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杭州的新名片:博物馆之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07:31 2

摘要:在杭州博物馆的展厅里,战国水晶杯折射着两千年前的工匠智慧,晶莹剔透的杯壁仿佛能照见越国贵族宴饮的身影;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上,黄公望的笔墨勾勒出元代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精神境界;良渚博物院的刻符玉璧静静陈列,那些神秘符号或许是五千年前先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凯霖

一厅之内,纵览千年史;一城之间,触摸文明脉动。在杭州,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藏在博物馆的光影之间。

在杭州博物馆的展厅里,战国水晶杯折射着两千年前的工匠智慧,晶莹剔透的杯壁仿佛能照见越国贵族宴饮的身影;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上,黄公望的笔墨勾勒出元代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精神境界;良渚博物院的刻符玉璧静静陈列,那些神秘符号或许是五千年前先民与神灵对话的密码……

日前,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启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将博物馆融入城市基因的城市。从西子湖畔到运河两岸,从城市中心到美丽乡村,杭州正以“博物馆之城”的姿态展现文化魅力。截至2025年5月,杭州市共有博物馆299家:国有博物馆73家,非国有博物馆31家,乡村(社区)博物馆184家,其他类博物馆11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二。

从“文物仓库”到文化IP,杭州正在探索一条“馆城共生”的发展新路: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精神纽带?如何打造更具活力的“博物馆之城”?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杭州博物馆之城的历程 记者 戴凯霖 摄

馆与城:

让文化记忆渗入城市肌理

在杭州,博物馆不只是文化地标,更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运河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堪称“馆城共生”的典范。跨过拱宸桥,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随意拐个弯,推开一扇门,就会遇见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杭州手工艺活态馆……这里是一座无边界的文化集市,也是一段段历史的交汇点。游客在扇面上临一笔书法、在活态馆中看一场非遗技艺表演,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种“无围墙博物馆”的营造,模糊了文物与日常的边界,让文化记忆渗入城市肌理。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案。杭州的博物馆,正在从文化展馆,变为生活现场。

宋韵文化是杭州特有的历史底色。在南宋御街上,经过系统复原的街巷、坊市,将昔日临安的都城风貌再度呈现;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临安城遗址陈列馆组成的“宋韵三馆”,成为理解南宋精神的窗口。杭州市相继推出“运河宋迹”等20条研学路线,将南宋遗址、古寺遗构、碑刻图绘等串珠成链,不断拓展“可行走的文化地理”。

西溪湿地同样写下了“馆城共生”的另一章节。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这里不止有自然生态,也孕育了文化气息。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研究院先后落户于此,不仅收藏展示湿地生态,也关注人文、历史、民俗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好汉游”推出“水泊渔隐”和“遇见水浒”两条线路,游客可体验古风装扮、渔猎采摘、特色美食;“伢儿游”让学生化身“小好汉”,通过定向解密、闯关挑战等形式开展探秘之旅;“甜蜜游”则巧妙融合摇橹船体验、湿地摄影、汉服体验、特色餐饮等元素,打造独具韵味的浪漫之旅。这些文旅融合路线,让湿地不再只是观光景点,而是可以“体验、研学、沉浸”的生活方式。

西溪湿地推出“水泊渔隐”路线 西溪湿地供图

馆与村:

乡村的文化新活力

蓬勃发展的“文博热”,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10家特色鲜明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集群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通过打造“村博”特色IP,全力建设“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实现了声名远播的华丽转身。这些乡村博物馆不仅吸引了普通游客,更吸引了众多专程前来考察研究的学者专家。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时代风貌。”百丈竹编非遗展示馆馆长郭航介绍说,“从选竹、劈篾到成品,从传统器物到现代竹艺。展馆不仅通过图文、实物展示百丈竹资源的生态循环,还常推荐游客前往百丈的千亩竹林,亲身感受竹编原料的源头。”

在传梭博物馆门口遇见集章的游客 记者 戴凯霖 摄

与国有博物馆相比,乡村博物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运营维护挑战。在这方面,百丈镇的首家博物馆——传梭博物馆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该馆由老厂房改造而成,设有4个常设展厅和1个开放展厅,收藏了2.3万多把织布梭,不仅系统展示了梭文化的演变历程,更构建了一个集非遗传承、研学教育、手工体验、文化交流、文创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手工村落共同体”。“这些梭凝结着传统织布工艺的智慧,也承载着乡村文化与乡土记忆。”传梭博物馆馆长、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介绍。

为进一步丰富文艺生态、打造艺术村落,百丈镇联动传梭博物馆、竹艺博物馆等,引导传统手艺人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制作文创产品。去年,当地村民与志愿者利用废弃笋壳制作了3000只“加油鸭”,作为伴手礼赠予参加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的运动员,让乡村文创登上国际舞台。

馆与文创:

将文化积淀转化为温情记忆

从香氛蜡烛、丝巾包袋,到冰箱贴、手机壳,文创产品的普及,也在重新定义人们与博物馆的关系。“如今,文创变成了博物馆的第二张名片。”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介绍,该馆以“西湖、宋韵、陶瓷、名人”四大文化IP为核心,开发出八大系列文创产品,涵盖西湖十景、南宋官窑、苏东坡主题等。在研发过程中,馆方特邀专家团队把关文化还原度,并对生产流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据悉,杭州市的博物馆文创销售额连续三年保持40%增速,2023年境外游客购买占比达25%。2023年杭州文博机构文创营收达3.2亿元,带动周边产业产值超15亿。其中数字文创占比首次突破30%,年轻消费者(18-35岁)贡献率达68%。

对年轻一代而言,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独有的印记。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表示,“从器物展示转向生活美学供给,从单向传播转向共创体验,这种转变在杭州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年轻人会将‘西湖十景’书签夹入正在品读的文集,用苏东坡诗词胶带装饰随身携带的水杯,或在旅行时系上南宋官窑青瓷纹样的丝巾......

西湖博物馆的文创市集 西湖博物馆供图

在杭州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位年轻人的心声尤为动人:“我们带走的不是商品,而是五千年文明的通关文牒。”这些看似小巧的文创产品,正推动博物馆从“收藏过去”转型为“参与未来”,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可触摸、可携带的温情记忆。

这种文化转化力正产生跨国界共鸣。加拿大人Ricky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冰箱贴视频获得许多网民点赞,他的掌心托着一枚拱宸桥造型的冰箱贴,并配文:“仿佛听见了运河两千年的流水声——这流水曾映照过南宋画舫的倒影,浸润过明清商贾的货船,如今化作一个可携带的文化密码,静静地躺在我的口袋里......”

馆与人:

从历史到日常的情感连接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之间的连接。

“运河是流动的史诗,而我的工作就是帮人们触摸到水的记忆。”上午九点,身着红色志愿马甲的戚明芬已准时站在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门口,她轻轻摩挲着那本被翻出毛边的笔记本。这本陪伴她多年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布满了工整的批注,按地域清晰标注着“山东段运河闸坝”“杭州拱宸桥掌故”“淮安盐商文化”等专题。

前几天,一群天津游客在序厅闲聊时,一句脱口而出的“三岔河口”瞬间让她眼前一亮。戚明芬立即调整讲解路线,当讲到清代天津脚行使用的“对槽船”时,一位老人激动地接口:“我家祖上就是运粮船的‘脚行’!”后来,老人专门留言:“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我意外找到了家族的根脉。”

“每天都能见证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共鸣。”戚明芬这样描述她的工作。在她看来,这座由混凝土与玻璃构筑的文化殿堂,不仅完整讲述了水、城、人共生的故事,更通过无数这样的瞬间,与当代人建立起更密切、更自然的情感连接。

戚明芬的讲解本布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记者 戴凯霖 摄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博物馆协会面向中国博物馆共同发起的“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入选案例名单公布,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从60个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这份荣誉背后,是博物馆人对文化普惠的执着追求。

5月1日,“传承文明之美——良渚文化儿童美育成果展”在北京开展,一幅由孤独症儿童桐桐(化名)创作的良渚文化主题画作,成为观众驻足的热点。这幅作品记录了一个特殊孩子与古老文明的奇妙相遇。

9岁的桐桐是一名智力发育迟缓的孤独症儿童。一次偶然的博物馆之行,他的母亲李女士通过公益项目接触到良渚文化展览。“那些玉琮上的神人纹让他特别着迷,”李女士回忆道,“他盯着看了很久,回家后就开始在纸上涂画。”令人惊喜的是,平时语言表达困难的桐桐,竟用画笔“讲述”了他眼中的良渚符号。

当桐桐的作品被装裱展出,李女士在展墙前久久驻足。“也许我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了。”她轻声告诉记者。

“一起:寻找文明之光”特殊儿童作品展示 良渚博物院供图

良渚博物院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以无界、创新、包容、平等的理念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特色社会教育项目服务大众。2022年起,良渚博物院推出“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突出“文化共享”的理念,策划对特殊群体友好的展览、定制特殊群体博物馆参观服务、编撰出版各类无障碍科普书籍、研发针对特殊群体的研学课程。

“希望通过博物馆教育点燃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好奇心,一起感受文化魅力、传承文明之美。”良渚博物院副院长冯倩介绍道,良渚博物院将不断创新展示教育方式,以期通过精品化展陈展览、体系化科普互动、社会化服务传播让公众深入感悟良渚文明的璀璨。

数据显示,杭州有近30个博物馆长期作为“第二课堂”基地服务青少年学生年均开展社教活动6500余场次,参加观众超过255万人次。

馆与未来:

“拥抱”全球博物馆创新浪潮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全球的博物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

在西班牙,博物馆创新的一大特色,是将会展塞进一个个移动集装箱,像播种机一般将文化撒向偏远乡村。据巴塞罗那储蓄和养老金银行基金会会展部主任伊莎贝尔·萨尔加多介绍,每个集装箱大概有10年的生命周期,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免费通行的权利,可以便利地把文物、展品运输到每个小镇、小村庄去展出,“它们享有跨境通行特权,为的就是让小镇居民和都市精英看到同样的艺术真迹。”

法国尚蒂伊古堡,这个以收藏19世纪“原汁原味文物”著称的空间开启创新轮动,包括举办音乐会、花展、车展、马术展、野餐会,甚至包括有孩子参加的“桌面历史游戏”等等。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安妮·米勒说,他们甚至已经举办过多场爵士、电子类的音乐演出,还把曾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出的钢琴家请到了现场,“我们深信,在现代,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对标国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杭州有自己的思考。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展示文物,更是展示当下。”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4月23日的论坛上如是说。该馆正在展出的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共有敦煌服饰临摹画稿、复原及创新设计服饰等共计369件作品。“从复原的唐代襦裙到用传统工艺织就的当代面料,观展者不仅能看见历史,还能把‘敦煌’穿在身上。”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冷藏保存,而是让历史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持续进化。

同样,拥抱AI也是博物馆未来的趋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该馆通过高清设备对上万件馆藏丝绸纺织品文物数字化采集,对上千件珍贵文物进行3D扫描建模,建立藏品数字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AI,精准提取纹样的图案、色彩、针法等细节,还通过算法模拟传统的织造工艺,来拓展文物藏品的数字活化水平,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

如今,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正式发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以及民生福祉等领域,不仅延续“保护第一”的底色,更在产业赋能、国际交流等领域展开全新探索;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馆——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将于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盛赞杭州的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曾任博物馆馆长的他表示,“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拥有近300座博物馆,上万组的文物资源遍布全城。”同时,他也提到,未来的博物馆应成为“科技与人文共舞的舞台”,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沉浸式体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会客厅”,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深度对话。

20年前,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曾作为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展人来到杭州工作考察。如今,在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后,她颇有感慨:“不可否认,杭州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种数字赋能文博的方式具有启发性,我们会积极借鉴中国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方面的先进经验,推进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陈军表示,“全球博物馆都在书写新的叙事方式。杭州这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两千年建城史的城市,正在向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博物馆之城’迈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