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首次将“互联网小视频药物滥用违规宣传”问题推至公众视野。检察机关通过全链条监督,揭开了平台内容审核的漏洞与“药品邪修”背后的公共卫生危机。
“用阿莫西林洗脸,皮肤真的变白了!”
“藿香正气水敷脸,痘痘一夜消失!”
这些听上去非常神奇的“生活小妙招”
正在短视频平台上蔓延传播
吸引大量用户跟风尝试
然而,在这些“药妆邪典”背后
隐藏的却是抗生素滥用、药物过敏、
肝肾损伤等严峻的健康风险
近日,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首次将“互联网小视频药物滥用违规宣传”问题推至公众视野。检察机关通过全链条监督,揭开了平台内容审核的漏洞与“药品邪修”背后的公共卫生危机。
01
暗藏陷阱:
尝试“网红秘方”,女子差点毁容“就因为信了‘网红秘方’,我的脸差点毁了。”28岁的林晓(化名)对着镜子里尚未消退的红疹叹气。三周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阿莫西林擦脸祛斑”的教程,博主声称“三天祛斑、七天换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连续三天用阿莫西林兑水洗脸,没想到雀斑没消,反而引发大面积红肿瘙痒,被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
在某平台上播放的“药妆邪典”视频
林晓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万物皆可DIY”的互联网生态中,一种将药品挪作他用的“药品邪修”乱象正悄然蔓延。从藿香正气水擦脸、泡脚,到阿莫西林粉末涂伤口“消炎”,这些披着“生活妙招”外衣的错误用药方法,经由算法推荐传遍网络。
“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医学常识。”长宁区政协委员、天山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吴佶指出,阿莫西林是抗生素,长期接触抗生素,可能造成肝肾损伤与神经毒性。“超适应症使用(即超说明书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甚至导致肝肾损伤。”吴佶解释,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药物,可引发皮疹、过敏性休克,死亡率可达10%(未经抢救)。使用阿莫西林拖地等,药物依然有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方式进入人体,对在该环境中活动的人群造成过敏反应。而由于接触方式隐蔽、没有用药记录,对于此类过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会具有极大的困难。当抗生素被用于非医疗场景(如清洁、美容)时,药物会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方式进入人体,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营养吸收障碍,甚至催生“超级细菌”。“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可能无药可治。”
02
公益诉讼:
全链条治理,相关平台已清理下架
“这些视频宣称阿莫西林可以用于美容、家居清洁甚至养花,属于典型的超适应症用药,无任何科学依据,存在诱导不特定人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风险。”长宁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叶兰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年4月,长宁区检察院互联网公益侵害治理检察官办案组组织调查研判,通过搜索“抗生素”“阿莫西林”等关键词,发现平台内多名用户发布了在生活中使用阿莫西林的“小妙招”视频,宣称使用阿莫西林洗脸能祛斑美白、阿莫西林清洗洗衣机能彻底杀菌除臭、阿莫西林养花有妙用等,并冠以“大学生亲测”“用过的都说好”等推介语。视频点击播放量从几百次到几千次不等,部分视频播放次数超4万次。其中,个别用户发布了“巧用阿莫西林,去掉老色斑,脸蛋嫩透亮”等10余个有关使用阿莫西林可以祛斑美白的视频。“最令人揪心的是,这些视频的受众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叶兰君介绍,青少年追求“快速变美”,老年人注重“养生省钱”,都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在某平台上播放的“药妆邪典”视频
这些“药品邪修”明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协、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据此,长宁区检察院于5月21日立案。进一步调查中,长宁区检察院邀请医学专家出具专家意见,明确阿莫西林是一种抗菌谱广、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系处方药,使用必须符合核准的适应症范围。上述视频对于处方药阿莫西林的使用方式明显超越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范围,属于超适应症用药,且无循证医学支持,更无知情同意、部门备案、伦理审查等合规程序,是典型的违规超适应症用药。
“根据《网络安全法》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主体,必须对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审核。”叶兰君指出,涉案在线视频平台对部分用户发布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视频未有效落实审核义务,导致不具有科学依据的、虚假错误的内容持续在平台内播放,可能引发抗生素滥用,威胁公共健康,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6月19日,长宁区检察院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职责,督促平台清理违规视频,并完善审核机制。
同日,主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约谈涉案平台,发出《法律风险提示函》,明确法律义务,要求其限期整改。
平台随后开展全面排查,共清理下架46条相关视频。对涉及发布视频的用户,根据视频内容的严重性及传播范围,依据平台规则实施分级处置措施(删除、禁言、账号封禁等)。推动在线视频平台建立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用户发布“药物使用方法”类内容时须准确标明消息来源,避免分享未经认证的医疗、健康、药物使用等虚假、误导性信息。长宁区检察院跟进监督,确认问题得到持续有效整治。
03
记者调查:
其他平台仍有类似视频 亟待全网同步治理
记者在若干短视频平台搜索“阿莫西林”,至今仍能看到诸如“洗衣神器”“美白秘方”等内容,而在其他社交平台上,类似“药品妙用”的视频也未绝迹。
通过搜索记者发现,大量用户分享了因跟风“药品偏方”导致过敏、感染的经历。有网友看到“藿香正气水擦脸祛痘”的视频后,连续一周用棉签蘸取药液涂抹在面部,最终过敏红肿脱皮。抖音百万粉丝博主“十四点”就曾公开“吐槽”这一做法,他表示,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很高,滥用很容易引起过敏。
有鉴于此,长宁区检察院的行动并未止步于本地。检察机关已将线索同步移送其他视频平台所在地检察院,推动全网的同步治理。
要从根本上防止“药品邪修”造成的危害,不仅需要打击虚假信息,更需要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这场由检察公益诉讼引发的整治行动,正在重塑互联网用药生态。从平台算法的优化到监管机制的完善,从专业科普内容的普及到公众意识的觉醒,检察机关、主管单位、食药监部门等多方力量的联动正在织密一张用药安全防护网。针对健康科普信息乱象,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发布者资质审核平台内容溯源+监管部门动态巡查”工作机制,缩减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生活小妙招”。
来源:长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