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大多数人提到乌克兰,想到的还是炮火连天的时候,两位有着硅谷背景的专家——查尔斯·怀特黑德和多米尼克·皮奥特,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们在今年9月底,联手推出了一只规模高达5000万欧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名字起得很有寓意,叫“乌克兰凤凰科技基金”,寓意着希望乌克兰
谁敢信,现在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正藏着最大的发财机会!
就在乌克兰炮火连天的时候,一群精明的投资人,已经抱着5000 万欧元冲进去了。
他们不是去卖军火,而是要去孵“金蛋”,甚至扬言要把那里变成下一个美国硅谷!
那么,这到底是一场豪赌,还是真有远见?
当大多数人提到乌克兰,想到的还是炮火连天的时候,两位有着硅谷背景的专家——查尔斯·怀特黑德和多米尼克·皮奥特,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们在今年9月底,联手推出了一只规模高达5000万欧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名字起得很有寓意,叫“乌克兰凤凰科技基金”,寓意着希望乌克兰的科技产业能像凤凰一样从战火中重生。
这只基金可不是空架子,它得到了欧洲投资银行实实在在的支持,对方承诺注资1500万欧元,这钱是透过“欧洲乌克兰重建基金”拨出来的,意义不一般,等于是欧洲官方层面在给这个计划背书。此外,该基金还获得了法国公共投资银行和法国开发银行的支持,打算扶持50家左右的乌克兰科技初创公司,从公司刚起步到逐渐壮大的阶段都会管,起步资金预计每家10万欧元,后续发展好了还会继续加码。
为啥要这么做?用基金负责人皮奥特的大白话讲,现在的乌克兰科技圈就像个“死亡之谷”,想法很好,人才也有,但就是最关键的“钱”找不着。他们这个基金,就是想当第一个挖井的人,先把水引过来,让后来的人看到,这里是有水喝的,从而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来关注乌克兰的机会。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识。打仗了,投资环境不是应该更差吗?面对这个疑问,怀特黑德的解释是,这其实是一场谋划了好几年的“长期棋”。他和搭档从2019年就开始酝酿了。
他们看中的是乌克兰一个巨大的优势:人才。乌克兰培养的科技和工程类大学毕业生,数量在欧洲是数一数二的,底子非常厚。但过去这些年,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和大公司,很难在自己国家找到启动资金,才华被埋没了。现在虽然仗打得很苦,但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乌克兰,这种关注度,除了人道同情,也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的经济价值。
基金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量,就是为战后做准备。他们要帮助那些退伍军人、背井离乡的难民、以及未来可能返回家园的人,创造新的工作和创业机会。眼下能活下去很重要,但为长远的经济重建播下种子,更是重中之重。
可能有人会问,重建千头万绪,为啥偏偏选中了科技行业?怀特黑德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他早年去美国硅谷的时候,那里最高的楼也不过六层,谁能想到后来能发展成世界创新中心?他看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即使在战争环境下,那股子创业的韧劲儿和人才密度,已经有点当年硅谷的影子了。
他把科技初创公司比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就是靠鼓励创新和创业重新站了起来。他认为乌克兰也可以走这条路。事实上,有数据显示,尽管炮声不断,乌克兰的IT和科技行业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不仅没垮掉,有些领域还在逆势增长。他们成立这个基金,就是想点燃第一把火,把“潮水”推高,这样所有的“船”(也就是初创公司)就都能跟着浮起来,最终吸引来更多实力更强的大投资者。
对于那些因为担心风险而迟迟不敢进入乌克兰市场的全球投资者,怀特黑德喊话说,别再观望了,最好亲自来看看。如果来了,就能亲眼见到当地的创业圈依然充满活力,大家都在想办法坚持和发展。他判断,在这种特殊时期投资,等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回报可能会非常惊人。他提醒大家,机会的浪潮正在形成,最好不要等浪头完全过去了才想着追上去。
无独有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今年六月也曾大胆预测,说二十年后,乌克兰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超过俄罗斯。他还举了个例子,说柏林墙倒塌时,波兰和乌克兰的经济水平差不多,但如今波兰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乌克兰的三倍了。这个对比很说明问题,也让人对乌克兰战后的发展潜力有了更多想象。
所以你看,乌克兰的“硅谷梦”,并非完全是天方夜谭。它背后有欧洲资本的实质性支持,有清晰的人才优势做基础,也有一批人在为长远的战后重建默默布局。这只“凤凰科技基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飞出的一只“金蛋”。当然,前路肯定充满艰难,安全局势是最大的变数。但这件事本身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关于未来的种子也已经播下。这场用资本和科技下的“重建先手棋”,最终结果如何,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