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我如此焦虑,朋友笑着摇摇头说:“咱们很多家长,都在舍本逐末。”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今年九月份,我女儿读一年级,我也成了小学生的家长。
为了给女儿有个好的规划,我专门向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请教。
一见面,我就把心中疑虑一股脑抛了出来:
“要报哪些辅导班?课外教材买什么?有没有网课推荐?供孩子读书得花不少钱吧……”
见我如此焦虑,朋友笑着摇摇头说:“咱们很多家长,都在舍本逐末。”
我一时不解,朋友便打开话匣子,讲了他们学校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作为有着20年教龄的班主任,他带过无数应届毕业生。
其中,有个叫小磊的男孩,给他印象很深。
小磊脑子聪明,家境也富裕,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
可上高二后,小磊明显力不从心,学习状态大打折扣。
朋友一次次上门家访,反复和小磊一家沟通后,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
原来这一年,小磊爸爸生意做得不好,妈妈又到了更年期。
夫妻俩心情很差,一言不合就开吵,也经常拿孩子出气。
爸爸感慨养家艰难,妈妈抱怨付出太多,小磊就慢慢有了心理压力。
他一会担心爸爸失业,一会厌烦妈妈唠叨,一会又害怕自己将来考不上大学。
总之,就是心事重重,注意力涣散,很难安下心来。
朋友说:“我发现,历届学生中,那些非常优秀的孩子,不是家里最有钱的,也不是人缘最好的,而是心里没啥事的。”
我明白,就是没有“精神内耗”的小孩。
慕尼黑大学经济心理学家迪芬巴赫,就分析过。
“精神内耗的表现是,做事犹豫不决、行动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容易疲惫;内在表现则是紧张、焦虑、自卑、情绪低落、生闷气。”
仔细看看我们的孩子,有上述症状的,不在少数。
当孩子做事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别再一味说他懒惰、调皮、不听话。
很可能,他的内心已被内耗折磨地太久。
如今教育界,都在倡导大家做“赋能型父母”。
我们不仅仅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为孩子的心灵注入能量。
然而,若想做到这点,当务之急,是把孩子从内耗中拽出来。
就比如以下四点,父母先做到,孩子就能慢慢变好。
不再情感绑架,孩子就不会活在内疚里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常年进行负面情绪的研究。
他惊讶地发现:
在后悔、愤怒、焦虑、恐慌等种种负能量中,最可怕的居然是“内疚”。
他说,一个人一旦心怀愧疚,就像是在道德上被判了刑,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如果孩子活在内疚中,那他必然是唯唯诺诺、紧张兮兮,毫无活力可言。
孩子的世界那么简单,为什么会内疚呢?
这就不得不说,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了。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感恩,总忍不住诉说自己的不易。
我知道养孩子养家很辛苦,但反复对孩子抱怨诉苦,怕是换不来感恩。
只会让孩子觉得对这个家有巨大的亏欠,且怎么还也还不完。
“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成了没价值的人,你学不好对得起我吗?”
“你有什么不满意的,不用你干活、赚钱,就只是学习!”
父母的一次次“卖惨”,传递的不是“我有多爱你”,而是“因为你,我过得不好”。
孩子听在耳中,记在心上,就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精神内耗。
所以,请不要用情感绑架。
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且真诚的。
不需要挂在嘴边,不需要让孩子铭记,更不需要孩子用成绩报答。
降低过高期待,焦虑便不会向下传递
24岁的建筑公司文员小雯,从上学到工作,一直很内耗。
她发帖说:“我从小是外婆和奶奶两边家庭里成绩最好的,家里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大学毕业后,家里的两个妹妹一个做了老师,一个去了银行,母亲就觉得我必须比她们更强。但我迟迟找不到令家里满意的工作,整个人就很沮丧。”
而且,小雯的妈妈还总催她结婚,好像什么事都不能再拖,一拖就完蛋。
妈妈想看到的,是一个工作稳定、早早结婚生子的优秀女儿。
这个女儿,她说出去脸上有光,想起来觉得骄傲。
只可惜,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小雯就算拼命把书读好了,但工作啊、婚姻啊,她却无能为力。
小雯说,自己从小就有一种“破碎感”,焦虑得不行。
经济学上有一个“带宽”理论。
意思是,每个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类似电脑的内存。
如果内存装得太满,他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孩子的内心容量,亦是如此。
不腾空他的心理空间,阳光很难照进来。
别再用高期待,把焦虑向下传递。
我们的孩子,就是他自己,无需对标任何人。
而且儿孙自有儿孙福,对将来的事也别着急。
咱们先放宽心,孩子才能稳住心性,走好他的路。
不做哑巴父母,孩子就不用猜来猜去
身边有没有这种家长。
看似情绪稳定不发火,但擅长使用“冷暴力”。
比如孩子哪做得不好,他不是积极沟通,而是皱着眉头唉声叹气或是拉着脸沉默不语。
孩子见状,就惴惴不安,在心里猜来猜去:
妈妈是不是生气了?为什么生气?我哪不好?又要怎么办?
这是很典型的“精神内耗”。
而这些乱糟糟的思绪,恰恰源自父母的“消极沟通”。
我看过一个故事。
高中生小凯,有严重的胃病和尿频,看了很多医生都不管用。
后来,还是误打误撞在精神科治好了。
说来唏嘘,他的身体不适,根源是焦虑症。
而焦虑的来源,竟是小时候和妈妈去公园的一次经历。
很多年前,妈妈带他去公园,他想上厕所,憋得上蹿下跳。
结果妈妈狠狠瞪了他一眼,也不说怎么办。
最后,小凯急得尿了裤子,又被妈妈瞪了一眼。
他不知道妈妈想让他怎么做,因为妈妈总是不说话。
渐渐地,他就有了揣测别人心思的毛病,也特别怕出什么岔子。
最后,他患上焦虑症,还有了躯体化特征。
哈佛大学提出了一个PEERE法则。
当孩子碰上问题,我们要分这五步走:
暂停(Pause):停下手头的事,把关注给到孩子;
参与(Engage):站在孩子这边,一起打败问题;
鼓励(Encourage):鼓励孩子说出他的困惑;
反馈(Reflect):这点最关键,我们一定要把话说清楚;
衍生(Extend):完成沟通后的下一步行动。
作家周国平说:父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的态度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不要用冷暴力,在潜意识层面对孩子施压。
积极沟通,乐观表达,孩子才不会胡思乱想。
停止过度责备,孩子就不再自我审判
豆瓣话题#原来打碎碗是不用挨骂的#,曾引发网友热议。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有小时候打碎碗被父母痛骂的经历。
他们将父母的责备转化为自我批评,在严厉的自我审批中长大。
每当碰上什么事,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我又错了,又惹别人不高兴了。
随后,开始像法官一样,在心里上演一场审判大戏。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人在8岁时,对自我的评定,是乐观还是悲观就定型了。
在这之前,父母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解读”起决定性作用。
停止过度责备,把悲观措辞换成乐观解释。
什么意思呢。
比如:把“你怎么什么都不懂”换成“我们该从哪拓宽一下眼界”;
比如,把“你怎么这么懒惰”改成“要不要感受一下变勤快后的快乐”……
我理解的是,把批评转化成行动引导,而不是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当父母转换视角,不盯着孩子的错误,孩子也就不会苛责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
“当一个人被充分接纳时,他就不再需要把能量用于心理防御,而是能全然地发展自我。”
成长道路上,阻碍重重,我们不仅要帮孩子在生活上铺路,更要为他做心理疏通。
当孩子心境澄澈,他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生活,去发展他自己。
始终相信:灵活的心理弹性,才能催生出持续的内在动力。
蓬勃的生命力,源自强大且坚韧的内在。
没有“精神内耗”的孩子,方可轻松上阵。
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