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
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带研究院负责人王铭的带领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组织,40余名首师大学生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对到场的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深刻了解了乡村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黔东南全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山川纵横、溪河密布,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便在这样的山水与交通脉络中孕育而生。古代银矿稀缺,苗族先民用铜镍合金替代纯银,通过錾刻工艺模仿银的质感,逐渐形成独特审美。明清以来,商旅往来频繁,湘黔古道、黔贵古驿道将大运河沿线的金属原料与中原工艺带入黔地,银、铜等物资顺水入山。苗族匠人将这些外来资源与自身的审美、信仰、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独具地域风貌的苗银艺术,群山深处的银光与运河文化的波光交相辉映。
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展厅内,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学系的师生们与黔东南苗银的非遗传承人李正云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现场,银光闪烁的精致饰品与现代设计精彩碰撞,传承人通过生动讲述,黔东南苗银的历史文化、技艺特色、现代发展模式一一如诗卷般在师生面前铺陈开来。
李正云首先介绍了黔东南苗银的传承体系。非遗传承人在村寨中设立个人工作室,向农户传授技艺,并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黔东南苗银体验经济。这样一来,村民可以在地里农忙之余,在家完成银饰的一部分工序,既增加了收入,也不耽误农事。在这种模式下,黔东南苗银技艺借助文旅融合走出村寨、走向全国,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户就业、推动了乡村振兴,也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技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黔东南苗银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也为游客提供了在体验中学习苗银技艺的机会。游客在苗银展览中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能通过亲手制作体验非遗工艺,这无疑为黔东南苗银的传承与振兴开辟了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
李正云在介绍黔东南苗银的乡村振兴实践时表示,当地以村内投资为切入点,引导返乡青年与村民共同参与非遗产业建设,完善产业链,激发村落内生动力。此外,村寨短视频与电商渠道的建设使苗银销售模式更趋现代化,当地青年通过直播、社交平台等方式展示制作过程与文化故事,让苗银从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种以村落为主体、融合传统与数字经济的模式,也为黔东南苗银的非遗传承与乡村经济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正云在谈及黔东南苗银的产品创新时提到,当前苗银制作正积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纹样进行改良,使古老的造型语言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更具时尚感与市场潜力的新品。同时,当地银匠在日常饰品的开发上不断探索,让原本厚重庄严的银饰转化为更易佩戴、适合都市生活的饰品,拓宽了苗银的消费人群与使用场景。除此之外,黔东南的非遗传承人还准备与高校展开院校合作展览,通过学术与创意的双重交流,为传统银饰注入新思路与新形态,使苗银在创新中焕发出更加多元的生命力与文化吸引力。
本次“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活动汇聚了众多乡村工匠传承的民间技艺,特别以黔东南苗银为典范,鲜活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中的多元价值。黔东南苗银深深扎根于苗族历史与山地农耕文明,经过世代传承,已从传统饰品升华为凝聚民族记忆与审美精神的文化载体。展望未来,期待更多如黔东南苗银这样的非遗项目,能在保护中谋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持续谱写“匠美乡村,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为乡村复兴与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王嫣冉)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弘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