不一样的细节。比如那个哭了整夜的女人,比如案犯带着手铐进法庭时,脚步轻得像走在云端。没人知道他们脑子里转了多少圈,也没人真的把他们当作“故事主角”。
其实,死刑这事常被一笔带过。判决那天,法院里能听见咳嗽声,外面还有等着看热闹的,警察不让进。等待执行的那几天,案犯也许就天天坐在拘留所的铁椅子上数时间。有人不信邪,牢里都在赌他能不能“捡条命”,可一到最后,谁也没捡到。注射的,“安静一点”,服务员送饭都轻手轻脚;枪决的,上午通知,下午就完事。有看过执行的干部后来跟人说:“其实最后那一刻,没人睁眼。”
案子里有时还有误会。你不能说每个案犯都是彻底坏人,有的其实稀里糊涂,也有那么点冤枉。只不过,这些都掺在时间里,等判决下来,都变成那句“死刑,立即执行”,没有后悔药。家属有的挺身喊冤,有的咬牙不认。那种冷和裂,怕是只有亲历的人能明白。
再说回死刑方式。总有人争论究竟哪一种更“对”。有人说注射死刑像现代社会的象征,规矩、清洁;有人说一枪毙了才算彻底了断。可是对于死刑犯本人来说,区别其实不大——终点都是一样的冷。去年9月全部审下来,有点像清算。案子忙完,卷宗合上,法官也有点沉默。你说人命值多少钱?没人有答案。
我还记得一个事后有点出人意料的小细节。某个案犯家属收到遗物时,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一年,像掉进冷水里。”同事们说她早晚能想开,但谁知道呢?有些人生的节气,搁在案卷边上,也就一句话,搁进你自己骨头里,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些死刑犯的命运,说到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决定的。案件一个个处理下来,社会有点紧张——但也没真能防住下一个。我们在法治的路上走得很远,可每一年还是会有人跨过禁区,走到终点。没人能说他们所有的故事,全说完其实也没意思。凑近点看,你会觉得,人心里好像总有点黑影,绕不过,躲不掉。
又过了一年,案卷里的人和事渐渐被忘了。可那些家属和旁观者的冷暖,到底是没完没了的。到底什么情况下,人会走到这种路口,没人能拍胸口说得准。也许,我们只能一遍遍提醒自己,磨一磨自己的念头,看紧一点身边的人。剩下的故事,就让时间慢慢写下去了吧。
你要问这些案子的意义是什么?我也答不上来。或许每一次极刑,除了让人悸动,也该让我们多琢磨琢磨——什么路是能回头的,哪些人应该被看见,哪些情绪不能被惯着。案件合卷,判决已落,人生的账,却还没算清。
来源:爱小法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