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市早苗的从政之路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她还带着媒体人的光环进入政坛。1961年生于奈良,她早年在美国国会实习,接触到民主党议员的移民政策讨论,这段经历让她对国际事务有了初步认识。回国后,她先在电视台做主播,积累了公众表达能力。1993年,她以无党派身份
高市早苗的从政之路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她还带着媒体人的光环进入政坛。1961年生于奈良,她早年在美国国会实习,接触到民主党议员的移民政策讨论,这段经历让她对国际事务有了初步认识。回国后,她先在电视台做主播,积累了公众表达能力。1993年,她以无党派身份当选众议员,很快加入自民党,从此扎根党内。她的政治风格深受安倍晋三影响,两人关系密切,她被视为安倍的忠实继承人。安倍时代,她担任过总务大臣和经济安全担当大臣,负责推动数字转型和关键技术保护政策。
高市的保守立场由来已久。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座供奉战死者和部分甲级战犯的场所,在亚洲邻国眼中象征日本军国主义遗毒。2024年4月,作为经济安全大臣,她在春季祭典期间参拜,引发中韩强烈反弹。中国外交部当时表示,这类举动破坏了地区和平基础。韩国也表达失望,认为这美化侵略历史。高市对这些批评从不退缩,她公开辩护说,参拜是个人信仰和对阵亡者的敬意。这种态度让她在自民党内右翼选民中人气高涨,但也加深了国际争议。2025年10月秋祭,她虽未亲访,却送上祭品,标签写着“自民党总裁”,这被视为低调延续传统,避免上台伊始就点燃外交火药桶。
她的政策主张直指日本的核心痛点。经济上,她继承安倍经济学框架,强调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减税,特别是针对食品和能源。她计划设立经济安全基金,规模达5000亿日元,用于补贴半导体和人工智能产业。这反映出日本对技术自主的焦虑,因为近年来中国和韩国企业在家电、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已大幅蚕食日本原有优势。2023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近30%,新生儿数跌至历史低点68万,这直接拖累消费和劳动力供给。高市承诺通过补贴养老和医疗,缓解社保支出占财政30%的压力。但债务堆积到GDP的2.6倍,这笔账怎么算,党内都争论不休。
在安保议题上,高市更显鹰派。她推动修宪,将自卫队明确写入第九条,升级为国防军。这不是空谈,她在2022年经济安全法制定中,就主导了对外资审查,尤其是针对中国企业的半导体投资。她的移民政策同样严苛,提议将经营签证门槛从500万日元抬高到3000万日元,并强制雇佣本地人。这迎合了底层民众对就业挤压的怨气,日本失业率虽低,但年轻人负担重,生育率全球垫底。批评者指出,这种排外倾向会进一步缩小国内市场,加剧劳动力短缺。
日本政坛的右翼转向不是高市一人之功,而是自民党长期积累的结果。2024年众院选举,自民公明联盟丢掉多数席位,石破茂上台后仅维持三个月,就因党内派系斗争和经济低迷下台。这次总裁选举,五位候选人中,高市代表保守老派,小泉进次郎推改革派路线。结果显示,党内对强硬安保的呼声占上风,高市在初选中领先,决选中靠维新会暗中支持翻盘。 公明党退出联盟后,她迅速转向日本维新会,这家右翼政党主张私有化和移民限制,与高市的立场高度契合。新联盟虽勉强过半,但暴露了自民党的脆弱,未来预算审议中,维新会很可能在安保开支上施压,推动军费升至GDP 2%。
这种右转在政策层面已见端倪。高市上台后,立即任命保守派将领为防卫大臣,强调强化导弹防御和美日同盟。这延续了安倍的集体自卫权框架,但更激进,她公开支持“敌方基地攻击能力”,即允许日本先发制人打击潜在威胁。批评者担心,这会刺激地区军备竞赛,日本民众对和平宪法的支持率仍超60%。历史观是另一个右转标志。高市多次质疑村山谈话,即1995年首相村山富市对二战侵略的道歉,她称那是“过时表述”,主张日本应以“自卫”视角重述历史。这在保守媒体中获赞,但学术界斥为修正主义,忽略了南京大屠杀等事实。
移民和性别议题上,高市的保守本色更明显。她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称这不符合日本传统家庭观。尽管她是首位女首相,但党内女性议席仅10%,她的上台被视为象征性突破,而非性别平等转折。纽约时报分析指出,高市维持的低生育支持政策,可能继续拖累日本女性就业率。 移民门槛上调,直接回应底层选民不满,外劳虽填补了建筑和护理缺口,但本地工资停滞,怨声载道。维新会加入后,这种政策将加速推行,预计2026年签证发放量减半。这接地气的调整,看似保护国民饭碗,实则放大日本的封闭风险,国际人才流入本就少,现在更难。
党内动力来自经济困境。特朗普上台后,加征25%关税,日本汽车出口2025年5月同比降24.7%,马自达季度亏空421亿日元。高市的经济安全基金瞄准这痛点,但资金从哪来?债务高企,利率上升,刺激政策空间挤压。右转也反映民众情绪,2024年通胀率超3%,米价翻倍,街头抗议频发。保守派借此炒作“外部威胁”,转移视线。高市的“铁娘子”标签,源自她对撒切尔的崇拜,但日本版“撒切尔主义”能否奏效,取决于她平衡党内鹰派与中道派的技巧。
高市上台,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立竿见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月21日回应,敦促日本恪守历史承诺,尤其在台湾和靖国问题上。 高市的鹰派标签,早让她成为北京眼中棘手人物。她视中国为“最大战略挑战”,推动经济脱钩,在半导体领域审查中企投资。2022年,她主导的经济安全法,已让多家中国企业撤出日本供应链。这不只贸易壁垒,还涉及技术封锁,日本芯片产量虽全球第二,但依赖台湾和韩国,高市的本土化补贴,隐含对华防范。
历史摩擦是核心。高市的靖国参拜,几乎年年如此,2024年春祭后,中国社交媒体热议她“否认南京大屠杀”,浏览量近亿。 她公开称日本二战行动为“自卫反击”,这与国际共识相悖。村山谈话作为中日建交基础,她多次淡化其效力,主张“新表述”。这种历史观,不仅激怒中国,还让韩国警铃大作。2025年10月,高市虽避开秋祭亲访,但祭品举动,仍被中方视为挑衅信号。东海渔业争端本就频发,日本海保船与中国渔船对峙,高市上台后,可能增派巡逻,升级为准军事摩擦。
台湾议题更敏感。高市支持“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公开赞扬蔡英文政府。她访美时,与国会鹰派互动频繁,推动美日台三方安保合作。中国视此为干涉内政,2025年军演已针对性增强。经贸层面,中日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日本依赖中国市场,但高市的“积极战略”框架,强调供应链重组。2024年,日本对华出口降5%,部分因地缘紧张。高市计划的基金,虽补贴本土产业,但短期内会抬高企业成本,传导到消费者。
来源:散人李庆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