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与自己和解,不是认输,而是终于肯放过那个总跟自己较劲的自己。
老话说,人字好写,却难做;心字简单,却难懂。
其实,这辈子最难的事,不是读懂别人,而是接纳自己。
而接纳自己,最难的事就是要做到自我和解。
其实,与自己和解,不是认输,而是终于肯放过那个总跟自己较劲的自己。
承认平凡,是和解的开始
我们总是容易觉得自己该是特别的,该干一番大事业。
可走着走着才发现,自己原来也不过就是个人海里泛起的一朵普通浪花罢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曾“猛志逸四海”。
但在官场浮沉十三年后,他早已看清了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于是,他坦然接受了自己不适合官场的现实,主动回归田园,过着一种平淡无奇的日子。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对于他而言,回归田园,不是放弃人生,而是回归清醒——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承认自己的普通和平凡,降低期待,心里那块大石头反而落地了。
当你不再拧巴,开始把力气用在真正能让自己踏实的地方。
那么,才能做到自我和解,回归简单而幸福的日子里。
接纳缺憾,是和解的修行
人活一辈子,人人都有遗憾,都有想重新来过的瞬间。
但日子是朝前过的,不是往后看的。
如果自己总盯着缺了一角的碗看,饭也吃不香。
既然人生当中,人人都有缺憾。
那么,选择自我和解,在缺憾之中淡定前行,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和自得。
苏轼一生坎坷,尤其晚年被一贬再贬,直至海南。
最后,他不再执着于回到中原,而是在儋州办学教书,传播文化。
他写给朋友的信里这样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长期在外奔波,他也慢慢接纳了这看似最坏的处境,并把它活成了故乡。
《道德经》中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那些真正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也有欠缺。
但是,哪怕是生命中的裂痕,一旦接纳了其中的存在。
那么,这种缺憾的地方,反而能成为光照进来的绝佳之地。
当你不再与过去较劲,当下的每一刻才开始变得轻盈。
停止内耗,是和解的完成
一个人最累的,不是身上的担子,而是心里的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你要继续努力”,一个说“你真不行”,没完没了,无穷无尽。
作家史铁生在二十一岁双腿瘫痪,一度陷入愤怒与绝望。
他在地坛公园枯坐多年,慢慢地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于是,他停止了“为什么是我”的追问,而是接受了残疾的身体,转而用笔探索灵魂的深度。
他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于是我们才能读到《我与地坛》里那份沉静而磅礴的力量。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奇怪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的确,当你停止自我攻击,不再耗费心力去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时。
那么,内耗这东西就对你无可奈何了。
而你的能量才会汇集起来,流向真正值得的地方。
说到底,与自己和解,就是终于肯对自己说一句:
“算了,不折腾了,这样也挺好。”
这不是妥协,而是真正的成熟。
当你全然地接纳了这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生命才真正开始了它的旅程。
来源:洞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