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人生》⑦|贪吃荔枝,苏轼患上隐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10:59 2

摘要:胡食的传入,成为盛唐时期最典型的标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唐玄宗,开创了兼容并蓄的开元盛世,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仓皇出逃,逃亡过程中靠吃胡饼充饥,其狼狈之状,不敢想象是帝王所受境遇。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

胡食的传入,成为盛唐时期最典型的标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唐玄宗,开创了兼容并蓄的开元盛世,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仓皇出逃,逃亡过程中靠吃胡饼充饥,其狼狈之状,不敢想象是帝王所受境遇。

大文豪苏轼,在其坎坷人生中体现出怎样的通透豁达?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吃货苏轼,不折不扣的食耗代言人

2020年秋天,故宫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关于苏轼主题的书画特展,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用笔丰腴、灵动率真的行书《献蚝帖》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古人命名手札,所用往往是文体前面几个字。苏轼所用的这个帖名很有意思,说他又发现了一样美食:生蚝。

《献蚝帖》册原件,由苏轼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儋州(今海南儋州)所写。这一年,距离他离世仅剩两年。

在这个帖子中,苏轼谈到自己被贬海南后,发现了生蚝这一美食——

冬至前两天,生蚝正肥,当地人送来了一些。他就把这些生蚝剥出几升肉,然后带浆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熟,吃起来真是好吃,他之前从未尝过这样的美味。

生蚝除了水煮,还可以烤着吃。“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于)煮者。”

他说,把个头大的生蚝挑出来,烤着吃,比煮着吃还要美味。这应该是海南当地人长久以来一直就有的简便吃法。

更让人莞尔的是,苏轼还叮嘱自己的儿子苏过,千万别把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透露了,那些“北方君子”听说后恐怕会争相让朝廷把他们贬到海南,跟他抢食生蚝。

这就是苦中作乐的苏轼,天真烂漫的苏轼,仿佛贬谪偏远荒蛮的海南,并不算什么逆境。

蚝,是牡蛎的肉,俗称海蛎子,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也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

牡蛎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古今医生都认为,牡蛎具有治虚弱、解丹毒、破除肿块、滋阴壮阳的功效。

蚝肉既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炒着吃,口感甚好。人们因为贪于美味而多吃,海鲜的寒凉之气就会伤害肠胃,造成壅治。

明代学者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提及苏轼食蚝故事展露出的黑色幽默时说道,如果士大夫真的都喜欢去海南,那些忌恨、排挤苏轼的人就不会让他去海南了。

“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乃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轼开这样的玩笑,其实是以贤明君子的风度看待别人。事实上,朝廷中有一堆人,想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

苏轼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谪居海南时,他让北方人不熟悉的生蚝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谪居黄州、惠州期间,他又使东坡肉和荔枝名满天下。

爱吃荔枝,患上痔疮

苏轼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他似乎也习惯了不断漂泊的岁月,为此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57岁的苏轼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三年后,他又被贬到更远更荒凉的儋州,越来越远离政治中心。

被贬到儋州时,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总之,在这里生活,要什么没有什么,惟一幸运的是,这里没有瘟疫。

之前在黄州,还有鱼有笋,有时苏轼还用便宜到没人要的猪肉研制东坡肉。惠州格外萧条,市井每天会杀一只羊,苏轼就买那些没什么肉的羊脊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羊蝎子。

买回去的羊脊骨先用水煮,再浸泡酒中,捞出后点盐少许,烤至微焦。然后剔出骨间的肉,为此非常高兴,吃起来就像在品尝蟹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古代最喜欢荔枝的人,除了杨贵妃,就要算苏轼了。

被贬岭南,别人为此悲观丧气,苏轼却是既来之则安之,很快发现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那就是吃荔枝。

虽说荔枝好吃,但不能贪嘴,“一把荔枝三把火”。美味的荔枝让苏东坡吃到停不下来,以至于痔疮复发后只能过粗茶淡饭的生活。

为此,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叹息:“近苦痔疾逾旬……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这个大文豪,在鲜美的荔枝面前,馋得像一个没有节制的小孩子。

为了治疗痔疮,苏轼用的是芝麻茯苓面,就是把九蒸曝白的芝麻碾碎,与茯苓粉混合,每天服用少许,几天后就见效。

被贬儋州,是苏轼人生中最后一段漂泊,他做好了终老于此的心理准备,没有打算再从海南回北方。

在给皇帝的谢表中,他描述了全家生离死别的场景,却不乞求什么,反倒称自己死有余辜,为此磕头谢恩,表示不知道说什么好。

有人说,苏轼这是名为谢恩,实则以命抗争。变着法子吃生蚝,既是为了延续生命,同时也是以好好活着表示抗争。

到了儋州,一切白手起家,买地盖房子,还好有当地人帮忙运土。房子盖好后,有了躲避风雨的安居之所,他与幼子苏过著书为乐。

身处逆境的苏轼之所以达观超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佛家道家情怀在支撑着他。他还在信中叮嘱朋友,不要为他担心,应该擅自珍重。

他说:“故人知之,万万自爱。”

德州文化的开拓者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党争中的保守派重新被启用,苏东坡也因此被赦令北归。

当他离开儋州时,黎族父老都前来携酒相送,执手泣涕,万分不舍。

这让苏轼非常感动,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写道:“平生生死梦,三者无优劣。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在他看来,人生如梦,生死都是梦一场。可这一别再无缘相见,实在让人心生矛盾。

苏轼谪居海南期间有办学堂,端正学风,还有人不远千里追至过去跟随他学习。

因此,人们将苏轼视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

从宋代开国至苏轼晚年,这一百多年当中,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文化教育非常落后。

苏轼在海南时,有一个叫姜唐佐的书生,同时也是苏轼的学生,跑来向他乞诗。他就在对方的扇子上写道:“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缅怀之情和深深敬意。

漂泊一生却随遇而安的苏轼,有一年从金陵送家眷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安顿,途中写了一首诗叫《豆粥》。

这首诗作,说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兵败逃亡途中煮豆粥充饥的故事,也说到了西晋土豪石崇能够做好豆粥的秘密。

在苏轼看来,不管是干戈未解的刘秀,还是声色犬马的石崇,其实都是托身于人世、醉心于红尘、身心颠倒的过客。物质世界都是过眼云烟,还不如静下心来享受人间真味,正所谓“人生有味是清欢”。

而苏轼在生活困顿的时候,也琢磨过煮豆粥。江边芦花似雪,茅檐炊烟袅袅,粳米似玉,豆子酥软。他开玩笑道:“我老此生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这份幽默自嘲背后,藏着何种旁人难以知晓的辛酸!

《宋史》评价苏轼是“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处其右。”

记载历史的人也认为,苏轼一直是个真诚的人,忠心耿直、正直无畏的伟大人格,远在众臣之上。越是这样的人,越会被小人极度和排挤,在浑浊的世道越易遭遇坎坷。

苏轼的人格魅力,还有诗文书画,名满华夏,和他谪居海南时吃生蚝一样,流露着坦荡通透的真性情,同时也为后世留下诸多美食佳话。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关于苏轼的美食佳话。

他在谪居海南时,变着法儿吃生蚝,还写下《献蚝帖》,让北方人不熟悉的生蚝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谪居惠州时,因为贪吃荔枝导致痔疮复发,于是自己进行食疗。羊脊骨烤着吃,他说吃出了蟹螯的味道。

其人格魅力与诗文书画,和他谪居海南时吃生蚝一样,流露着坦荡通透的真性情。

亡国之君宋徽宗,讲究哪些吃喝排场?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