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日照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宝藏单品”——西汉双层五子漆奁,正静静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可不是普通的文物,而是一个穿越时空的美妆盒,曾陪伴着一位汉代“精致女孩”对镜梳妆,承载着那个时代“美妆达人”们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
在山东日照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宝藏单品”——西汉双层五子漆奁,正静静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可不是普通的文物,而是一个穿越时空的美妆盒,曾陪伴着一位汉代“精致女孩”对镜梳妆,承载着那个时代“美妆达人”们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
这件堪称“国潮鼻祖”的化妆盒,出土于日照大古城汉墓。而“古城”之名,源自古县海曲。海曲县设于西汉初年,因“山海相围”的独特地貌而得名——《日照县志》记载:“海限塞山,有此一曲。”这里曾是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设有多处盐官。大古城村就坐落在海曲故城西北一公里处。
1987年春天,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深埋地下的汉代墓葬重见天日。考古人员的到来,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盲盒”,用考古铲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让千年前的繁华与我们撞个满怀了。
在随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同一封土下发现了三座汉墓。其中,M1墓保存最为完好,墓室中,一具采用榫卯结构的黑漆木椁静静沉睡,堪称那个时代的“高定款”家具。头箱内,釉陶壶、漆耳杯等随葬品整齐摆放,虽历经千年,布局依旧精致,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墓主人生前的“好物收藏”。
在出土的20余件随葬品中,一件双层五子奁堪称“C位出道”。它为我们完美解码了一位汉代“美妆达人”的梳妆台。
这件五子漆奁为木胎,分为上下两层,功能分区明确,堪称古代版的“多功能化妆箱”。上层为镜奁,内底部镶嵌着闪闪发光的银质神兽图案,妥妥的“贵妇标配”;下层则整齐地放置着五个造型各异的子奁盒,分别用来盛放梳篦、脂粉、镜刷等,实现“干湿分离”的精细收纳。
整个妆奁内外髹漆,黑漆为底,饰以彩绘和金银箔花纹,盖顶正中贴有银箔四出柿蒂纹,外圈还有一圈金银箔装饰,可以说是“细节满分”。与战国和秦代相比,其上的云气纹采用了更抽象的平涂画法,审美非常“在线”。
它出土时,上层放着铜镜,下层则整齐地摆放着五套梳妆器具。没错,这正是来自2000年前的一整套“美妆全家桶”,其主人无疑是一位深谙生活美学的“精致派”。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李清照笔下这句“任宝奁尘满”,写尽了离愁,也让我们看到妆奁在古代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情绪收纳箱”。
考古发现表明,漆奁最早起源于南方楚国。最初可能就是用竹筒做的“简易镜盒”,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战国秦汉墓葬中常见的“美妆收纳神器”。
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的随葬品里就有一件超豪华的“美妆套装”,里面的物品极多,可见这位贵族夫人对“颜值管理”的重视程度。她的妆奁里甚至配备了“假发片”和被染成红色的胭脂刷,其讲究程度,丝毫不输现代的“美妆博主”。
相比之下,大古城汉墓中的这件双层五子奁,虽不如辛追夫人的那般奢华,却为我们生动还原了汉代一个中产阶层“精致猪猪女孩”的日常。墓主人可能只是一位县令等级的贵族,但这件漆奁足以证明,即便不是顶级豪门,汉代女性对“变美”这件事也绝不含糊。
让我们开启一场“穿越直播”,想象这样一个清晨:晨光微曦,一位贵族女子缓缓醒来。她轻拉床头的铃绳,一队侍女鱼贯而入,开始了一天的侍奉——熏衣、备水、湿帕、撩帘……
女子坐在妆台前,妆奁已经打开。侍女取出梳篦,小心梳理着她的秀发,低声询问:“主子,今天是想梳个元气‘三角髻’,还是慵懒风的‘堕马髻’?”
发髻绾好,便开始上妆:先将面部细致涂白,再轻轻扑上红色的胭脂——这种因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红蓝”花朵制成的胭脂,可是当时的“网红单品”。侍女拿出石黛想为她画眉,女子却微笑婉拒——或许她还没想好今天是画温柔的“远山眉”,还是流行的“惊翠眉”;又或许,她在等待夫君亲手为她描眉,上演一场真实的“张敞画眉”甜蜜剧情。接着,染额黄、描斜红、点绛唇、戴头饰……一步一步,一个妆容精致、气质婉约的汉代美人便“闪亮登场”了。
有意思的是,在汉代,“美妆达人”可不止女性。海昏侯刘贺墓中就出土了他的专属化妆盒——一件釦银贴金动物纹漆笥,上面的云气纹与珍禽瑞兽,展现了他不凡的审美。看来,“精致男孩”的传统也是源远流长。
能制作出如此巧思的妆奁,离不开两汉时期日照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繁荣的“市场经济”。作为当时的经济重镇,海曲县完全有能力支撑起这样的“高端定制”。
如今,这件漆双层五子奁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成为博物馆里的“颜值担当”。它不再盛放胭脂水粉,却承载着两千年前一位汉代女性对美的极致追求。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爱美,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从未因时光流逝而改变。
当我们今天讨论着各种“美妆黑科技”和“网红单品”时,不妨想想这件古老的漆奁——原来,我们与古人共享着同一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份跨越千年的“共鸣”,或许正是文物留给我们最动人的礼物。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瑞知道一点号
