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科学元科普的开拓者,通过《深海浅说》《科坛趣话》等作品将深海科学与文化结合,推动公众对海洋的认知。他提出“纠错与进程”的科学史观,强调科学探索的动态性。
一、院士与科学家:科学传播的权威引领者
1.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洋科学元科普的开拓者,通过《深海浅说》《科坛趣话》等作品将深海科学与文化结合,推动公众对海洋的认知。他提出“纠错与进程”的科学史观,强调科学探索的动态性。
2. 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
航天科普的标杆人物,参与创作《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系统梳理人类太空探索史,激发青少年对航天技术的兴趣。
3. 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科普的倡导者,通过《数学漫谈》等作品打破数学的抽象壁垒,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推动数学教育普及。
4.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
量子信息科学传播的先驱,通过通俗著作阐释量子技术的前沿发展,为公众揭开量子世界的奥秘。代表作:《量子信息简话》。
5.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化工科普的推动者,策划《化学化工前沿》系列视频,倡导绿色化工理念,通过百场讲座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代表作:《科技创新启示录——科研创新大师轶事》。
二、科研团队与机构:系统化科普的践行者
6.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
运营14个新媒体平台,用户超1700万,推出《榕哥烙科》《科学开开门》等原创栏目,通过短视频和互动内容吸引年轻受众。代表作:科普短视频矩阵、线上科技节活动。
7. 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科普团队
组织研究生开展中小学科普实践,三年内举办超2000场科普报告,推动科研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代表作:研究生科普实践专项、线上直播课程。
8.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
贡献:全国首个野生动物保护专职团队,通过科普展览、图书和视频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受众超2亿人次。代表作:大熊猫主题科普视频、国际保护合作项目。
9.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新媒体团队(魏红祥等)
打造“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等百万粉丝账号,策划《跨年科学演讲》,以趣味形式传播物理学前沿知识。代表作:线上课程《科学家讲中学物理》。
三、跨界创作者与新媒体达人
10. 戴伟(David G. Evans,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英国化学家,以“魔法实验”形式在快手、B站等平台吸引数亿观看量,打破化学科普的刻板印象。代表作:趣味化学实验视频系列。
11. 星球研究所(地理科普团队)
通过《100年,“重塑”山河!》等爆款视频,以地理视角解读中国发展,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代表作:《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
12. 亿点点不一样(B站UP主)
以微观摄影技术呈现科学细节,如《拿来救命的药释放过程》获千万播放,融合艺术与硬核科普。代表作:药物释放机制解析视频。
四、基层科普工作者与特色领域专家
13. 柏景森(“飞机爷爷”)
退休后自制航模百余套,走进百余所学校担任科普辅导员,激发青少年对航空技术的兴趣。代表作:航模教学、无土栽培装置演示。
14. 李忠东(地质科普专家)
创办“侠客地理”公众号,发表220篇原创科普文章,将地质学与人文结合,传播自然资源保护理念。代表作:《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专栏。
15. 唐立梅(海洋地质学家)
首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女性科学家,通过《伟大的探险》等作品分享极地与深海科考经历。代表作:极地科考纪实《洋中脊》。
16. 张思莱(儿科专家)
通过微博、书籍和公益讲座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惠及数十万家庭,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代表作:《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五、应急与健康科普先锋
17. 姜波(消防科普专家)
首创省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编写多部应急安全教材,提升公众防灾意识。代表作:消防科普基地建设标准。
18.王建业(老年健康科普专家)
主编《促进健康,怡享老年》《老年慢性病管理指南》,系统解答老年人健康问题,推动老年医学知识普及。
六、青年与新兴力量
19. 王亚平(航天员)
作为“太空教师”通过天宫课堂直播演示太空实验,激发青少年对航天和天文学的兴趣。代表作:《学习强国太空教师课堂·王亚平天文课》。
20. 董珊(“毛茸茸的星球”主理人)
凝聚态物理博士转型科普博主,以萌宠结合科学实验,吸引百万粉丝关注。代表作:动物行为科学解析短视频。
通过以上部分数据分析,近十年中国科普领域呈现出以下特点:权威性与趣味性结合、技术赋能传播、跨界与国际化、基层与垂直领域深耕。(科技界)
来源: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