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斯萨珊王朝末代王子,公元 651 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后,率残部沿丝绸之路流亡大唐。唐高宗为维系西域稳定,于 661 年在中亚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破例设置波斯都督府,任命毕路斯为都督,兼右威卫将军,统辖波斯侨民与中亚属国。
波斯萨珊王朝末代王子,公元 651 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后,率残部沿丝绸之路流亡大唐。唐高宗为维系西域稳定,于 661 年在中亚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破例设置波斯都督府,任命毕路斯为都督,兼右威卫将军,统辖波斯侨民与中亚属国。
这位 “流亡国王” 始终以复兴故国为念,670 年借大唐安西都护府兵力,联合吐火罗诸国反攻阿拉伯帝国,却在赫拉特战役中兵败。此后他滞留长安,被授予左威卫大将军,最终于 677 年客死异乡。其官职既是唐朝 “羁縻政策” 的典型实践 —— 以异族首领治理边疆部族,更是丝路文明交融的见证,波斯银币、摩尼教经卷随其部众传入中原,影响深远。
百济亡国前曾任达率(二品官),663 年白江口海战百济战败后降唐,因 “骁勇有谋略” 被唐高宗破格录用。678 年任河源道经略大使时,在青海湟川以 “疲敌战术” 大破吐蕃十万大军,追杀二十余里,缴获牛羊三万头。
他在河源地区 “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度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构建起 “烽戍 - 屯田 - 防线” 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使吐蕃十年不敢犯边。后转镇北境抵御突厥,凭战功累迁至左武卫大将军、燕国公,手握神策军兵权却 “恭谨自守,不妄交结”。
689 年遭酷吏周兴诬告谋反,被诬入狱后自刺腹部身亡。武则天长安年间为其平反,追赠左玉钤卫大将军,麾下旧部哭祭三日,印证其忠勇之名。
717 年以遣唐使随员身份来华,时年 19 岁,改名晁衡后入国子监太学攻读《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唯一考中进士的日本留学生 —— 要知道当时进士录取率不足 10%,连唐人都以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自嘲。
初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辅佐太子李瑛整理典籍,后历任左拾遗、仪王友,最终升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掌宫廷典籍与仪仗。他与李白、王维过从甚密,储光羲曾作《赠洛中朝校书衡》赞其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天宝十二载(753 年)归国遇海难,李白误闻死讯写下《哭晁卿衡》,实则他漂流至越南,两年后辗转回长安。大历五年(770 年)病逝,追赠潞州大都督,葬于长安白鹿原,墓志现存西安碑林。
本是安息(今伊朗)贵族后裔,幼年沦为战俘,被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名骆元光。建中四年(783 年)朱泚叛乱时,他率神策军驻守潼关,在叛军数万兵力围攻下 “躬擐甲胄,登城拒战”,斩杀叛军先锋,为唐德宗逃亡奉天争取了时间。
兴元元年(784 年)因平叛有功,被赐皇姓 “李”,改名李元谅,升任陇右节度使。赴任后发现良原城(今甘肃灵台)“隍堞湮圯”,遂 “筑连弩台,远烽侦,复筑城垣”,将城池建在黑河与南沟交汇处的三角地,一半城垣依托洞山天险,至今残迹犹存。他还在城外开美田数十里,筑 “逼水珠” 大堤引黑河水灌溉,岁收菽粟数十万斛,又修复百里城作为犄角,使良原成为抵御吐蕃的军事重镇。
贞元九年(793 年)病逝前,将全部家财捐作军饷,德宗为其辍朝三日,赐谥 “庄威”。
12 岁随商船来华求学,临行前其父叮嘱 “不第不归”。他苦读六年后,于 874 年考中 “宾贡进士”—— 唐朝专为藩属国士子设立的科举类别,虽含金量略低于正科,却仍需精通诗文与时政。初任溧水县尉(九品),负责地方治安与文书,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任巡官,为其草拟《讨黄巢檄文》,文中 “天地否闭,豺狼噬人” 等句传遍江南,连黄巢都为之忌惮。
在华 16 年间,他写下《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收录表状、书信、诗赋 300 余篇,是现存最完整的晚唐幕府文献。884 年以三品衔归国,历任新罗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主导引入唐朝科举制度与典章礼仪。后因卷入党争被贬,隐居伽倻山著书,被后世尊为 “东国儒宗”,其文集成为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奠基之作。
祖籍中亚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出身伊斯兰教圣裔家族,蒙古西征时归附成吉思汗,历任太原、平阳达鲁花赤(地方最高长官)。1274 年忽必烈因云南 “诸部未附,叛乱屡起”,任命他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首任省长),赋予 “便宜行事” 之权。
到任后,他首先废除奴隶制,将数千名奴隶登记为编户齐民;接着主持水利工程,筑松华坝拦截滇池上游洪水,疏浚海口河排出积水,修治六河灌溉良田数十万亩,至今昆明仍受益于这套水利系统。他还在中庆(今昆明)创办孔庙与学宫,选拔各族子弟入学,打破 “蛮夷无学” 的局面。为化解民族矛盾,他与大理段氏联姻,尊重当地风俗,甚至改穿彝族服饰巡查村寨。
1279 年病逝时,“蛮夷酋长哭奠者百里不绝”,忽必烈闻讯叹曰 “失我良臣”,追赠雍国公。昆明 “忠爱坊” 即为纪念其 “忠君爱民” 而建,至今矗立在正义路。
7 岁净身入宫为奴,因与元顺帝皇后奇氏同乡且年幼相识,逐渐获得宠信。至正十三年(1353 年)任集贤院大学士,开宦官兼任文职之先例,后又掌资正院,掌控宫廷财政。他利用顺帝沉迷享乐之机,与奇皇后勾结,卖官鬻爵 “价高者得之”,连行省平章政事这样的高官都可标价售卖。为铲除异己,他诬陷丞相太平谋反,导致其被赐死,又安插亲信入枢密院,掌控部分禁军兵权。
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他与奇皇后密谋废黜顺帝,改立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引发军阀孛罗帖木儿不满。孛罗帖木儿以 “清君侧” 为名率军入京,将朴不花枭首示众,其党羽被诛杀殆尽。《元史》评价其 “误国殄民,未有如朴不花之甚也”,成为异族宦官干政亡国的典型,连高丽史书都以其为 “国耻”。
1623 年以耶稣会传教士身份来华,初在西安传教,因精通天文历法被召入北京。崇祯年间,他主持编纂《崇祯历书》137 卷,引入哥白尼天体运行理论与西方数学方法,同时监制 “红夷大炮”(后改称红衣大炮)20 门,这种火炮射程达 3 里,曾在宁远之战中重伤努尔哈赤,间接改变明清战局。
清军入关后,他以 “通晓历法” 被多尔衮重用,掌钦天监,将《崇祯历书》修订为《时宪历》,首次在农历中引入 “定气法”,使节气推算更精准。顺治帝对其极为信任,尊称 “玛法”(满语 “爷爷”),授太常寺少卿,允许出入宫廷。
康熙三年(1664 年),鳌拜集团以 “历法谬误”“暗通南明” 为由将其逮捕,判凌迟处死。恰逢北京发生大地震,朝野认为 “天怒人怨”,孝庄太后代为求情,改判流放,次年汤若望病逝。康熙亲政后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其墓现存北京利玛窦墓旁。
1271 年随父亲、叔父从威尼斯出发,经两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抵达元上都。因通晓拉丁语、波斯语,被忽必烈留任宫廷,担任钦差大臣 17 年。
他曾以扬州总管(一说 “总督”,管辖今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身份任职三年,整顿当地盐税,修复运河码头,《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扬州 “商贾云集,货物山积” 的景象,虽未见于中文史料,但近年扬州出土的元代拉丁文墓碑印证了当时欧洲侨民的存在。他还奉命出使缅甸,劝说缅王归附元朝,巡视云南时记录了傣族的泼水节与普洱茶制作工艺。
1292 年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利汗国,借机归国。1298 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狱中口述见闻,由狱友鲁斯蒂谦整理为《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对中国纸币、驿站系统、煤炭使用的描述,颠覆了欧洲对东方的认知,间接推动了哥伦布寻找新航路,虽后世对其经历存有争议,但无可否认其对中西交流的深远影响。
1715 年以耶稣会传教士身份来华,入宫后历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最终官至从三品奉宸苑卿,掌皇家园林设计。他将西洋透视法、明暗技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结合,创造出 “中西合璧” 的绘画风格:《百骏图》中,骏马的肌肉纹理采用西洋油画技法,背景的山水树木则用中国水墨画技法,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馆之宝;《雍正行乐图》系列更是将雍正帝绘入农耕、狩猎、参禅等场景,成为研究雍正朝生活的珍贵史料。
乾隆年间,他参与圆明园西洋楼设计,主导 “大水法”“远瀛观” 等建筑的图纸绘制,将巴洛克建筑风格与中国园林布局融合。乾隆对其艺术才华极为赏识,允许他在宫中自由行走,却严禁其传教 —— 曾明确谕令 “西洋人供奉内廷,惟当精勤技艺,不可妄谈邪教”。1766 年病逝,乾隆赐银三百两治丧,葬于北京西城区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
1650 年经越南进入南明境内,因精通医学与天文,被永历帝任命为太常寺卿,掌祭祀礼仪。当时清军已占据半壁江山,永历朝廷退守广西,卜弥格主动请缨出使罗马教廷求援,成为首位代表中国政权出使欧洲的使臣。
1651 年,他穿着南明官服从澳门出发,经印度、波斯、土耳其,历时两年抵达罗马,向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呈递永历帝书信,请求教廷派遣援军并提供武器。因教廷内部对是否支持南明存在争议,他滞留欧洲三年,直至 1655 年才获得教皇复信。
归国时南明已濒临覆灭,永历帝逃往缅甸,卜弥格辗转至广西边境,试图寻找南明残余势力,最终于 1659 年病逝于百色,随身携带的教皇复信未能送达。他在出使途中写下《中国植物志》与《中医脉诊》,首次向欧洲系统介绍银杏、牡丹等植物及中医脉学理论,被誉为 “中欧早期科学交流的桥梁”。
1854 年以英国领事馆翻译身份来华,1863 年因 “熟悉中国国情、擅长理财” 被清廷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这一职位他连任 48 年。上任后,他创建现代海关制度:实行 “考试录用”,杜绝贪腐;统一关税税率,制定《海关税则》;建立统计体系,定期发布贸易报告。
在他治理下,海关税收从 1863 年的 496 万两白银增至 1902 年的 2000 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 24%,成为洋务运动、海军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1878 年,他主导创建大清邮政,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 “大龙邮票”,建立覆盖全国的邮政网络。他还以 “调停者” 身份参与外交谈判,在《中法新约》《辛丑条约》中为清廷争取到部分权益,但也因试图掌控北洋海军,与李鸿章产生矛盾。
1908 年因病归国,1911 年病逝于英国,清廷追赠太子太保,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官员。
1582 年抵达澳门,次年进入广东肇庆,开始 “合儒排佛” 的传教策略:穿儒服、改汉名,自称 “西儒”,将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
1601 年,他携带自鸣钟、世界地图等礼物觐见万历帝,获许留居北京,虽无正式官职,却被聘为宫廷顾问,参与天文历法修订。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首次将欧几里得几何学引入中国,书中 “点、线、面、三角形” 等术语沿用至今;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纠正了中国传统 “天圆地方” 的认知,让士大夫首次了解世界五大洲。他还译介《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至欧洲,引发 “中国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民本思想极为推崇。
1610 年病逝于北京,万历帝破例允许其葬于北京西郊(今北京市委党校内),其墓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他开创的 “学术传教” 模式,影响了此后两百年的西方传教士。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