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和周至柔都是上将,为什么喊吴石中将为学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8:40 1

摘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块基石,1912年创办,到1923年停办,前后不过十一年光景,却培养出大批军政骨干。学校设在河北保定,初期由北洋政府主导,招生分步兵、炮兵、工兵等科,学员多来自各省武备学堂或预备学校。保定军校的招生和教学深受日本陆军影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块基石,1912年创办,到1923年停办,前后不过十一年光景,却培养出大批军政骨干。学校设在河北保定,初期由北洋政府主导,招生分步兵、炮兵、工兵等科,学员多来自各省武备学堂或预备学校。保定军校的招生和教学深受日本陆军影响,课程包括战术、射击、测绘,强调实战操练。毕业生总数超过三千人,其中上将近六十名,中将三百多名,像白崇禧、傅作义、顾祝同、薛岳这些国民党高层,全出自这里。相比黄埔军校的党派色彩,保定更注重专业军事教育,早年教官多是留日军官,学员毕业后散入各派系军队,形成了跨派系的网络。

保定军校最突出的特点是论资排辈的规矩,这套体系比军衔更严实。学校分期招生,第一期到第九期,每期间隔一年左右,早入学的就是前辈,后入学的得叫学长。这种辈分不看官职大小,只认入学时间,毕业后延续到军中。举例来说,第一期的学员见到第九期的,也得先自称学弟,这规矩源于北洋时期的军阀文化,目的是维持内部秩序,避免新老冲突。国民党军队继承了这套传统,尤其在保定系内部,高级将领间见面,常常先报期数问安。蒋介石本人虽是保定前身陆军速成学堂出身,但也认可这套规矩,常在电报中用“兄”“弟”称呼,笼络人心。

这种传统在乱世中发挥实际作用。保定系将领多达数百,分布在国民党各要职,黄埔军校虽后来居上,但保定老将的经验和人脉不可小觑。蒋介石退台后,为平衡黄埔一家独大,便拉拢保定系,陈诚、周至柔这些第八期生就成了关键人物。他们对第三期前辈的尊重,不仅是礼节,更是维系派系稳定的手段。吴石作为第三期炮兵科毕业生,正好卡在辈分顶端,他的学长身份让军衔低一级的他,在圈子里说话有分量。

吴石1894年出生在福建闽侯螺洲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举人,早年家教严谨。他1911年辛亥革命时才17岁,就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负责运送物资,初步接触军旅。1912年转入武昌军校预备科,19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保定期间,他专注火炮战术,毕业时全科第一,1916年8月分配回福建陆军任职。1924年,他赴日本东京炮兵专科学校深造,次年转入陆军大学,攻读战略,成绩突出,回国后精通日语,还会英语德语,外界给他封“十二能人”,因为他不光军事强,还懂绘画、骑术、驾驶。北伐时期,他任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负责地图标注和敌情分析,1936年授陆军少将。

陈诚比吴石小四岁,1898年1月生于浙江青田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早逝,他从小帮母亲干农活。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1918年直皖战争中断保定招生,他先在杭州师范附中旁听。1919年保定复课,他入第六期步兵科,但学校又停,他转南下广州加入粤军当文书。1921年重返保定,转第八期炮兵科,1922年6月毕业,分配到浙江陆军第二师第六团任排长。北伐中,他升第六十三团团长,指挥江西战役,雨中突袭敌阵,积累实战经验。1927年,他调入第十一军,1932年任第十八军军长,淞沪会战时指挥阵地防御,部队伤亡惨重但守住阵地。抗战后期,他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湘西战役,1945年授一级上将。

周至柔1899年10月生于浙江台州一个农户家,幼时务农,双手起茧。191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1919年入保定第八期步兵科,与陈诚同期,专注步兵战术。1922年7月毕业,分配到浙江陆军第二师见习排长。北伐时,任第六十三团副团长,与陈诚搭档,转战浙江。1927年调黄埔军校任教官,讲授战术。1932年任第十八军副军长,参与江西围剿。1933年出国考察欧美航空,回国后转空军,1934年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推动飞行训练标准化。抗战爆发,他任空军总司令,指挥八一四空战,击落多架日机。1940年代,他兼参谋职务,1945年授二级上将。

三位将领的轨迹虽平行,但交汇在保定系。吴石偏情报和参谋,陈诚主地面部队,周至柔专空军,三人从北伐到抗战,多次在指挥部碰头。吴石的日本留学经验帮陈诚完善炮兵部署,周至柔的空军情报常参考吴石分析。国民党军队的升迁靠战功和派系,吴石虽才高,却因不善钻营,官至中将;陈诚靠蒋介石赏识,步步高升;周至柔空军专长,让他避开地面泥潭。这三人的人生像军校操场,早年并肩,后各奔前程,但保定规矩始终串起他们。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体系1946年正式确立,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层层递进,上将只有十来人,肩章金光闪闪,代表最高指挥权。陈诚一级上将,周至柔二级上将,吴石中将,按规矩,上级发号施令,下级执行。可现实中,保定系的辈分规矩常常盖过军衔,吴石第三期生,早陈诚、周至柔第八期五年,两人见面总叫学长。这不是随意,而是军校铁律的延续,早入学者经验足,后辈得尊重,避免内耗。

这种现象在国民党军中普遍,傅作义五期生,顾祝同、薛岳六期生,见吴石也叫学长。白崇禧同三期,却视吴石为智囊,1940年推荐他任第四战区参谋长。蒋介石虽黄埔系,但拉拢保定老将,常在会议中让前辈先发言。辈分规矩的逻辑简单:军校是起点,早进门的见多识广,后进的得学着点。这套体系接地气,帮派系稳固,抗战时保定系将领在重庆大本营,按期数分厅,第三期管情报,第六期管后勤,第八期管一线。

吴石的学长身份实际影响大,他军衔不高,但炮兵专长和日本经验,让建议常被采纳。陈诚讨论战术时,先问学长意见,周至柔空军部署,也参考吴石空炮配合。1949年台湾,蒋介石怕黄埔独大,拉保定线,陈诚、周至柔坐稳位子,得靠吴石这层关系。称呼“学长”不光礼节,还带人情,北伐时吴石帮陈诚分析敌情,空军时周至柔听吴石讲日军空袭套路。这种尊重在军中像润滑油,减少摩擦。

但规矩也有局限,高层政治斗争时,辈分挡不住铁腕。吴石案中,陈诚、周至柔叫学长多年,却无力回天。国民党军队的派系如陈诚的土木系、周至柔的空军线,保定系是纽带,但蒋介石一锤定音,辈分就成空谈。这现实告诉人,军中规矩再老,也得看时势,接地气的传统在乱世中,既维系团结,也暴露脆弱。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吴石8月13日从福州乘机抵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上司周至柔代理参谋总长,陈诚任台湾省主席。三人保定旧谊延续,吴石负责情报汇总,陈诚调配资源,周至柔统筹空军。台湾初期,国民党内部清洗异己,保密局盯紧地下网络,吴石早年情报背景成隐患。他倾向革命,受何遂、吴仲禧影响,1940年代接手东海情报小组,身份敏感。

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其笔记中提及“吴次长”,保密局顺藤摸瓜。3月1日蒋介石复职当晚,吴石在台北住所被拘,同案朱枫、陈宝仓等。审讯由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负责,三人建议死刑缓执行,但蒋介石否决。陈诚闻讯三次批条,力保吴石妻王碧奎减刑,从九年徒刑降至缓刑,后安排其赴美。周至柔作为上司,递交请愿,但态度保守,未深力争。6月10日,吴石等六人在台北马场町枪决,年56岁。

吴石之死震动保定系,陈诚日记记“不胜骇异”,周至柔默许援助遗孀,但高层红线让营救成空。蒋介石视吴石案为肃清信号,保定系将领人人自危。陈诚继续掌台湾政务,1950年代推土地改革,1954年任行政院长,1965年3月5日病逝台北,年67岁。周至柔专注空军,1950年升二级上将,1952年任台湾省主席,1958年转国防部长,1986年8月29日逝世,年87岁。

来源:散人李庆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